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绘画艺术概观
陈祥明
安徽自然胜景奇丽绝美,有驰名世界的黄山、佛教圣地九华山、道教圣地齐云山;安徽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有享誉中外的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安徽是中国文房四宝的重要发源地,其宣纸徽墨更是驰誉中外;安徽书画艺术丰富灿烂,有光耀古今的新安画派、黄山画派、姑熟画派、徽派版画、龙城画派,有影响广泛的皖派篆刻、徽派篆刻,产生了渐江、石涛、梅清、萧云从、戴本孝、黄宾虹、赖少其等绘画艺术大师,以及邓石如、程邃、黄牧甫、林散之、赵朴初等书法篆刻大师。安徽优秀书画艺术已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安徽经济迅速崛起,徽派文化再度繁荣,书画艺术空前发展,引人瞩目。尤其是安徽绘画艺术,展现了徽派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呈现了安徽画家们热爱中华、酷爱自然、拥抱生活、笔墨紧随时代的精神面貌、审美情怀与艺术足迹。
一、新安之源——生生不已的传统
安徽书画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厚重的积淀,它兴起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而明末清初崛起的新安画派是安徽近现代绘画的重要源头。“新安画派”是以渐江师法元人而“开其先路”,“新安四家”(渐江、孙逸、汪之瑞、查士标)、程邃、戴本孝等扛鼎极盛,渐江“四大弟子”(江注、吴定、祝昌、姚宋)以及程正揆、郑旼、僧雪庄、方世玉、吴山涛、汪家珍、吴叔元等名家辈出,辉耀画坛。清人张庚(1685—1760)《浦山论画》说:“新安自渐师以云林法见长,人多趋之,不失之结,即失之疏,是亦一派也。”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把查士标“与同里孙逸、汪之瑞、僧弘仁称四大家”,并对众多新安派画家做了述评。近人多沿袭张庚观点。郑昶的《中国美术史》载:“明季之乱,士大夫的高洁者,常多托迹佛氏,以期免害,而其中工画者,尤称‘三高僧’,即渐江、石涛、石溪。渐江开新安一派,石溪开金陵一派,石涛开扬州一派。画禅宗法,传播大江南北,成鼎足而三之势。后人多奉为圭臬。”可见渐江及新安画派在清代画坛的巨大影响。其实,石涛、梅清开黄山画派,而渐江开新安画派,彼此关联甚密,至今仍为明清画派画史研究的一大重点。
晚清以降,新安画派逐渐衰落,直至清末民初、五四前后,新安画坛又起新潮,黄宾虹、汪采白等画家又高高举起新安艺旗。在黄宾虹的影响下,新安画坛得以复兴,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画家,如许承尧、江彤辉、张翰飞、汪律本、程璋、吴鸿勋、吴淑娟、汪琨、汪铎、汪滋等。黄宾虹还先后著有《新安派论略》(1935)、《黄山画苑论略》(1926年)、《黄山丹青志》(1939年)等十数篇专文,对“新安派”之源流、特征以及主要画家生平、事迹轶闻、画迹遗著等做了叙述,对新安地区(徽州)画家群落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介绍,并对新安画派的艺术风格、艺术成就、艺术传统等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这些著述在当时的上海、北京、安徽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是引起了沪皖两地画家们的共鸣,促进了“海派”与“徽派”的交流与关联,有力推动了“徽派”艺术精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海派”艺术发展。由渐江所开创到黄宾虹所发展的新安画派的优秀传统,就是“师古人兼师造化”的有机结合,就是“有序传承而借古开今”的自觉自律,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深度统一,就是“坚持笔墨精进、笔墨当随时代”的创造拓新。这一生生不已的优秀传统推动着安徽绘画艺术的不断进步。
二、西风新潮——走出本土的求索
20世纪前半叶,文化的西风东渐伴随着社会的动**战乱。为寻求新的生存环境和探索艺术发展新途,一些安徽画家走出封闭的家乡,走向开放的京沪等地,走向西方世界。他们有的蛰居上海成为海派重要画家,如汪律本、程璋、吴鸿勋、吴淑娟、汪琨;有的寄居京城成为京派画坛翘楚,如萧谦中;有的先后留法成为融合中西美术的开拓者,如王子云、刘开渠、潘玉良、吴作人、朱德群。这些画家从不同途经、以不同方式融入了西风新潮,在“沟通古今、融合中西”方面卓有建树,但是已不完全隶属于本土艺术范畴,而成为其他地域或境外艺术的组成部分。然而,他们的艺术或于异域艺术特质中蕴含安徽文化基因,而呈现不同凡俗的神韵风姿;或以不同方式反哺故土,影响和推动了安徽绘画艺术发展。譬如,安徽省博物院“潘玉良美术作品陈列馆”的120余件各类代表性作品,就是画家生前嘱托捐献而逝世后由朋友帮助从海外运抵安徽的。
三、新安徽新美术——拓荒者的足迹(1949—19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0年,是我国和平稳定、百业俱兴的时期,也是新安徽新美术的拓荒时期。1954年“安徽省首届美术作品展览”仅展出十余位画家的三十余幅作品,让人们第一次熟悉了萧龙士、王石岑、童雪鸿、郑震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名字。1956年“安徽省首届青年美术作品展”和195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安徽省美术作品展”,其展览的规模、作品质量的水准、画家队伍的壮大以及浓郁的学术气氛,都折射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稳定、发展和繁荣。“艺术家关注现实生活,热情讴歌党和人民的丰功伟绩,成为这一阶段的创作主题。特别是在学术思想上,开始意识到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既与时代生活脉搏紧密相连,又与孕育和滋养它的土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可分割。”安徽省文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编选出版了《安徽木刻选集》《安徽历代名人画选》《梅清画册》,收集整理了《明清徽派版画》等,为传承弘扬安徽古代的优秀艺术传统做了奠基性工作。多彩的现实生活与深厚的历史传统相撞击,使这一时期的艺术呈现出新的面貌,在中国画、油画、版画等画种中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为新安徽新美术做出拓荒性贡献的一批艺术家有版画家郑震、周芜,国画花鸟画家萧龙士、梅雪峰、梅纯一、申茂之、光元鲲,花鸟画家兼篆刻家童雪鸿,山水画家王石岑、懒悟、张君逸,山水画家兼花鸟画家黄叶村,油画家鲍加,以及1955年从上海加盟安徽的画家孔小瑜、徐子鹤。
四、新徽派——艰难曲折中创新(1960—1978)
20世纪60—70年代是共和国艰难曲折发展的岁月,60年代初三年经济困难,1966—1976年十年“文革”,其间只有短暂的稳定发展时期。然而,安徽绘画在艰难曲折中创新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新徽派版画”的崛起。1960年,时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的赖少其,组织张宏、师松龄、陶天月、郑震、周芜、易振生等版画家去安徽各地体验生活,学习徽派版画艺术传统,创作了大型套色版画《黄山后海》《节日的农村》《旭日东升》《黄山宾馆》《梅山水库》《水库工地》等作品,布置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70年代中期,赖少其再次组织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等到淮河流域和全省各地写生采风,相继创作了大幅套色版画《淮海战歌》《淮海煤城》《金色的秋天》《丰收赞歌》《淮河之晨》《百万雄师过大江》《陈毅吟诗》《毛主席在马鞍山》等作品,于1979年再度布置于人民大会堂。这些作品先后参加各届全国美展,在美术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些传承弘扬徽派版画艺术优秀传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的版画,被李桦先生和古元先生称之为“新徽派版画”而载于史册。此外,王石岑的“新山水画”、徐子鹤的“新黄山画”、申茂之的“新工笔花鸟”、张君逸的“写意青绿山水”,以及懒悟的“禅意水墨山水”等等,这些新徽派艺术之花在不自由的环境中艰难地绽放。
五、新气象——改革开放中复兴(1979—1999)
1979年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民主、和谐、奋进的文化氛围,美术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复兴景象。在新形势下,安徽省美术界有过一系列重大举措:1979年安徽省委决定恢复省文联、省美协,同时成立了安徽省书画院,各地市也相继成立画院或书画院,促使美术创作队伍发展壮大。1983年12月《安徽版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是“新徽派版画”整体首次亮相,继后又赴挪威展出,在美术界尤其在版画界影响很大。1984年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省美协、省博物馆等共同举办“纪念渐江逝世3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新安画派名家名作展览”,美国、英国、日本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和国内的著名汉学家、美术史论家、画家300多人到会观展研讨,提交学术论文100余篇。这项活动大大扩展了艺术家们对传统的认识,也向海内外展示了安徽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推动当代安徽乃至全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85年、1986年中国美术研究所、中国版画家协会分别会同安徽省美协在泾县、黄山召开了“全国油画艺术研讨会”“全国版画创作座谈会”,这两个会议对当代绘画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确立了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使命与方向,影响十分广泛深远。
安徽画家们在创作实践中逐渐体现出新的审美观念和情趣,绘画题材、内容、形式风格呈现多元化,创作心态更为轻松自由。“他们以宽敞的情怀关注文化传统和中外艺术思潮并加以吸收和融合。很多作品从直观地、单纯地、表面地描绘自然景象和生活情趣的探讨,转向强调作品深厚的内涵。”因此,在第六、七、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历届“全国版画展览”“全国油画展览”“全国水彩水粉画展览”等全国性大展,以及1993年由安徽省承办的“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览”中,安徽省作品入选参展获奖,都取得了好成绩。1998年、1999年安徽中国画的“北上南下”特别为全国美术界所瞩目。1998年9月,安徽省书画院“黄山风”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了22位特聘老画家和院内画家的150件书画作品。1999年2月,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安徽当代中国画展”在广东省美术馆举行,展览汇集了包括已故画家在内的全省老中青国画家的110幅作品。两个展览显示出安徽中国画画家继往开来的胸怀,体现了对徽派时代审美风格的开启与追求,促成了新徽派地域美术风格的自觉与自省,推动了新徽派中国画艺术的纵深发展。
在新时期,新徽派版画继续大放异彩,在全国保持独特优势,新徽派国画开启新境界而保持良好创作势头,油画、水彩画追求鲜明地域特色而涌现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艺术设计、雕塑、连环画、漫画、少儿美术等艺术门类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新时期,各画种创作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省展、个人展活动更是频繁。不少画家走出国门,进修、考察、举办画展,足迹遍布欧美、日本、东南亚诸国以及中国港台地区,对外文化艺术交往日趋频繁。
六、新世纪——再创新徽派辉煌(2000—现在)
新世纪是安徽美术走向文化自觉,再创新徽派辉煌的时代。2000年3月,安徽省文联、省美协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好徽字牌”的指示精神,联合召开了“世纪之交·安徽美术发展研讨会”,全省80多位理论家、画家参加了研讨。会上聚焦“安徽美术新徽派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讨和论证,并针对“新徽派美术”的整体推出,提出了21世纪安徽美术工作“关注时代生活,体现地域特色,弘扬徽派传统,重铸世纪辉煌”的发展战略。此24字战略方针,得到了全省美术家的广泛响应,很快就在各画种的创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004年11月,以“中国百年水彩”为主题的“首届黄山·中国美术论坛”在黄山市举行,同时举办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委员及特邀画家作品展。2007年5月,以“当代山水画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黄山·中国美术论坛”在合肥市开幕,同时举行中国山水画名家邀请展,展出了31位画家在黄山和徽州民居写生的90幅新作。这两届论坛理论研讨的内容和活动中的展览作品,都明显地凸现了全国的理论家、画家对安徽人文、自然的关注和重视。
“安徽美术大展”是新世纪以来定期举办的全省画展,展览内容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艺术设计、综合画种,它全方位地集中展示和检阅了安徽美术创作的成果与进程。“首届安徽美术大展”于2004年由安徽省文化厅、省文联、省美协共同举办。大展迄2017年已举办六届。展览推出了很多佳作,画家追求个性风格的特点在展览中得到体现,一些作品还展现出强烈的徽派文化内涵,让人从中感受到安徽美术的独特优势。
2005年9月,第16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代表大会(简称第16届国际美术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会议由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合肥安美集团承办。来自世界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的108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来自国内的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主席团成员,全国各地的文联、美协,以及美院、画院的主要负责人与著名美术家、美术理论家500多人参加了大会的各项活动。大会期间,举办了“第16届国际美术大会美术特展”,展品为出席本次大会的各国美术家的代表作品和国内美术家应征作品,艺术流派纷呈,风格形式多样。经大展评委会认真评选,共选出219件作品入展,其中安徽有30件作品入选。与此同时,由安徽省文化厅、省文联、省美协、省书画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明清时期新安画派艺术精品展”“徽墨百家中国画邀请展”“首届安徽省油画家作品提名展”“新徽派版画赴法作品回国汇报展”在安美艺术城展出。上述系列活动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也提升了徽派美术的整体形象和美誉度。
2008年12月30日,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联、亚明艺术馆主办的“传承与缅怀——二十世纪安徽中国画八家(萧龙士、孔小瑜、懒悟、申茂之、光元鲲、童雪鸿、王石岑、徐子鹤)作品展”(简称“八老”画展)在亚明艺术馆开幕。同时还举办了学术研讨会,省内外40余位美术理论家、画家参会,对“八老”的绘画成就和艺术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讨论中大家认为,“八老”是新徽派绘画的开拓者、创造者,但长期被淡忘了、忽视了,甚至其中有的画人画艺被完全忘却或遮蔽,新徽派绘画艺术的传承发展出现了断裂。因此,“八老”画展对于系统梳理和重新认识新徽派绘画艺术谱系非常重要。有美术理论家指出:“‘八老’曾经被忘却,现今被重新记忆,当下‘八老’画展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绘画发展链条断裂、缺环的重新链接、弥补,是对新徽派绘画艺术谱系的一次回溯、反思、重新认识和再次构建。站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美术发展的高度来看,‘八老’绘画无疑具有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刘继潮)“懒悟、王石岑、萧龙士等人的绘画艺术,放在20世纪后半叶整个中国画坛都是突出的,都应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对其认知把握还是粗浅的,对其学术研究还是初步的,随着研究和认识的深入,其价值与意义会逐渐彰显。”(尚辉)
历经三年策划筹备的“经典回顾与现代思考·中国画学术系列活动”,于2009年10月24日在安徽省博物馆拉开帷幕。本次活动是在中国美术六十华章的节点上,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文联和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一次高规格、高品位、地域性俱显的国家级学术活动。系列活动包括举办“新安画派作品展”“全国中国画作品邀请展”“安徽中国画作品邀请展”三个大型展览,举办“经典回顾与现代思考·中国画继承与创新研讨会”,推出《新安画派作品集》《全国中国画作品邀请展·安徽中国画作品邀请展作品集》画集,出版《当代中国画研究论文集》《近现代中国画研究论文选集》。此次“经典回顾——新安画派作品展”是从省博物馆馆藏的400多件新安画派作品中,精选了22位新安画派和相关画派代表人物的共140件精品,可谓山水画艺术的一次盛宴。展出的渐江作品有《山水长卷》《长林逍遥图》等17幅,查士标作品有《董华亭》《溪山深秀》等12幅,此外,还有孙逸、汪之瑞、程邃、戴本孝、萧云从、方以智、石涛、梅清、黄宾虹等若干作品参展。“现代思考——全国中国画作品邀请展”由中国美协邀请在中国画创作领域成果显著的吴长江、于志学、刘健、姜宝林、孙永、杨力舟、田黎明、程大利等30位画家的58幅作品参展,反映了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整体实力,凸显了当代中国画继承与创新学术实践的作用和价值。由安徽省美协组织的“现代思考——安徽中国画作品邀请展”,推出了以赖少其、王石岑、孔小瑜、萧龙士、申茂之、张君逸、黄叶村等为代表的82位20世纪以来安徽本土国画家的94件佳作,整体上体现了当代安徽中国画家们在传承新安画派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抓住地域性、时代性、学术性等要素,推进新徽派美术品牌向纵深发展。“经典回顾与现代思考·中国画继承与创新研讨会”在合肥市政务文化中心会议厅举行,来自全国的200多位知名画家、理论家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主持人邵大箴教授称:“本次活动是一项高水平、前沿性、有特色的重大文化活动,其学术议题与艺术主张在当代中国画坛的辐射效应将是巨大而深远的。”
弘扬新安画派传统,再创新徽派辉煌,已成为安徽绘画界、学术界的一种自觉自律。2013年安徽省书画院学术年会推出“安徽历代书画家个案研讨”,迄今研讨的书画家个案有萧云从、程邃、李公麟、査士标、邓石如、汪采白,特邀省内外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并整理出版个案研讨专辑,在省内外美术界、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安徽省书画院2016—2017年推出“重走新安路”系列画展(山水画展、花鸟画展、人物画展、中青年画家个展),展示了对新安画派优秀传统进行传承弘扬的实践成果与探索历程。
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以美术的形式记录和反映近代以来安徽波澜壮阔的历史,描绘安徽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家强盛的奋斗事迹,成为安徽美术界的一种责任。2013年,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财政厅组织实施“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了《徽商与胡雪岩》(油画)、《洋务运动与李鸿章》(雕塑)、《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雕塑)、《孙家鼐与京师大学堂》(国画)、《辛亥革命·安庆起义》(油画)、《新文化运动与陈独秀》(雕塑)、《立夏节起义》(版画)、《淮海战役之双堆集战役》(油画)、《渡江第一船》(国画)、《两弹元勋邓稼先》(油画)、《淠史行水利工程》(国画)等历史题材作品,以及《阜阳小岗村大包干》(版画)、《自主创新铸品牌》(版画)、《现代城市建设者——农民工》(国画)等现实题材作品,共计50件。这些作品以主题鲜明、规模宏大、具有史诗品格而令人瞩目。
新世纪以来,涌现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徽派风韵的油画、水彩画佳作,在全国画坛产生了一定影响。2015年11月6日,“城市·艺痕——合肥与国内友好城市暨中部省会城市油画、水彩艺术联展”在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集结了全国14个城市的120余幅画作。与温州宁波画家执着于滨海风情、武汉画家执着于都市风姿、银川画家痴迷于西部生活场景、兰州画家作品明显带有丝绸之路敦煌壁画烙印等不同,合肥画家钟情于皖山皖水、徽州老街古村,展现出独特的徽风皖韵而与其他地域文化拉开明显差距。
推进外来画种的民族化、本土化,以中化西、以西润中,已成为安徽油画、水彩画界的一种共识。2016年11月1日,由安徽省文联主办、省美术家协会承办的“艺术为人民——柳新生水彩画展”在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展览馆开幕;2017年9月19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省文联主办,安徽省美术家协会承办的“艺术为人民——鲍加油画作品展”在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展览馆开幕。鲍加、柳新生两位老画家长期扎根生活,贴近时代脉搏,致力于表现新时代、新生活、新气象及其新的审美情趣,并着力体现民族文化传统与地域文化风采,尤其是他们晚年的绘画创作构成了新徽派油画、新徽派水彩画的新风格、新境界。
新徽派版画在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度辉煌、八九十年代的多元发展之后,新世纪以来又有新的突破与超越。2017年8月12—21日,“锦绣中华——当代新徽派版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继1983年“安徽版画展”、2007年“黄山魂·新徽派版画展”之后,当代新徽派版画的又一次整体面世亮相。它反映了当代新徽派版画艺术的新成果和新走势。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安徽版画界传承弘扬徽派版画的优秀传统,着力寻求新徽派版画的发展与突破。他们紧随时代脉搏,积极进行重大题材创作。这次展出《大美黄山 迎客天下》《九华灵境》《齐云丹霞》《天柱神韵》《盛世黄山》以及《台湾太鲁阁》《澳门大三巴》《香江华彩》巨幅版画作品便是体现。《大美黄山 迎客天下》等巨幅版画的创作成功,是新徽派版画艺术的又一次升华和突破。它适应现代建筑大空间的艺术装饰需求,满足现代生活大容量的公众审美需求,以现代绘画形式语言表达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体现了新徽派版画艺术的最新探索与审美追求。新徽派版画家们一方面继续传承古徽派版画技艺,更广泛地从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汉画像石、古代壁画、民间绘画等汲取营养,另一方面横向借鉴国画线条造型、金石篆刻技法、西画色彩表现等,并在传统刻印方法的基础上适当采用现代镌刻、印制手段。新徽派版画家们不仅表现了他们非常熟悉的题材如安徽的黄山、齐云山、九华山、天柱山,而且表现了对于他们而言属于新题材的台湾太鲁阁、澳门大三巴、香港维多利亚港湾,这表明他们着力于本土自然文化的表现时,开始探索其他区域自然文化表现的一种努力。
新徽派绘画是一种开放发展的艺术体系,它与其他地域绘画尤其是新海派绘画有着高度关联性。为增进沪皖两地美术界学术交流,提升新海派、新徽派中国画当代学术高度,扩大新海派、新徽派中国画艺术影响力,由上海市美协、安徽省美协共同策划主办的“新海派·新徽派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于2017年7月、12月分别在上海、合肥两地举办。这次邀请展,推出了上海30位画家的70幅作品,其中特约上海老一辈画家画作的有刘海粟、丰子恺、关良、林风眠、陆俨少、程十发、陈佩秋、方增先、张桂铭。推出了安徽31位画家的70幅作品,其中特约安徽老一辈画家画作的有萧龙士、孔小瑜、光元鲲、张君逸、王石岑、赖少其、徐子鹤、张建中、裴家同、郭公达。他们或传承弘扬新安画派优秀传统、借古开新而独树一帜,或吸收徽派海派艺术精髓、综合创新而自成一家,或在山水画花鸟画某一方面勇于探索、终生精进而驰誉画坛。他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徽派绘画艺术的现代发展树立了典范,确立了水准。“新海派·新徽派中国画名家邀请展”是沪皖两地美术界的高端学术交流展示,也是海派、徽派艺术情缘的又一生动见证,是两地艺术家再续海派、徽派之高风雅韵的又一自觉践行。此次画展暨研讨会学术主持尚辉指出:“从中可以看到海派与徽派的高度关联和相互影响,看到新海派海纳百川、变古创新的艺术气度特点,也看到新徽派师古不泥、承古开新的艺术传统特点。”
(本综述参考了刘继潮、鲍加、王永敬诸先生的观点和文章,特此说明)
参考文献
[1]郭因等:《新安画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鲍加:《大江东去 长流不息——回溯安徽美50年》,骆惠宁主编:《安徽美术50年》,安徽美术出版2000年版。
[3]鲍加:《艰难困苦年代诞生的安徽省美协》,《安徽省文艺界》2016年第1期。
[4]刘继潮:《地域特色与安徽中国画发展构想——论安徽中国画创作》,方兆祥主编:《安徽当代中国画集》,1999年。
[5]王永敬:《新徽派美术的文化自觉——安徽美术30年回望》,《文艺百家》2008年第2期。
[6]陈祥明:《表现时代风采 描绘大美中华——新徽派版画艺术发展概观》,《锦绣中华——当代新徽派版画作品展》特刊,镜报2017年8月版。
[7]陈祥明为《徽派美术与当代美术发展》所写的长篇序言,本书由陈忠强、陈祥明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