此声臻化境,纯美达云天(1 / 1)

独奏音乐会之前飘忽在我眼前的是一个米黄色的波里尼,看得出他喜欢用这种颜色让情愫与纯洁连在一起,或是他又从另一个层面参悟到《易经》中那种“天玄而地黄”的境界,告知人们这才是现实里最中和也最纯真的色泽;独奏音乐会之后闪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蓝色的波里尼,看得出他的心情像大海。

感谢《D大调摇篮曲》的纤柔和《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的汹涌,它们让我眼前的两种颜色在两首昨晚的曲目里以琶音的姿态融合开来。感激我随机应变做出的英明决定,当主办方宣布考虑到大师的年龄每人只能签名一张CD的时候(与上海的做法一样),我首先签了20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的波里尼第二集,其中有波里尼1984年9月录制的《第二钢琴奏鸣曲》、第7和第8号《夜曲》、第12号“革命”《练习曲》、第4号《练习曲》、第七号“英雄”《波兰舞曲》和《摇篮曲》,又让昨天午后专程从大连飞来的太太签了米黄色和蓝色西服封面封底的波里尼,其中有2008年3月又一次录制的《第二钢琴奏鸣曲》、四首《玛祖卡舞曲》、F大调第2号《叙事曲》,尤其是两首《第二钢琴奏鸣曲》相隔25年,足以验证波里尼面庞上的岁月的痕迹,而两张CD涵盖了昨晚三分之二的曲目,我满足了音乐会与CD有机匹配与整合的美妙愿望。

当国家大剧院顶端的两束射灯将施坦威钢琴和端坐的波里尼罩成一个圆圈的时候,我很清晰地感受到了周围人们由衷的期待,因为从近年录制的CD封面上人们看到了苍老,尽管琴声炉火纯青,但是谁能明确地说出已经67岁的波里尼的第三次访华将在何年何月呢?

第一首《升C小调前奏曲》以一个轻柔的音符开头,这也是昨晚肖邦钢琴独奏音乐会的前奏,因为是晚期作品,因而未被包含在惯常的24首前奏曲里,波里尼的第一首曲目只是告诉我们他将展示一个全面的肖邦。我是从第二首曲目《F大调叙事曲》开始感到了身上的热度与情绪的渐升,波里尼表现诗情和悲情的时候绝不通过表情,这与其他钢琴家有着显著的不同,所以听波里尼的音乐会你只要盯着他的双手就够了,因为他真正全心全意地通过指尖来传达感情,他的叙事就变得十分纯粹。虽然他在第二号叙事曲的急板没有肯普夫和鲁宾斯坦来得猛烈甚至没有去年他在DG录音时的力度(听起来与记忆中的差别相当明显),但能看得出波里尼的诠释有可能将重心集中在下半场。

上半场的主线是两首夜曲和《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当波里尼以凝练的指法提炼意境的时刻,每一个人都屏住呼吸,陷入一种物我两忘的情境,那些甜蜜的酸楚尽管并不浓郁,但却是抚慰的,它在对其后四个乐章的第二奏鸣曲进行暗示,从两首夜曲和《第二奏鸣曲》的选曲看得出波里尼揭示忧郁时所注重的由弱渐强的心路历程,因为《第二奏鸣曲》有着典型的苏东坡《蝶恋花》词中“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的苍茫之感,用两个凄美的恬淡去引发阴郁浓情,让第三乐章的葬礼与两首夜曲前后呼应,其比对的表露来得相当恰如其分。

第一乐章中的急板,中年波里尼的力度强于2008年,更强于昨晚。单从演奏时间上可以立即看出步入古稀之年的波里尼在第三乐章中对于“葬礼”的心态调整,在省略的将近1分钟的时间里,我们可以悟察到人生一个必经的仪式,由于愈益老化的年龄而直面它时的复杂心境。波里尼2008年演奏时的思绪无从得知,但他比较明显地压缩了送葬队列的行进以及丧钟敲响的时间,而昨晚的演奏虽然没有任何必要去留意演奏的时间长短,但能听得出波里尼在这个乐章中需要力度的时候是刻意收敛的,上半场有两处给我留下了不同以往的深刻印象,第一就是《第二号叙事曲》那个急板,第二就是《第二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他们明显地不同于CD里的那种力量,不知道是大剧院没有准确地传达出波里尼的真正原音,还是波里尼故意为之。

2008年  1984年

第一乐章 7分30秒  7分17秒

第二乐章 6分11秒  6分13秒

第三乐章 7分39秒  8分24秒

第四乐章 1分34秒  1分23秒

下半场的四首玛祖卡舞曲虽然很活跃和放达,但最显著的情感对比是作品57号的《摇篮曲》和作品53号标题为“英雄”的《波兰舞曲》,此种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绝妙处理也是波里尼选曲的精妙所在。《摇篮曲》中的晶莹通透和呢喃私语并不孤立,那些精灵般的音符透过67岁“老人”的细密表露,尤其是结尾纯美般的和弦也不仅仅是为了催眠,在《摇篮曲》与《英雄波兰舞曲》之间由乔治·桑予以连接,因为在《摇篮曲》里有肖邦与乔治·桑感情危机时出现的某种异样的情绪,而《英雄波兰舞曲》据说是肖邦在半梦半醒之间突然被一群贵族和贵妇在他身边游来**去的恐怖景象惊醒,此后在乔治·桑位于乡间别墅的独立塔楼中完成的。两首曲风截然不同,所用力度更是大相径庭,但显然它与灵魂有牵连,从某种程度上说,尽管冠之以“英雄”的名义让肖邦血气方刚,然而不能忽视那个噩梦对肖邦的影响,所以,这首作品中的刀枪剑戟和刀光剑影其实是灵与肉的交锋,当《摇篮曲》的幼小魂灵与《波兰舞曲》的英雄魂灵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一脉相承的铿锵与沸腾就有了贴切的理由。从演奏的角度来说,詹姆斯·胡内科曾经指出:“即使是肖邦自己也难以将作品中的一切通过演奏尽善尽美地传达出来,只有真正的键盘英雄才能抓住其丰富的和音与热烈的曲调的真谛。”而昨晚的波里尼非常直接地显露出他在琴键上的驾驭能力,那就是不做作、不放大和不随意,正是由于波里尼的准确体现,从而没有重现胡内科所说的:“演奏者的虚荣心使作品失去了其原有的力量与庄严高贵的气质,”这也是波里尼昨晚赢得最为热烈的掌声与欢呼的完美写照。

精彩的返场开始了,人们期待波里尼打破2006年在第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首次访华时返场演奏5首的纪录。第一首是练习曲第12号《革命练习曲》,波里尼的左手在低音区的革命中如火如荼,而右手的推波助澜恰如其分,整首下来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返场的第二首对于非专业的我来说并不太熟悉,虽然听过但印记淡薄,所以对于此曲的特色不敢造次。返场的第三首是一剂猛料,它本来包含在正式的曲目之中,但在最终版本的正式曲目里又被取消了,这是我太太最最喜爱的一首,她说如果听不到这一首就是最典型的美中不足,波里尼在昨晚疯狂的呐喊和叫好声中,终于拿出了他的撒手锏,这首《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两个主题的对比极其完美,可以说它们高度地概括了昨晚所有曲目的主旨和精髓,因此所有的言辞在这里都显得多余,因为波里尼为热爱钢琴的人们提供了繁多的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尽管有一些听众撤了,但是仍有大部分的人在盼望奇迹,受到持续不断的疯狂掌声的感动,波里尼又一次摊开双手表达他的致意,他又一次坐下了,伴随着这次坐下的是人们溢于言表的狂喜。春天了,波里尼很诗意地弹了一首前奏曲,这是肖邦的第15号又被称为《雨滴》的前奏曲,与昨晚音乐会第一首的前奏曲又一次呼应起来,如果波里尼不是以雨点的节奏而继之于类似《第一叙事曲》,估计纪录就会被打破了。

我爱蓝色的海洋,我爱波里尼,他是一个毫不做作、为人谦和的音乐家,与祖宾·梅塔签名时面无表情故弄玄虚的姿态相比,波里尼每签一张都与你微微一笑。也许昨晚的气氛太完美了,或者他又一次吃到了味美的烤鸭,而雄伟的长城有可能让他实证一下《英雄波兰舞曲》之中的故事,北京有魅力,但愿不过两三年,波里尼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