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艺讲好全民抗疫的生动故事(1 / 1)

——安徽抗疫文艺创作简评

史培刚

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春节开始,以武汉为中心,不断向全国蔓延,形势严峻。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力抗击疫情的重要讲话精神,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切实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安徽省文联积极行动,广泛动员,迅速组织各类文艺创作,为抗击疫情贡献了文艺力量。截至2月6日,省作协、美协、书协、音协、摄协、民协、剧协、曲协、影视协、评协等10多个省级文艺家协会,共收到抗疫主题性文艺作品1500篇(幅、段、件),其中诗词350首,歌曲20首,散文20篇,美术作品400多幅(包括漫画、儿童画、国画、油画),书法400多幅,摄影作品70多件,剪纸101幅,戏曲唱词(段)24个,琴书、快板书作品14件,文艺评论10篇,楹联作品52副。这些作品通过省文联公众号、各协会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向社会及时发布,许多优秀作品还被新华网、学习强国、今日头条、《中国艺术报》等知名媒体转发或刊登,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这些作品体现了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以明德引领风尚的自觉担当,彰显了安徽文艺的价值和力量,为抗击疫情做出了阶段性贡献。

此阶段的抗疫文艺创作大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题鲜明。主题是创作的灵魂,主题正确鲜明与否决定着作品的生命。这次抗击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指挥若定,各地、各部门协作联动,全体人民积极响应,又一次展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磅礴伟力。以钟南山、李兰娟等医疗专家为代表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临危受命,勇敢“逆行”,舍生忘死,攻坚克难,深深地感染着广大文艺工作者。他们用作品讴歌了军民携手、驰援武汉的人间大爱,礼赞了白衣天使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歌曲《逆行的天使》、诗歌《当钟声敲响》等作品,不仅讲好了广大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抗疫的动人故事,而且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共克时艰的决心。许多漫画、剪纸、快板书等作品围绕传播卫生防疫知识、讽刺不良社会现象、传播精神文明等主题创作,为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重要舆论宣传作用。

二是感情真挚。真善美是艺术的永恒主题。艺术家的感情是否真挚,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真实度和感染力。安徽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疫情灾难面前,没有选择冷漠和自私,而是饱含对人民的深情、对英雄的敬意,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努力创作了一大批致敬英雄、鼓舞斗志的优秀文艺作品。诗歌《让我握住你的手》、梆子戏《我们都是大写的勇者》、漫画《无言的爱》、安徽大鼓《科学防控保平安》等作品语言淳朴、仪态恳切、感情真挚。虽然有些作品的主题还不够深刻、文化含量稍显不足、艺术技巧尚有瑕疵,但在真情面前,在积极担当面前,这些缺憾可谓瑕不掩瑜,可以理解。安徽文艺工作者是可以信赖的,他们冒着被传染的风险,制作音视频、拍摄MV作品、排练曲艺和戏曲唱段,并及时在相关媒体发布传播。他们敬畏生命、敬畏艺术,比起诸如“感谢冠状君”的诗作和污化湖北同胞的所谓诗人,安徽文艺的天空显得格外旷朗洁净。

三是篇幅短小明快。篇幅短小是灾难性主题创作初期的主要特点之一,它适宜快速发表,及时发挥鼓舞斗志、凝聚力量的精神激励作用。表现在体裁和艺术形式上,主要适合个体能够短时间内独立完成创作的艺术门类,如诗歌、散文、摄影、书法、美术等,一般不适宜小说、影视剧、舞蹈、戏剧以及其他综合性大型艺术作品的创作。从征集的文学体裁作品来看,以抒情擅长的诗歌占比较大,有300多首。其中《致敬白衣战士》《不挣这个钱》等诗词表达了对医务工作者和富有爱心的普通大众的敬意,深受好评。歌曲《平安武汉》词真意切,旋律抒情,成为央视《焦点访谈》片尾公益歌曲,广为传唱。美术作品的漫画、宣传画、儿童画等占比较大,篇幅短小,生动活泼。书法和剪纸,民族特色鲜明,受众面广,易于传播。戏曲黄梅歌《这场阻击战我们一定赢》、淮河琴书《母女抗疫》以及其他的快板书、大鼓书等也深受群众欢迎。这些作品在遵循本艺术门类创作规律的基础上,有的饱含深情,直抒胸臆;有的曲折婉约,寄托深远;有的角度新颖,凡中寓奇;有的善于剪裁,以小见大。在审美风格上,或雄浑奔放,或沉郁顿挫,或含蓄内敛,或绮丽多彩,给人以精神的鼓舞和审美的愉悦。

疫情还在肆虐,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战斗还在继续,随着疫情的发展变化和战役的节节胜利,文艺创作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疫情初期的这些文艺作品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主题鲜明但不够深刻,感情真挚但不够丰沛,篇幅短小明快但内涵不够丰厚,艺术创新力不足等都亟待解决和改进。

安徽的抗疫文艺创作如何与战斗同行,如何讲好全民抗疫的生动故事,本人认为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是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满怀人民情感,努力反映全国人民防疫抗疫的成就,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的故事。大力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互助友爱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充分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要展现中国的制度优势、能力优势和文化优势,进一步树立打赢抗疫阻击战的坚定信心。要站在人类灾难文化发展史的高度,就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科技进步与人类健康等问题,进行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为疫情过后的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有益镜鉴。

二是要牢牢把握贴近生活的创作道路,进一步深入抗疫一线,真切体验全民抗疫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文艺创作首先要有文艺体验,要有生活积累。体验越深刻,感情越真挚;积累越丰厚,作品越感人。受疫情传播管理的影响,我们近期的创作体验多是通过媒体网络的中介而实现,这样的体验对于一般抒情性的创作或者搜集创作素材还可以,但对于创作文艺精品来说,就远远不够了。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要有忘我的境界、执着的精神,勇敢地投入抗疫战线的前沿阵地,淬炼身心,汲取养料,获得灵感,从而创作出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的文艺精品。

三是要把握创新是文艺发展的永恒动力。从文艺发展史来看,人类的每一次灾难,不仅为文艺家的成功提供了历史机遇,也大大推进了文艺的创新创造。文艺复兴时期诞生过无数瑰丽的艺术宝藏,但黑死病正是在这个时期横行欧洲,表现瘟疫的题材自然成为艺术作品的重要主题。圭多·雷尼的《圣米迦勒击败撒旦》、阿尔弗雷德·丢勒的《死亡之舞》都是反映人们与瘟疫抗争的优秀代表作。米开朗琪罗、伦勃朗、提香等文艺复兴的巨匠也都曾创作过不少与瘟疫相关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也经历过多次重大灾难,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非典等,这些灾难带给我们的痛楚,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却。亲历或目睹这些灾难发生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怀揣对历史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创作出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如小说《唐山大地震》、反映汶川大地震的报告文学《大国不屈》、安徽省美协副主席赵振华的油画作品《抗击非典》等都以经典的名义铭记在中国文艺的史册上。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正在以史无前例的国家动员优势和能力,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决战疫情,在这场中国必胜的抗疫决战中,时时上演着无数的动人故事。正义与邪恶、自私与大爱、文明与愚昧、科学与迷信、先进与落后等矛盾关系的斗争与融合,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文艺家讲好抗疫故事供给了充足的养料。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崇高的艺术理想,把握历史机遇,将人类的最新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在题材、体裁、构思、情节、制作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实现原创性突破,努力创作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艺精品,为中国乃至人类灾难文化史做出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