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黄金问题:面对现实(1 / 1)

心的出路 贝弗利·斯通 1849 字 4个月前

问题十二 你还是你吗

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面临着选择,选择能说的话,不能说的话;选择能做的事,不能做的事。生活就是那么残酷和现实,做选择时,你必须懂得为自己留有退路,留有余地,深思熟虑,考虑周全,且在生活中的分分秒秒我们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选择我们的人生,选择我们的工作。正是所做的这些选择折射出我们是否敢于直面现实的生活。

有时,你可能有一刹那选择做回真实的自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你在高速公路上驾车驰骋着,听着一首激动人心的音乐,恣意放纵自己,任由身心自由飞翔,随心所欲,做一些自己期待已久一直想做却没有勇气做的事情。也就是说,跟随自己的内心,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也许你决定要离开对方,重新开始新生活,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其实,你完全可以不受孩子干预自主做决定。也许你决定用审视现实,改善现状换来继续留下。告诉自己这个决定必定是更加幸福美好的将来。你们也学会了对对方多一些欣赏和尊重,多一些迁让、理解和包容。

可当你一切都准备就绪时,活生生的现实如洪水猛兽般又一次肆虐着你为自己编织的美好的梦。梦想再一次破灭,生命中许多不经意的小插曲的突然到来成了你的梦魇,你不得不再一次被卷入为他人而活的洪流中,害怕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异样眼光。你又一次开始做回了为对方无条件付出的好伴侣,对父母意愿一味盲从的好孩子,却失去了做回无所畏惧的自己的无比勇气。你又一次做回了假想中“体面”的自己,却忘记了真实的自己。正如弗雷德里克·皮尔斯所说:

真实的自我和自我形象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存在天壤之别。许多人只为了自我完美的形象而活。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真实的自己,只是大多数人都这样逃避,只因害怕自己被世人贴上不光彩的标签。

敢于做真实的自己的人有高度的自我认知意识,能很好地自我克制和勇于承担肩负的责任。他们总能直面真实的自己,表现真实的自我而不矫揉造作,在芸芸众生中他们不人云亦云,不受世人眼光的钳制。他们总能保持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个性。

如果因为害怕受到世人的批评和指责而刻意把自己包装得很完美,企图以完美的形象示人,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无完人,你的刻意追求终究会让自己迷失方向。

正如我在第六章所说,正是由于你害怕不被人承认,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你不得不给自己建立一个光辉完美的形象,容不得让世人瞥到具有瑕疵的真实自己。不断劳累地活在别人对自己的高期待下,你也只能屈从于伴侣、父母、朋友的意见,受制于传统价值观、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最终,你为世人展示了一个戴着面具的虚伪的自己,面具下其实掩藏着自己真实的面目,内心深处真实的自己。这样把自己一分为二只会让你感到万分痛苦,身心疲惫不堪。

问题十三 你有勇气做真实的自己吗

为了免遭如被劈成两半般的痛苦,你必须努力地做回真实的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意味着顺从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每一次选择和每一次行动。你的行为是出于维护自尊的怂恿,还是出于畏惧的懦弱,抑或是同情、悲天悯人所致?又或者它可能已是你做真实自我的一次尝试?

做回真实的自己不意味着做事图一时冲动,不考虑后果。相反,它要求你用真实的态度看待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实事求是地接受和采纳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管这在他人看来是多么地不堪入目。只有这样,你才能为自己做一个有意义的决定,真正为自己而活。

那么,怎样的自我才是真实的自我?哲学家凡·克里夫·莫里斯曾说过:

一个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人是自由的,也是真实的。他知道每个举动,每句话语都是一次选择,一次权衡利弊得失、深思熟虑的过程。他深知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只有自己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没有任何人能代替自己来做决定。因为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

问题十四 你是否受阻于“格列佛效应”的困扰

选择听从自己的心难免有时要冒着被朋友、父母、伴侣或社会扣上独断专行、不合群、爱冒犯他人、独来独往的帽子的风险。

这真的是你吗?你有自主选择价值观并能不理会旁人的眼光,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活着吗?你有活在别人的影子里吗?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勇气,说出心中所想并努力使梦想实现,你的人生只会像白开水般平淡无奇,一无所有。事实上,也许你在担心自己如此巨大的改变使自己都不认得自己了。

这种朝着不好的方向的改变就是我所说的格列佛效应。这出自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Gulliver)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飞岛以及马国等地的经历。

在航海探险远洋生涯中,格列佛遭遇海难,船只在一个叫小人国(Lilliput,居民身高仅15cm)的岛上失事。他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被当地的居民抓了。对于小人国岛上的居民来说格列佛是个巨人,他能够轻而易举地从当地居民手中逃脱出来,可出于激怒岛上居民会有生命危险的担心,他感到不应该这么做。最终,他被小人们的利箭所伤,事情被弄得一发不可收拾。

正是由于被自己假想中的镣铐所束缚,我们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陷入如同格列佛遇到的被动困境,只能受制于人。明知道是错误的,我们却对它百般容忍,全盘接受。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我们拥有的权利,也没有正确看待他人拥有的权利,并且放弃了心中坚定的信念。

问题十五 你是否在作茧自缚

你遭遇过格列佛效应吗?你有作茧自缚的经历吗?如面对伴侣难以容忍的恶劣行为,你选择默不作声却不作抗争;面对伴侣与自己不相一致甚至相斥的价值观,你选择盲从而无动于衷;面对伴侣对待自己的粗暴态度,你选择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你只有在自认为可靠可信赖的人面前才敢于透露自己的心声。

面对不如意的现状,你是否也选择一味盲目地百般容忍,直至最后忍无可忍,终于自我爆发,从中挣脱出来。可你却发现,此举动不仅让自己痛苦不已,也伤害了别人,事情反而越弄越糟?当我们终于忍不住大声疾呼“受够了!”就像格列佛最终所做的一样,却以伤人伤己的结果告终。这恰恰相悖于我们的初衷,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

已为人妻的玛丽亚育有3个女儿。曾经她是一个有主见、爱管事的妈妈。可现在,她变得越发冷漠,话语也越来越少。她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那是因为其他家庭成员只顾自己的意愿,完全不理会妈妈的感受,在对家人百般迁就和妥协之下,玛丽亚失去了自我。她盲从于对自己百般挑剔、诸多要求的孩子和丈夫。可悲的是,她的付出却没有得到回报,当她想为了自己“自私”一次,成全自己当室内设计师的心愿时,却遭到家庭成员的反对。

情况愈演愈烈。以前,她是个善解人意、温柔大度、体贴入微的妻子和母亲。为了这个家,她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每个人的要求和愿望都在她无条件的迁让妥协下得到了实现。可当她有一天想“自私”一把,拿回本该就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和职业时,却发现遭到了全家的百般反对和阻挠。一直以来,为了保全这个家,她都在默默地成全别人,牺牲自己,已经完全尽到了作为妻子和母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可她所做的一切最终换来了什么?只是向朋友和亲戚大声哭诉她的不公遭遇而已。直至今日,当玛丽亚与丈夫和孩子发生口角时,首先让步的也还是她,这让她受挫不已。这个家就是玛丽亚的小人国。多年以来,为了维护保全好这个家,她倾注了自己的一切。她感到自己就像是插在圆形小孔里的一枚方形的钉子,已经快要被压迫到变形了。她已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变得毫无斗志,与人格格不入,终日忧郁。

找到自我价值并追求实现之,是每个人都平等拥有的自由,是一件让自己感到满足愉悦的事情。在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你的自由权利被剥夺了,这也是你想要极力避免的。但是,只要你换个角度看待它,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实现人生突破的又一次挑战,又一个契机。

想迎接挑战,你需要发掘和汇聚勇气,在芸芸众生中敢于标新立异,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个性,专属于自己的立足点。为此,你需要直面内心的恐惧,抵制悲观的情绪上演,还要克服自负与傲慢、悲天悯人和悲观泄气。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完全为自己做一次决定,为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而真正尽到应尽的责任。

自我反思

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多大程度上刻意追求塑造自我完美而光辉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要实现自我真实的价值,你该怎样推陈出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