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本书名应为《老子》,后人称之为《道德经》。思来想去,还是《老子》这名称好,为什么呢?“老”,指千百年来的自己,父母生我之前的那个“我”,本来的自己,是生命本体;“子”,指种子、根本、开端,与时俱来的那个主人翁,犹如“如来”,好像来了的那个自己。
《道德经》,道,本原;德,本原的外现。人,只可不断地接近本原,但不等于本原。经,是典籍,而非老子。真理落于纸上,落于文字,就不再是完整的真理,就会有歧义,和误读。所以……道可道,非恒道也。
《老子》是讲给修道炼功的人听的,是“无”。《黄帝内经》是讲给帝王听的,是“有”。《易经》是讲给活着的人听的,是“有”、“无”之间的东西。三者都落于文字,又都在语言文字之外。每个人都只能得到自己能得到的东西,但绝非全部。
不必苛求自己,慢慢来,能悟多少,便是多少,生生世世,去累积吧。
读孔孟,入世正。精老庄,忘世豪。修禅佛,出世空。中国人的福分就在此,可入、可忘、可出,“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可正、可豪、可空,无人能奈你何。
其实,老子、庄子非常不一样呢。老子的无情令人畏惧,那种冷,直入骨髓。庄子看似无情,实则大有情,那种热,能化坚冰,能使花开。把他们放一起,就像画了个太极图,冷气热气都是气,但又不相杂糅,既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又显现了圆融……
老子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在于:本来人类觉得那个发明12345的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没想到有人居然发现了“0”!而更让人惊异的是发现了那个-1、-2、-3……,由此,人类的思维被极大地放大了,而老子在我眼里就是“负数”的发明人,及阐述者,他掌握的语言,及对宇宙秘密的认知,令我臣服。
他,就是那个不可言说的“道”,就是那黑暗的不确定世界里冷静而又温暖的一盏灯。
老子并不出世,但他所言是宇宙法则之下的“世界”,所以高明的统治阶级一定“内用黄老”。而庄子才是真正的出世者,他蔑视一切权威,蔑视人类所珍贵的名利和情感,他笑傲江湖,笑傲樊笼,笑傲桎楛,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他就是那可望而不可及的对岸,是鼓噪而犀利的青春,是黑暗里的灼人的热情……
他怎么说,我都喜欢,他怎么胡闹,我都赞叹。
《道德经》第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老子的话是对“君”说的。君在人为心,心无分别,则五藏无分别;心不贪难得之货,则五藏六腑也不知何为贵;心君不欲火腾腾,藏腑亦不乱。所以,美好的社会,健硕的身体,都需要消弱心的欲念,只求肚腹的满足,肾精足而又收得住,就不乱闹。如此不生**邪之心,则国泰身安。
《道德经》第57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静,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我为元神,民为脏腑,元神清静无为,脏腑亦不敢妄动。元神昏聩,则百姓脏腑风起云涌。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宇宙法则只按其自己规律运行,他才不在意你是明君还是昏君呢!圣人遵循天道,坚守孤独与正念、正举,并且不为世间标准所动,“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人人如是,世间太平。
【道】:从“辵”部,上为“彳”,下为“止”,与行动的能力有关,与道路有关;“首”为面,为头脑。“道”字的意义便在于——有头脑的人在大道上行走并知道该停在何处。
反之,无道就是没头脑,没方向,干了坏事还停不下来。
【德】:“德”字原本从“彳、直、心”。从“彳”,代表行道的能力;从“直”,眼睛要直视前方,要远瞻;从“心”,要有感知的能力。所以,“德”——在正确的方向上感知并行动。
反之,无德就是凭借错误的感知胡作非为,不知忏悔。
《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仁义”这些词汇是天地之大道不行于世后,才被圣人提出来约束人性的呦。大家都追求计谋技巧了,就会有大虚伪;伤于人“六亲不和”的局面,才有了要人孝慈的观念;国家如果安定祥和,要忠臣何用?!
低级的娱乐是媚俗,但也要防止那种冠冕堂皇的虚伪的“仁义礼智信”。
老子说:弃智绝学——所知愈多,所不知亦愈多。抛弃自以为是的认知,而用直觉和感性去把握天下,世界将呈现其本来面貌。
中国的“义理之学”强调三点:1,首先要明白阴阳之道,并且有行道的能力,这,称之为“明明德”。2,新民——要让百姓觉悟、自救,从旧人变新人,重新做人。3,“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度越高就越接近“至善”。
道在天地是阴、阳;在人身是性、命;在鬼,是魂、魄。
天地视人如蜉蝣,大道视天地亦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