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诞生在欧洲他国的小提琴创作天才(1 / 1)

一、柴科夫斯基:俄罗斯音乐在他的笔下闪烁出美感

聆听柴科夫斯基(P.Tchaikovsky,1840—1893)的音乐,总能在其中感觉到几分忧郁,这位俄罗斯伟大作曲家的内心非常的敏感,从小远离双亲、14岁时母亲去世,都为他的童年蒙上阴影。他22岁才开始学习音乐,此前一直学习法律并在司法部工作。懒散的生活状态和多愁善感的性格,使柴科夫斯基尝试在音乐中寻求一些解脱。最初,他对自己创作的作品并没有太大的自信,作品演出后,他很在意观众们的反映,他害羞的性格让他不懂得怎样和人接触,因此他的爱情之路也非常的坎坷。37岁时,他同自己的爱慕者结婚,但还没有过蜜月期,他便无法忍受,濒临崩溃,甚至企图投河自尽。柴科夫斯基向往的是柏拉图式的纯洁爱情,在他生活十分困难的时候,富孀梅克夫人出现了,给予他巨大的支持,不仅使他的物质生活得以维持,还在精神层面给予他极大的帮助,并使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生涯走向辉煌。他俩的美好关系持续了十三年,这十三年中他们只不经意地见过一面。柴科夫斯基非常看重他们的这种感情,当十三年后梅克夫人停止对他的资助并与之断绝联系后,他感到特别的绝望和无助,并于三年后身亡,至死都对梅克夫人念念不忘。

柴科夫斯基创作的小提琴作品不多,但唯一的一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如他所有的音乐作品一样为全世界人们所喜爱,这正是因为他音乐中所具有的兼容并包的特征,是一种个性与共性相融合的风格特点。他还善于运用动人的民间曲调,音符中常常洋溢着浓厚的俄罗斯民族气息。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就是这种风格的典范之作。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78年,起初,柴科夫斯基将作品交给匈牙利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利奥波特·奥尔,希望他能够首演。但这位在俄国红透半边天的大师却对这部作品的反应非常冷淡,并断言这部作品在技巧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一小提琴大师的悲观评价似乎是一把大锁将这部作品封存了起来,三年后才由柴科夫斯基的好友、小提琴家阿多夫·布洛茨在维也纳首演。首演并未获得成功,更让柴科夫斯基感到郁闷的,是评论家汉斯·力克攻击性的语言:“我们看到的只是丑陋的面孔,听到的只是吼叫的声音,就像嗅到杂醇酒,菲特烈在批评那些不严肃的绘画时说:‘看上去,那些画散发出臭气。’柴科夫斯基的乐曲也使我们首次感觉到仿佛要散发出臭气了。”对于这种结果,布洛茨并没有放弃,他到各地演出这部作品,终于使这部作品的真谛被人们发现,后来成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柴科夫斯基最终将这部作品献给布洛茨,感谢他为此做出的巨大努力。

作品一共有三个乐章,不同于他的大多数作品,这部作品以乐观的情绪作为整体的感情基调。柔和的引子似冥想般轻轻渐入,俄罗斯音乐风格从引子部分就显露出来,小提琴那富有魅力的声音就像独白一样让人眼前一亮。旋律始终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深刻且具有歌唱性,从优美到活泼,音乐的情绪不断地变化,而后,旋律中又出现了高昂的音调,小提琴则在其中欢快的畅游,技巧性被凸显出来,在热情紧张的情绪中第一乐章进入尾声,音乐张力始终让人难以忘怀。第二乐章是一个抒情的行板,曾经以《沉思》为题目单独发表过,旋律中带着淡淡的忧伤,安静而质朴,就如它的题目一样,渐渐旋律越来越明朗,似乎愁云随风散去,紧接着迎来了最后一个乐章。音乐中节奏充满活力,展示了人们载歌载舞的场景,其中似乎还夹杂着俄国传统乐器的声音。但欢快之中又飘入了短暂忧郁的旋律,像是人们在用欢乐去掩盖一种惆怅,随即,欢乐的音乐再度出现,预示着未来永远是光明的。这部作品的成功之路尽管一波三折,但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只是更需要时间的沉淀来证明它的价值。

《忧郁小夜曲》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另一部小提琴作品,这部作品也是他少有的小提琴作品中的精品。作品作于1875年,“小夜曲”是一种对爱慕之人倾诉爱意的体裁,作品应该是饱含爱意的,而这首《忧郁小夜曲》则不然。从他在婚姻上的遭遇来看,“忧郁”主题应该真实地反映了这位音乐家当时的内心世界:惆怅、伤感、憧憬与苦闷。小提琴主题在G弦上展开,悠长而深情,之后主题又在高八度上漫步,这种不同声部的交替吟唱,是在表述一种对爱情的困惑,体现了忧郁、惆怅和伤感,随后展开部分的模进音型似乎是作者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希望未来是美好的,但之后的主题再现,音乐又回到原先的情绪之中,表达现实并不乐观,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和坎坷的爱情之路似乎随着旋律的再次浮现得到更深的表露,令人伤感落泪。这是一首具有浓厚俄罗斯风格的悲情歌,也是柴科夫斯基爱情的悲情歌,它预示了作者坎坷的爱情之路。总体而言,音乐还有一种让人心生怜悯的美感。

二、维尼亚夫斯基:演奏与作品均充满神奇的魔力的波兰神童

法国的巴黎音乐学院是盛产音乐家的地方,但学院规定只招收不小于12岁的有天赋的儿童,在此之前,学院曾经拒绝过少年李斯特的入学请求,但对于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院长却破格接收了,这一年,维尼亚夫斯基仅仅8岁。在三年的学习中,维尼亚夫斯基的天赋和才能使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获得了毕业比赛的第一名,此时只有11岁的他还不到入学的年龄。

维尼亚夫斯基是波兰小提琴家、作曲家。出生在一个热爱音乐的家庭,父亲喜好音乐,母亲会演奏钢琴,强烈的音乐氛围一直浸润着他。离开巴黎音乐学院以后,他一直以演奏家的身份进行旅行演出,短短的45年生命中,无数的演出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据说,维尼亚夫斯基25岁在伦敦进行演出时,结识了自己的妻子——伊莎贝尔,伊莎贝尔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维尼亚夫斯基为了养活妻子,需支付巨额的人寿保险,总是拼尽全力地演出赚钱。但也有资料称,维尼亚夫斯基和帕格尼尼一样,嗜赌成性,经常将演出的酬金输得一干二净。巨大的经济压力使维尼亚夫斯基过度劳累,从而过早地结束了生命,但他为小提琴艺术留下的遗产却是丰富的。

维尼亚夫斯基的主要作品有两部小提琴协奏曲和独奏作品《莫斯科的回忆》、《浮士德幻想曲》、《传奇》及两首波兰舞曲。他的小提琴音乐常常伴随着热情、奔放、华丽和幻想,他的演奏更是充满了神奇的魔力,技巧性绝不在帕格尼尼之下。

他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Op.22)开始时,在乐队深沉的旋律气氛中,小提琴以高雅的姿态进入,优美的旋律在乐队低沉的声音衬托之下,显示出超凡脱俗的典雅气质。随后,优雅的旋律向另一个情绪转化,沉思般的旋律缓慢而沉着,但忧郁的旋律后又随着乐队的烘托不断走向**,乐队与独奏的节拍交错进行,非常具有动感,热情、振奋,好像充满了战斗力一般。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非常自由,但音乐却显得张弛有度、动听唯美,同时也包含了深刻的内涵。第二乐章是一个浪漫曲,歌唱般的旋律极具魅力,细腻的情感融化在幽静却有点感伤的音乐之中,小提琴的气息好像被缓慢的旋律逐步延长,而随之体现出来的是无限的情思,有些凄凉,又有些无奈,还有些期盼。相比较之下,伴奏的旋律却有时显得轻快起来,这种配合反而使小提琴旋律中包含的凝重的情绪更加明显。随后,情绪又变得激动,像是一种新希望的诞生,似乎在消沉中人们又重新拾起了信念。第三乐章具有吉卜赛音乐风格,精神饱满,热情奔放,动力十足,呈现的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小提琴的音色马上变得坚定、刚毅,乐曲在辉煌中收尾。

“波兰舞曲”又被称为“波罗乃兹”,是一种3/4拍源于波兰的舞曲形式。李斯特曾经这样描述过:“波罗乃兹这种形式表达了古老波兰最高贵的传统感情,它具有最纯正、最真切的波兰民族特征……”身为波兰人,维尼亚夫斯基自然要对这种体裁有所诠释,他的《D大调华丽波兰舞曲》和《A大调华丽波兰舞曲》正是对波兰这种古老音乐形式的个性演绎。《D大调华丽波兰舞曲》相比之下更为著名,一开始就以大跨度的音型、高昂的气势,开门见山地把欢快的舞曲旋律呈现给观众,波兰舞曲典型节奏一目了然。中间小提琴独奏的旋律非常出挑,恬静的旋律线之中流露出波兰少女的羞涩。而马上欢快的旋律又涌现出来,像是波兰小伙子阳光的笑脸,明朗而富有朝气,接着勇往直前,一气呵成地将作品推向**而结束。《A大调华丽波兰舞曲》虽然不如前者有名气,但这部作品是作曲家的晚年之作,技术难度更胜一筹,是小提琴演奏技巧方面的试金石。与《D大调华丽波兰舞曲》不同,强烈的乐队合奏之后马上弱下来,为欢快节奏的出现做好准备,随后,喜悦的情绪跟随节奏一起出现,热情和亲切一直洋溢在乐曲之中,美妙无比。

与伊莎贝尔的结合虽然让维尼亚夫斯基体验到了爱的甜蜜,但似乎也是一个沉重的枷锁,岳父提出的苛刻条件使他不得不卖命地工作。1859年,维尼亚夫斯基正与伊莎贝尔处于热恋阶段,此时他为这段爱情创作了作品《传奇曲》。其中流露出的深情令人为之倾倒,诉说着维尼亚夫斯基对于爱人的爱恋以及对于甜蜜爱情的赞颂。小提琴像是一直在诉说衷肠,柔情渗透进富有歌唱性的旋律,感情似乎是层层递进的,由单旋律到双音旋律再到和弦音型,像似相恋的两人从相识到相知,情感逐渐变浓越来越无法分离。富有深刻的内涵和真实的思想情感的艺术作品才会真正的打动欣赏者,这部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萨拉萨蒂:19世纪末西班牙的帕格尼尼

西班牙的小提琴家、作曲家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被同时代的人称为是“世纪末的帕格尼尼”,这位演奏技术神乎其神的小提琴演奏家5岁时便开始学琴,8岁就开始公开演出,自小就拥有成熟演奏技巧的萨拉萨蒂被视为神童。他12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非凡的天赋使这个年幼的孩子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就把音乐学院的小提琴课全部学完并获得了毕业比赛一等奖的成绩。除了小提琴课程,他的视听课、和声课均获得一等奖,这是巴黎音乐学院有史以来从未出现过的事。毕业时,萨拉萨蒂年仅15岁。两年后,他开始了旅行演奏的生涯,五大洲都有他的足迹,凭借优雅、精湛的演奏,萨拉萨蒂在各地都得到了赞誉,成为世界瞩目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的演奏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潜能,拓宽了演奏空间,且演奏起来音色纯净甜美、情感细腻,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作为一个作曲家,萨拉萨蒂的作品同样令世人记住了他的名字。他的创作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既有高超的技巧,又包含独特的配器方式。其中最为世人称赞的是《流浪者之歌》(Op.20)和《卡门主题幻想曲》。

《流浪者之歌》又称为《吉卜赛之歌》,其中呈现了吉卜赛人民性格中不同的几个侧面,既热情奔放又多愁善感。作品开头强劲有力,但却非常悲壮,展现了吉卜赛这个流浪民族悲惨的命运。小提琴独奏部分始终包含着忧郁的情绪,但又不仅仅是忧郁,而是忧郁中含着一份倔强和刚毅,正是这个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体现。随后音乐跌宕起伏,仿佛是一个吉卜赛女郎含泪在倾诉其颠沛流离、饱受歧视的生活。在乐曲的第三部分,装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了充满伤感的悲歌,仿佛是沉默的吉卜赛女郎在倾诉,似一队队乞讨的人们从眼前走过,令人动容。作品的最后部分突然变成极快的快板,小提琴上乍现出节奏强烈的旋律,令人为之一振,像似吉卜赛人将哀伤和忧郁抛开,如一团火燃烧起来,奔放的旋律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犹如一部快速闪现的人间戏剧,音乐在回肠**气、酣畅淋漓中结束全曲。这部作品用旋律来反映生活,深刻的内涵不言而喻,是作者与吉卜赛人心灵的对话,作品中炫目的小提琴技巧同样让人为之惊叹。

《卡门主题幻想曲》(Op.25)也是为小提琴和乐队创作的一部作品,创作于1883年。作品中汇集了比才的著名歌剧《卡门》中的经典段落,旋律中呈现出浓烈的西班牙风格,同时被赋予了各种艰深的难度技巧。作品分为序幕以及四部分,序奏源自歌剧第四幕前奏曲阿拉贡舞曲,熟悉的旋律配上各种难度技巧,更凸显了小提琴的技巧性。后四部分分别是第一幕的哈巴涅拉舞曲、卡门的咏叹调旋律、赛吉迪亚舞曲以及第二幕中的吉普卜歌曲。如果对这部歌剧熟悉,其中小提琴所表达的情感就会一目了然。作品中小提琴演奏更多地展现了眼花缭乱的技巧性,因此此曲成为许多小提琴演奏家挑战技巧的经典之作。

为小提琴所作的《引子与塔兰泰拉舞曲》(Op.43)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作品由两部分构成。引子部分,小提琴以分解和弦形式引入,音乐动听,悠长,在泛音和半音化的连接部后,展示了一个连续不断的、充满野性的6/8拍的第二部分“塔兰泰拉”的旋律。“塔兰泰拉”是起源于意大利南部的速度极快、情绪热烈的民间舞曲。据传“塔兰泰拉”是一种毒蜘蛛,被它咬伤的人必须不停地跳舞至筋疲力尽方能解毒。因此,这里的音乐以“塔兰泰拉”的旋律为基础,小提琴附和着短促而快速的演奏,最后在无休止的快速进行中结束。连续不断运动的音乐,给人一种热烈紧张之感。当然作品也展现了十分高难度的小提琴技巧,是萨拉萨蒂个人风格十分突出且极具亲和力的小提琴小品。

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主义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音乐,音乐虽然是抽象的,但在这里,在民族主义音乐家的手中,我们似乎看见了俄罗斯、波兰及西班牙等欧洲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的风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