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凸显热情浪漫之小提琴作品的法国音乐家(1 / 1)

一、追求激昂热情之小提琴音乐的圣-桑

圣-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ns,1835—1921)可谓是音乐界中的奇才,集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管风琴家于一身,精通多国语言,擅长写散文、音乐评论、戏剧,同时热衷于天文、哲学、考古。这位全方位发展的天才出生于法国巴黎,父亲在他出生两个月时就去世了,母亲是一位画家。圣-桑很小的时候就被冠以“神童”的美称,5岁便能作曲。他一生的作品有170余部,涉及几乎音乐的各种体裁。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利,促使圣-桑领导一群青年音乐家创办了“民族音乐协会”。1875年,圣-桑迎来了自己的婚姻生活,但不幸也随即降临,圣-桑的两个儿子都夭折了,悲痛使圣-桑决定离开妻子,结束了短暂的婚姻生活。上帝赐予圣-桑一个漫长的人生之路去体验生活,他喜爱旅行,足迹遍布许多国家,85岁时还去过希腊。但第二年,他就突然去世了,人们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

在圣-桑的心中,艺术没有任何目的,“为艺术而艺术”是他秉持的原则,他的音乐旋律优美,和声明晰,常常因追求结构的形式美,而导致有时忽视情感的内涵,有些作品被人评价为缺乏深度,但尽管如此,他的音乐依旧令人陶醉。

圣-桑一生共创作了三部小提琴协奏曲,都献给了萨拉萨蒂,最著名的一首就是《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有力,果断,没有任何犹豫,在G线上奏出情绪高昂、气势磅礴的旋律,铜管乐器为旋律增加了气氛。紧接着一段由小提琴演奏的柔美旋律打破了这一硬朗的氛围,对比之下显得亲切、美好,而乐章尾声部分小提琴用双音演奏,激昂而热情,将这一乐章在辉煌中结束。第二乐章优美动人,乐队的衬托犹如是水面泛起的层层涟漪,平静而泰然,小提琴独奏的旋律具有明显的田园风格,像一艘小船在湖面上**漾,作曲家曾经说:“我写的这部协奏曲的第一和最后乐章是非常富有感情的,它们由一个具有宁静气氛,宛如群山间的一个湖泊——第二乐章所分开。”因此,第二乐章与前后都形成了非常巨大的对比,旋律愈是平静美丽,愈能凸显出前后两个乐章的高昂气氛。第三乐章再次令人**澎湃,美妙而富有动感的旋律,充满了朝气,形成勇往直前的冲劲,在包裹着炙热生命力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圣-桑对于萨拉萨蒂一直都非常的赞赏,对于他的演奏技巧更是非常钦佩。《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就是为萨拉萨蒂量身定做的一部小提琴独奏曲。作品中融入了高超的技巧和西班牙音乐风格,精致美妙。作品由引子和回旋曲两个部分组成。引子部分显示出浓郁的西班牙风格,旋律略带忧郁之感,但节奏上非常富有弹性,让人感到美不胜收、回味无穷。而回旋曲部分旋律起伏很大,伴奏部分特有的节奏型衬托出小提琴独特的演绎,时而奔放,时而悠长,时而明亮高歌,时而又低吟浅颂,小提琴铿锵有力的节奏以及极具张力的和弦演奏,显示出作品的个性,炫技性的音乐充分展示了小提琴的演奏魅力,结束部快速演奏的琶音部分,让人为之惊叹。整部作品中优美的音乐与高难度技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富有特色的唯美旋律、生动节奏以及炫技手法无不让人赏心悦目。

除此之外,为乐队和小提琴而作的《安达卢西亚随想曲》同样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主题旋律是一种模进音型,含有淡淡忧郁。整部作品似乎一直在富有推动力的伴奏律动中,小提琴奏出的音乐则一直在找话题述说着内心难以抑制的情感,乐思始终萦绕在耳畔,忧郁、伤感、憧憬,等等,让人无法忘怀。这部圣-桑的小提琴小品,以其完美的形式、和谐的律动魅力,以及略感忧伤而优美动听的旋律,成为令人感怀的杀手锏。

二、将小提琴协奏曲冠名为交响曲的拉罗

西班牙裔法国作曲家拉罗(Lalo,Edouard-Victor-Antoine,1823—1892)的著名小提琴协奏曲《西班牙交响曲》,往往会让人望文生义,认为这是一首交响乐,但其实它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冠以交响曲的标题,这在小提琴协奏曲的历史上也是一个别具匠心的创举。在拉罗的作品中,经常可看到类似的现象——标题不反映作品真正的体裁。对这个作品来说,不但在外表上有西班牙式的节奏和旋律所体现的华丽效果和迷人情调,而且在内容上也颇具深度,不愧为拉罗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法国小提琴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西班牙交响曲》实际上是拉罗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同样献给西班牙小提琴演奏家萨拉萨蒂,但至于为什么叫做“交响曲”,作曲家本人也未作出说明。当然,可能是因为音乐中强调其西班牙音乐特点有关。作品另一个出其不意的地方在于它由五个乐章组成,通常19世纪的协奏曲由三个乐章构成,因此,可见拉罗对这部作品的用心。这部作品1875年由萨拉萨蒂首演时,曾去掉其中的第三乐章,因此后来的小提琴演奏家几乎都照此处理,也有个别人演奏时保留第三乐章,但对其他乐章有所删减。

乐曲的开始令人马上想到哈巴涅拉的舞曲节奏,小提琴独奏热情而有力,三连音带来的连续节奏的张力使得主部主题具有突出的个性,像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随后又马上像是西班牙女郎柔情似水的轻声吟唱,与前面一个主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旋律始终在多变的节奏中进行,弦乐的拨奏又好像在模仿吉他的音色,西班牙风情拂面而来。第二乐章属诙谐曲风格,小提琴悠然自得地在快速与慢速间不断交替中发展,是一段西班牙色彩很浓的乐章。第三乐章又采用了哈巴涅拉舞曲的节奏,起伏的旋律间突出了音乐的戏剧性。**过后便是沉重的忧伤旋律。第四乐章在行板基调中进行,虽然时而出现短暂的激动奔放的段落,但整体的气氛始终是凝重的。最后一个乐章迎来了欢快热烈的气氛,节日狂欢的场景马上映入欣赏者的眼帘。整部作品就像是一幅会动的图画,西班牙斗牛士的气势和西班牙女郎热烈的舞蹈都表现在其中,时而有笑声,时而是呻吟,悲喜交加,感人至深。

三、用小提琴音乐讲述浪漫爱情故事的弗兰克

比利时在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上同法国一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时的法比学派是欧洲小提琴学派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弗兰克(Cesar Franck,1822—1890)出生于比利时,1836年随家人迁居法国巴黎,第二年他就学于巴黎音乐学院,弗兰克擅长演奏钢琴和管风琴,李斯特曾经称他的管风琴技巧足与巴赫媲美。

弗兰克的生活一直节俭,而其本人的性格也非常严谨。作品中常有深刻的表现和超凡脱俗的气质,并首创了“循环形式”。弗兰克一生只创作过一部小提琴奏鸣曲,但却是小提琴奏鸣曲中的经典之作。这部《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是献给伊萨伊结婚纪念日的礼物,作品由伊萨伊和他的夫人蓓纳于1886年首演。作品一共四个乐章,采用了“循环形式”。

弗兰克在创作这首《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时已经63岁,但作品之中呈现出的朝气使人觉得应出自一位青年之手。作品似乎在讲述一个浪漫却又现实的爱情故事。它的主题素材都源自单一的原始动机,小提琴在静谧沉稳醉人的旋律中揭开了序幕,小提琴的音色在悠长的气息之中显得格外动人,而随后与钢琴此起彼伏的应答构成极富诗意的热恋画面。第二乐章是浪漫主义常有的戏剧冲突,第一主题在粗犷的节奏之中呈现出一种动**不安的焦虑之感,而第二主题马上转为清新脱俗的优美旋律。而到第三乐章的华彩乐段则是作曲家专为伊萨伊心理活动所写,刻画了爱情中的相思之苦。最后一个乐章像是前面所有乐段的集合与变化,所有的精华被连贯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像是甜蜜回忆,也像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有人把这首作品比喻为恋爱的四个阶段:相爱、相知、相思和相依。全曲叙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妙景致。

四、谱写神秘朦胧美轮美奂《音诗》的肖松

说起埃尔内斯特·肖松(Ernest Chausson,1855—1899),似乎人们并不非常熟悉,但在法国历史上,他确实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肖松的家庭非常富裕,但两位哥哥的英年早逝对他的打击很大,他曾经说过:“我的童年是在孤单和哭泣中度过的,我没有兄弟和姐妹,没有朋友。只有孤单,没人帮我放松下来,哪怕是去旅行,我总是带上我的忧伤一起前行。”肖松从小就喜爱艺术,但同柴科夫斯基一样,父亲让他学习法律,直到22岁时他才踏上专业音乐的道路。在音乐领域,他的才华得到了展露,在当时的法国可以说是非常杰出。但由于一次不幸的交通意外,肖松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4岁这一年。

肖松最著名的作品是《音诗》,为小提琴和管弦乐而作,题献给当时的小提琴家伊萨伊。这部作品是根据俄罗斯散文家伊万·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辉煌爱情之歌》谱写而成的,音乐阐释了小说当中描绘的梦境、情绪,甚至是无法解释的事,抽象的音符恰巧能够展现一些文字所不能描写的神奇色彩。因此,作品散发强烈浪漫主义气息的同时,还具有印象主义的元素,两者完美融合。音乐中神秘朦胧的美感令人沉醉,美轮美奂的旋律在不同色彩中变幻,既充满创造力又具有深刻内涵。

《音诗》是一部单乐章作品,旋律在优美与悲伤之间徘徊,一会儿是梦境,一会儿是现实,据说,肖松与德彪西曾是好友,肖松的这部作品受到德彪西印象主义思想的影响,音乐中增添了许多印象主义元素。开始的乐队部分营造出了一种凝重低沉的气氛,小提琴奏出动人凄美的旋律,乐队随声应和,像是一首美丽的哀歌。之后小提琴又奏出一段悲愤的旋律,快速的行进像是内心哀愁的迸发与宣泄,乐队一直都在低声附和,始终是情绪的烘托者,大提琴音色偶尔像是在对小提琴诉说的悲情故事予以同情的安慰。这首作品对哀的抒发超越了悲的表达,内心之中没有澎湃只有无法言诉的痛楚。音乐想要讲述的东西太多太多,但却只化成丝丝的哀愁游走于琴弦之间。真正动人的作品在欣赏过后会带来太多的感触,但令人疑惑的是作曲家如何用音符勾起人们内心的伤感和哀伤,这大概就是音乐的魅力吧。

这部作品深刻的情感和不断变化的丰满色彩正是对浪漫主义风格的提升以及对印象主义的预示,肖松将人们带入梦境,体验着回忆与痛苦,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五、编织起伏跌宕之优美旋律的福雷

与李斯特、德彪西等人相比,作为音乐家、教育家的加布里埃尔·福雷(Gabriel Faure,1845—1924)在音乐史上并没有太大的名气,但他对于法国音乐的贡献确是无法估量的,他在和声使用上的大胆革新使其作品具有印象主义风格。

福雷生于法国南部的帕米埃尔,父亲是一位乡村学校的校长,福雷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从小,他对音乐的喜爱就显露出来,但父母并未重视,于是福雷在常规学校读书。但有幸的是,他的音乐天赋被学校的一位老师发现,后被推荐至当地的教会音乐学校读书。学校的创建人尼德迈尔一直对这个出类拔萃的孩子给予父亲式的爱护和培养。在教会学校的学习长达11年之久,但1861年,尼德迈尔不幸去世,这对福雷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但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著名的音乐家卡米利·圣-桑接替尼德迈尔成为福雷的老师。圣-桑比福雷仅年长10岁,两人很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圣-桑的带领下,福雷接触了当时瓦格纳、李斯特等人的作品,为他之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岁时,福雷离开了学校,担任教堂的管风琴师。5年后,普法战争爆发,福雷参战。1871年,福雷来到巴黎,成为助理管风琴师,并同时在圣-桑的帮助下成为巴黎音乐协会的成员,还与其他几位音乐家创建了民族音乐协会。1877年,福雷与相恋5年的玛丽安·怀德特订婚,但仅仅3个月之后,由于女方的原因,婚约被解除。福雷在好朋友们的帮助下从这场婚变的阴影中走出来。此时正处于他创作上的第一个时期,平复心情的福雷创作了这一时期最为优秀的一部作品:《A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

《A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Op.13)是一部优美的作品,小提琴悠扬浪漫的旋律始终在耳边萦绕。第一乐章钢琴声部如同大海中激**出的一层层浪花,一波平息一波又起,柔美中带着热情。但钢琴大部分起到陪衬的作用,突出小提琴如歌的旋律。小提琴声部一直在吟唱,随着旋律与力度的起伏,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赞美,其中有对美好爱情的憧憬、追求和向往。第二乐章开始以凝重的气氛推出小提琴的旋律,忧伤,哀婉,小提琴高音区那令人心碎的音色似乎在诉说着福雷失去爱情的郁闷心情,回忆美好的过去,而过去已成往事,思绪随着小提琴的琴弦在音符中被不断地拉扯。钢琴声部轻声的伴奏映衬出小提琴音色中伴随的伤感情绪。这一乐章的音乐中包含了作曲家的内心情感体验,非常能够触动欣赏者的内心。第三乐章完全摆脱前一乐章中低沉的情绪,开始部分钢琴与小提琴快速的演奏使人联想到乡村青年男女在田间一起舞蹈。但随后音乐中还隐藏着些许哀愁,钢琴与小提琴交替进行,乐思舒展,气息悠长。之后钢琴的断奏与小提琴的拨奏又富有生趣地引出了之前田间嬉戏的片段。第四乐章在优美的音乐中带有一丝激动,浪漫的情怀中又怀着一些热情,美妙的乐思始终贯穿直至结尾。福雷这部作品体现了法国音乐中特有的美感和内涵,细心聆听,音乐中有许多的故事和语言,令人欲罢不能。

福雷创作第二小提琴奏鸣曲时,已是41年后,从作曲技巧和内涵深度来看已大大超出了第一部作品。但由于旋律动听,内容更富情感,因此,人们更愿意把他的《第二小提琴奏鸣曲》作为保留曲目演奏或听赏。福雷作品中不乏法国音乐中的优秀之作,尽管后半生经历了生活的重压和不幸福的婚姻,福雷的音乐创作中却始终都有着较高的追求,他对和声和调性的掌控使他成为20世纪法国音乐的革新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