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张申府:拥有多个“第一”(1 / 1)

咱们献县还有一位拥有多个“第一”头衔的张申府先生(1893—1986)。即使是在家乡故里,知道他的人也不太多,但穿越时空,你会在20世纪初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发现这个响亮的名字——张申府。

图8-1 张申府先生像

图8-2 与李大钊等人在北京中央公园

图8-3 《新青年》杂志

咱们献县还有一位拥有多个“第一”头衔的张申府(1893—1986)先生。虽然在家乡知道他的人并不太多,但穿越时空,你会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历史舞台中心发现他的活跃身影。

张申府,原名张崧年,字申府,祖籍献县杜生镇小垛庄。他少年聪慧,15岁以第一名考入“最先结合中西学术”的顺天高等学堂(今河北师范大学前身),20岁以优异成绩跳班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二年升入本科,1917年留校任教,帮助李大钊做图书馆管理工作,并参与发起少年中国学会、担任《新青年》编委、创办《每周评论》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张申府还是把罗素哲学引入中国并全面介绍的第一人。

链接阅读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变革的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著名学者发起的一次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发起于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图8-4 在柏林和朱德等合影

图8-5 在法国与周恩来等合影

1920年前后,他协助李大钊、陈独秀等筹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1920年年底,张申府赴法国讲学,是早期中国共产党旅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1921年3月,他与夫人刘清扬(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党员)介绍周恩来入党。次年,他又与周恩来共同介绍朱德、孙炳文入党。

张申府是黄埔军校中的第一个共产党人。1924年2月,他从欧洲回国,由李大钊等推荐参与筹建黄埔军校,同年5月被孙中山任命为政治部副主任。不久,他推荐周恩来等到黄埔军校工作,11月周恩来正式担任政治部主任。遗憾的是,在1925年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张申府因个人性格等原因退党,但他与李大钊等约定自己“在党外要帮助党”。

图8-6 阅读中的张申府

图8-7 张申府文集书影

此后,张申府先后在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国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等任教,1931年受聘为清华大学专任教授,与金岳霖、冯友兰、邓以蛰并称哲学系“四大金刚”。其间,他提出“百提(罗素)、伊里奇(列宁)、仲尼,三流合一”,这种汇通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优长的文化观表现了难能可贵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对他的胞弟张岱年的“文化综合创新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8-8 民主党派人士与周恩来合影,左五为张申府

图8-9 彭真接见张申府

张申府是“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此后日军步步紧逼,华北局势危在旦夕。张申府在大学讲台和《大公报·世界思潮》上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抗日救国,配合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发起组织“文化劳动者同盟”“北平文化界救国会”“华北各界抗日救国会”,1935年12月9日担任爱国学生示威游行队伍的总指挥,促进了全国抗日救国新**的兴起。

张申府还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36年2月,他因参加抗日爱国活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出狱后他领导“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继续参加抗日活动,创办《战时文化》,参加国民参政会,与沈钧儒、邹韬奋等成立救国会,后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抗日战争胜利后,张申府积极促进国共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6年,他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拒绝参加国民党独裁的伪国民大会。

新中国成立后,张申府在北京图书馆工作,从事文献翻译和中外文图书采编工作,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张申府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1986年6月20日,93岁的张申府先生病逝。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赞誉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习仲勋、姚依林、薄一波、黄华等中央领导参加了追悼会,邓小平、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等送了花圈。作为张申府的故乡,献县派代表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扩展学习

1.《新青年》《每周评论》绝不是简单的杂志,它们在当时影响很大,查一查,看一看《新青年》《每周评论》到底是怎样的杂志?

2.查阅资料,看一看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张申府曾经做出了哪些贡献?

3.“一二·九”运动是怎么一回事?张申府为什么会不顾危险组织和领导这一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