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20世纪世界文学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是俄苏无产阶级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开创了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一、生平与创作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为其笔名,意为“最大的痛苦”。1868年3月28日生于俄罗斯伏尔加湖畔下游诺夫戈罗德市(现名高尔基市)一个木工家庭,幼年丧父后寄居外祖父家,外祖母多姿多彩的歌谣与童话给了高尔基许多快乐与文学熏陶。1879年,高尔基的母亲病逝,11岁的高尔基成为孤儿。仅上过两年小学的他主要依靠刻苦自学,漫游俄罗斯,在社会“大学”中洞察人生百态,为后来的创作积累素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高尔基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创作是从1892年至1899年。这一时期俄国封建制进入末期,社会弊端日益暴露,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人民群众反抗沙皇政府统治的声势日益扩大,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这些都影响了高尔基的创作。他在揭示现实生活黑暗残酷的同时,用浪漫主义手法歌颂理想英雄,也用写实主义笔法赞颂社会底层的流浪汉。他创作了《马卡尔·楚德拉》(1892) 、《鹰之歌》(1895)和《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等浪漫主义作品,表达了人民群众渴望斗争、向往自由、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这种浪漫主义战斗**。在《伊则吉尔老婆子》里,“伟大的人类爱的火炬”的丹柯之心和“保持一个完整的自己,不愿意分一点给别人”的腊拉形成鲜明的对照,为人民大众献身的才是时代需要的真正英雄,而极端个人主义的下场将是永远的孤独。《鹰之歌》同样爱憎分明地歌颂了热爱自由天空的雄鹰,赞美这“勇士的狂热就是人生的智慧”,它将在“许多勇敢的心里燃起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嘲笑了甘愿在地上爬行的黄颔蛇的人生哲学。这一时期,高尔基还创作了优秀的以来自社会最底层的“流浪汉小说”为主的现实主义作品《切尔卡什》(1895)、《玛莉娃》(1897)和《沦落的人们》(1897)等。在这些作品中,作家表现出流浪汉对资本主义统治的反抗、对金钱的藐视,描写他们对自由自尊的追求。《切尔卡什》(1895)中,“机灵大胆的偷儿”切尔卡什和温厚敦实的农村青年加弗里拉犹如两股生活激流,他们之间因偷盗所得钱财引起的冲突,表现出流浪汉对资本主义统治的反抗、对金钱的藐视和私有制农民对金钱、财物的贪婪。对流浪汉而言,自由自尊才是他们的追求,亦是他们的特征,“虽然饿肚皮,但却自由自在”。
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1899)中,作家描写了主人公福马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灭亡的趋势。小说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
中期创作从1900年至1917年。 20世纪初,俄国处于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工人运动和农民、学生运动结合,将反对沙皇政府反动统治的革命推向新的**。高尔基和革命组织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他的散文诗《海燕之歌》(1901) 被誉为是战斗的号角,呼唤革命暴风雨的海燕象征表现了人民群众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1901年的《小市民》抨击了敌视革命和劳动人民的小市民别斯谢苗诺夫父子。
在高尔基早期戏剧创作中,《底层》(1902)是最有影响的一部作品。剧本反映了当时俄国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经济危机使成千上万的劳动者失业,他们被迫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高尔基通过流浪汉悲惨遭遇的描写,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社会制度摧残了无数的人,把他们抛到生活的底层,痛苦的深渊。《底层》是作家20年来对流浪汉生活观察的总结,描写了沙皇时代沦落到生活底层的一群流浪者。高尔基曾在书信中写道:“我不喜欢我们的当代文学,还因为它的悲观主义。生活并不像人们在书中所喜欢写的那样糟糕,生活是更为鲜艳的。而生活中的人也比书里的人好些,甚至也比有才华的书里的人好些。”他认为:“我的任务就是激起人对自己的自豪感。”因此,高尔基在剧中一方面通过中心主人公——**不羁、勇于反抗的流浪汉沙金与鲁卡的辩争揭穿鲁卡哲学的实质,“谎言是奴隶和主人的宗教。真理才是自由人的上帝”,依照剧情发展,或者说无情的现实彻底宣告了鲁卡哲学的破产。另一方面,当沙金慷慨激昂地述说“人,是伟大的!人有创造一切的力量……人这个字听起来多么自豪!”“要尊敬人”时,实际上,高尔基是在借这些富于哲理的台词重新高扬人道主义的大旗,高度赞扬人的力量,相信人的力量。在剧作中,高尔基假借真理与谎言的辩争主题,表达了流浪汉们不同于小市民的人生哲学,力求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歌颂劳动的人。1902年,高尔基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沙皇否定了科学院的报告。契诃夫、柯罗连科以辞去院士称号的行动抗议沙皇的无理决定。1905年高尔基与列宁相识并成为好友。
第一次俄国革命失败后,高尔基为躲避沙皇政府的迫害移居国外。在国外,他完成了长篇小说《母亲》(1906)。他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结合起来,表现社会英雄主义和革命热情,塑造了俄罗斯刚刚出现的新人无产阶级战士形象。列宁认为它是一本必需的书,很多的工人都是不自觉地、自发地参加了革命运动,现在他们读一读《母亲》,一定会得到很大的益处。
1906年底,高尔基到意大利卡普里岛继续写作生活,直到1913年。他在《夏天》(1909)中讴歌俄国农村民众意识的觉醒;在中篇小说《奥库罗夫镇》(1909—1910)中,以1905年革命事件为背景,勾画出俄国小市民的昏聩、愚昧和凶残;在《马特维·科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中,通过对主人公奥库罗夫人的日常生活描绘,勾画了19世纪60年代到1905年革命近半个世纪以来俄罗斯的生活。
1913年大赦之后,高尔基回到阔别多年的俄罗斯,一直生活到1921年第二次出国。期间他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1913)和《在人间》(1916)。小说描写了阿廖沙的成长过程。《童年》写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在人间》描绘他走向社会后受尽压迫的生活,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的生活图景,揭露了剥削阶级的残暴、小市民习气的恶劣,描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刻画了阿廖沙不屈从黑暗势力、追求光明、刻苦自学、探索革命真理的真实形象。
1917—1918年,高尔基担任《新生活报》主编,他既欢呼1917年推翻沙皇政权的二月革命,又反对暴力革命,认为革命是对生活、文化、国家的全面破坏。于是,他在《不合时宜的思想》专栏里发表政论文章,对武装革命提出了自己“不合时宜”的观点与想法。
后期创作从1918年至1936年。1918年7月,彼得堡当局关闭了《新生活报》,高尔基与新政权关系恶化。1921年秋,作家再次出国但继续关注着国内的文学与社会生活。他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三部《我的大学》(1923)。《我的大学》(1923)是高尔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是自传主人公阿廖沙经历了“童年”和“在人间”之后,于1884年秋至1888年在喀山时期的生活印象与感受的艺术记录。高尔基历时十年创作的自传体三部曲,既是作者对童年到青年时期个人成长经历的自述,也是对19世纪末俄国社会政治生活所描绘的一幅生动历史画卷。三部曲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写照,也是俄国人民、特别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经过磨练走向新生活的典型形象。高尔基创作自传体三部曲的初衷不是向读者展示其艰辛的早年生活经历,而是向读者讲述一个“出污泥而不染”、始终抱有乐观精神与积极人生态度的有志青年的励志成长故事。通过这三部作品,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作家的早年经历,还可以了解作家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周围的人和事,了解19世纪末俄国下层社会的一个断面。
高尔基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以农奴出身的麻纺厂主阿尔塔莫诺夫一家三代人对待“事业”的态度和心理的变化为基本线索,揭示了俄国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发育不全的特点,并运用象征等手法从一个点描绘出俄国资本主义制度在半个世纪里从发生到迅速走向灭亡的广阔画面。小说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阿尔塔莫诺夫家族的第一代老伊里亚,第二、三、四部分写家族的第二、三代。小说的中心人物是彼得。通过这个具有浓厚的宗法制思想的工厂主,小说真实反映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历史特点,刻画了俄国资产阶级所特有的精神面貌。彼得身上保守落后的特点,恰好揭示出俄国资产阶级的保守性和落后性。
1926年,高尔基说:“我自己也在写一本‘告别’的东西,一部长篇小说,40年俄国生活的历史性演义作品,一部篇幅很大的大部头作品。”这就是《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一部高尔基花了十年时间写成的一部具有史诗性质的长篇巨著。从19世纪70年代末到1917年间俄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民粹派的破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它对形形色色敌对思潮的斗争、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等,在书中都得到生动的反映。小说塑造了几乎无所不包的社会各阶层人物众生相,描绘了从城市到乡村、从首都到外省、从国内到国外的五光十色的生活图画,多方位、多层次地表征出俄罗斯人的人生态度、思维模式、情感方式和价值观念。借助萨姆金这一形象,高尔基艺术地揭示了部分俄国知识分子市侩化的历史真实,对俄罗斯民族文化心理弱点进行了痛切的批判。
高尔基也写了许多特写和回忆录。1924年列宁逝世后,高尔基发表了他最著名的特写《列宁》,作家精雕细刻自己理想的化身,突出列宁“像真理一样朴素”的特点,再现既为领袖、又是普通人的列宁的伟大和平凡。在今天看来,政论不仅是高尔基直接干预社会生活的武器,而且显示出高尔基复杂深邃的思想发展轨迹。《罗斯漫游》(1923)是作者对30多年前两次漫游罗斯的经历的美好回忆。此外,高尔基还撰写了纪念柯罗连科(1922)、勃洛克(1923)、米哈伊洛夫斯基(1927)、普里什文(1927)等人的回忆录。
1934年8月,高尔基主持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开幕式。在这次大会上,他被推选为全苏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在大会闭幕式上,高尔基作了题为《苏联的文学》的总结报告。晚年的高尔基被授予了列宁勋章,他的家乡诺夫戈罗德被更名为高尔基市。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在哥尔克逝世,享年68岁。6月20日,作家遗体被葬于莫斯科红场克里姆林宫外墙脚下。
二、《母亲》
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被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小说以高尔基十分熟悉的家乡的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彼得·扎罗莫夫和他的母亲安娜·扎罗莫娃为现实原型进行创作。20世纪初,在日尼·诺夫戈罗德附近的工人区索尔莫沃,工人运动高涨。1902年“五一”节,在社会民主工党的领导下,工人举行了政治性的示威游行。作者通过这一事件的艺术加工,再现了工人由自发斗争走向自觉革命的飞跃过程,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胜利的前景。
《母亲》共分两部,全书以母亲尼洛夫娜思想的发展为线索,第一部主要描写以儿子巴威尔为中心的工人小组的活动,第二部分主要表现农民雷宾的新面貌及社会民主党人广泛的革命宣传活动。
《母亲》集中地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巴威尔·符拉索夫和无产阶级革命女战士尼洛夫娜的形象。
巴威尔是高尔基精心刻画的俄国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他是现实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普通工人。最初他只有自尊感和自发的反抗性。令人窒息的环境、沉重的劳动使他郁郁寡欢。后来他得到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读了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这启发了他的阶级意识,使他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巴威尔团结了一批先进的青年工人,组成学习小组并开展斗争。他组织和参加了三次重大斗争。第一次是“沼地戈比事件”,他为工人们的利益组织群众和工厂主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由于巴威尔没有斗争经验,群众也没有充分发动起来,这次斗争失败了。第二次是“五一”游行,巴威尔清楚举旗开路是会坐牢的,但他为了革命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以一个勇敢无畏的组织者和领导人的身份,高举红旗,高呼革命口号,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巴威尔在街头讲话时,大家都转身向着他,“像铁屑被磁石吸住一样,聚拢在他的周围。”他举起红旗,高呼“全世界工人阶级万岁”的口号。顿时,成千的人齐声响应,这时巴威尔已经成为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他们宣传的革命真理已为群众所掌握。第三次是法庭斗争,他在法庭上变被告为原告,宣传革命道理,痛斥敌人,并宣布:“打倒私有制,一切生产资料归人民,全部政权归人民。”这时,他已经成为一个有着高度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的成熟的革命者了。巴威尔的形象体现了一个普通工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迅速觉醒并成长为一个自觉的无产阶级坚强战士的光辉道路。高尔基通过这一形象成功地概括了20世纪初俄国革命者的成长过程和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也体现了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的领导。
巴威尔的母亲尼洛夫娜是一个由普通母亲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典型,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高尔基生动地描写了尼洛夫娜这个普通工人的妻子和母亲的觉醒过程。像千百万俄国的劳动妇女一样,她在旧社会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她身受政权、夫权和神权的束缚。在生活的残酷折磨下,她变得柔弱、温顺,遇事胆小、害怕。丈夫死后,儿子巴威尔参加了革命活动,尼洛夫娜在儿子及其同志们的影响和帮助下,逐渐懂得了革命真理。儿子参加和领导的一系列事件对母亲的觉醒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沼地戈比”事件导致儿子被捕,母亲到工厂去散发传单,这时是出于对儿子的爱; “五一”示威游行时,母亲的思想已经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她不仅同儿子一起走在队伍之前,而且第一次向群众发表了演说。随后,她走遍工厂、农村、监狱等地,去传播革命的真理。她把对儿子的爱和对真理的爱融在一起,成为一名勇敢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最后,在车站她发现自己已被暗探包围时,果断地将随身携带的传单散发到群众中,并高呼革命口号。这时的尼洛夫娜已经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母亲了。母亲是俄罗斯劳动妇女的光辉代表,作者通过这个形象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革命的意识觉醒过程。
《母亲》通过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的描绘,再现了20世纪初俄国革命人民的觉醒,再现了工人阶级为了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为了消灭剥削人的资本主义制度而进行的英勇斗争,通过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展示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景。小说揭示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运动中的组织领导作用,指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觉悟以及工农联盟对于革命的胜利具有多么伟大的意义。列宁关于发展工人运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工农联盟的思想,在作品中得到了正确的体现。尽管作品的结尾,革命暂时失败了,但小说给予读者的却是革命必然要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心。列宁称赞小说“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指出它对于许多自发参加革命的工人有“很大的益处”。
《母亲》是运用崭新的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写成的,表现出俄罗斯文学苏联阶段现实主义文学的新特点。小说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人物形象,展示了发展中的现实。矛盾冲突的结局是悲剧:巴维尔和母亲先后被捕,革命事业遭到暂时失败。但是,人们并没有对前途失去信心。从巴维尔在法庭的演说中,从母亲在车站的宣传中,读者深深地意识到: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必胜。小说的悲剧结局是现实主义的,但却饱含着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
在小说中,作家展示了社会主义新思想、新人物。新思想在工人中的传播,揭示了这种思想所具有的前景和现实性,说明通过社会政治斗争改变社会,影响人的个性的生成发展,同时人对现实也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必然的影响作用。巴威尔没有走父亲的老路,通过学习革命理论,他变得自信,要追求真理,改变现状。他团结志同道合的战友们进行斗争,在挫折和失败中成熟,最后让革命思想深入人心。新人物是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高尔基通过一系列革命斗争来表现作品中工人阶级革命家的成长过程和高贵品质。小说着重写了巴威尔在“沼地戈比”事件中对资本家的斗争,在“五一”游行时和沙皇军警的搏斗,在法庭上对整个旧世界的批判,从而展示出巴威尔是如何由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成熟的革命家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总是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体现劳动人民的愿望与要求,他们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帮助。小说正确地体现了英雄人物与群众的关系。尼洛夫娜下乡给雷宾送传单时,正碰上雷宾被捕,母亲的处境十分危险,农民就主动出来掩护她;当她在车站发表演说、散发传单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作家还善于通过内心活动的描写来刻画英雄人物。在反映法庭斗争的几章中,高尔基成功地描写母亲的思想活动和内心感受,写出她进一步认清沙皇制度的本质、对敌人的憎恶、对儿子“真理在握,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小说运用了当代艺术创作的叙事手段,在小说中突出了尼洛夫娜的视点。作家调动多种写作技巧,借助母亲的眼神、面部表情、语言声调、用词方式、举止步态、心理情绪、与周围人的关系等诸方面的变化,描绘了作品中一系列感人的场景。作家又通过她的观察,写儿子巴威尔的觉醒变化,描绘许许多多工农群众的觉醒,表现各种事件在她内心引起的反响。母亲是小说叙事的中心和观察外部世界的视角基点。
小说的语言富有个性化和色彩渲染感,作者针对不同场合、不同人物,运用不同色彩的语言。一开始,对工人区悲惨生活条件的叙述,带有沉郁色彩;在描写工人群众参加“五一”游行时,用了高昂的抒情诗般的语言;为革命家叶戈尔送葬的一章,则充满了悲壮的语调。描写英雄人物时,用的是热情、高亢的语言,并常常借助于富有表现力的比喻;写敌人则多用鄙夷的笔调。作品中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巴威尔的话简洁、明朗、具有说服力、充满党性,在他的法庭演说中,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雷宾讲的则是农民的生动语言,并经常夹带民谚。高尔基还运用人物语言的变化来表现他们的成长。
思考题
1.系统总结俄国文学中自普希金至高尔基等作家笔下的小人物形象。
2.巴威尔是如何成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
3.分析母亲尼洛夫娜的形象。
4.《母亲》为什么被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