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描绘塑造群众和英雄的形象
魏兴无
一、习近平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文化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他于2016年11月30日在全国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为我国的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这两个“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自觉地贯彻运用。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丰厚的内容、鲜活的实例、科学的分析,从创作导向、创作源泉、创作方法以及文艺的作用和价值、文艺工作者应遵循正确的道路等方面进行缜密的思考,细致的分析,科学的阐述。在全国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则着重强调了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关于最为重要的创作导向,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
在讲话中,习近平还就艺术创新的问题做了论述:“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2)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3)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4)“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5)
以上这些精辟论述、重要思想如同灯塔一般,为包括美术工作者在内的广大文艺家照亮并指明了创作创新创造的道路。
二、创新描绘、塑造英雄和领袖的形象
习近平在《要有高度的文艺自信》中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6)
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浴血斗争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伟大历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并产生了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人物,十分值得美术家描绘塑造、礼赞他们的光辉形象。回顾过往,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的美术家们都以自己高超的技艺描绘、塑造了英雄和领袖的形象,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更是贯彻于美术家们的艺术实践当中,现列举、分析、探讨如下:
1.周令钊开创新中国采用油画艺术描绘人民领袖形象之先河
油画,是西洋绘画中一个古老的画种,14~15世纪经画家凡·爱克兄弟的改进后,被广泛采用。其特点是颜料有较强的遮盖力,能充分地表现出物体(人物)的真实感和丰富的色彩效果。
1949年,周令钊接受了为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像的绘制任务后,大胆地、创造性地决定采用油画这一美术形式来展现毛主席的形象。30岁的他,先后毕业于长沙华中美专、武江艺专,擅长水粉画、美术设计、壁画。1948年,应徐悲鸿聘请任教北平国立艺专,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民族画室主任等职。
他绘制的大型油画毛主席肖像,神采奕奕,红光满面,目光坚定而温暖,使人感到栩栩如生,绘出了亿万人民心中的伟大领袖形象,广受好评。同时,他成为新中国创新采用西洋的油画艺术描绘人民领袖形象的第一人。此外他还创作了展现爱国志士英雄形象的历史油画《五四运动》,珍藏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并为人民解放军英雄的开国将帅们设计了“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
2.董希文以独特视角,大胆构图绘制《开国大典》
1952年,38岁的董希文以高昂的热情、精湛的艺术技巧,创作出了革命历史油画《开国大典》,这幅讴歌人民革命和领袖的世纪杰作,当印成年画后,发行了100多万张。他在谈到这幅画的创作时说:“在带有装饰性处理的这幅画里,尽力表现出富丽堂皇,把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的一个庄严而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他没有局限于人眼看到的实际场面,而是创造性地采取了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看的角度,使得天安门广场和大片蓝天展现在观众面前。
为了开阔视野,他大胆创新,把按一般透视规律应该看到的一根栏柱抽去使画面顿觉敞亮起来,展现真正的泱泱大国的气象。画面上只有毛主席站在中央,其他人物都在偏左方,在构图上的成功创造,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时刻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在色彩运用上大胆地用碧蓝、大红、金黄组成基调,用蓝、棕、绿调和,按中国民族传统的审美习惯用对比色,又统一协调,这需要很深的艺术功力。《开国大典》在色彩构思上卓有成效地达到了他孜孜以求的民族气派,为油画的民族化闯出了一条新路。毛主席在看了油画《开国大典》后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20世纪30年代,董希文分别求学于苏州美专、上海美专,并去巴黎美术学院河内分校深造。他艺术功力深厚扎实,对西欧油画传统、探索走中西结合之路都下过功夫,形成个人独有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创作出了举世瞩目、影响深远的好作品。
3.刘开渠领导、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大型浮雕的创作
1952年至1956年,当代杰出的人民艺术家、雕塑大师刘开渠领导并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大型浮雕的创作,他亲手创作其中的《胜利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欢迎解放军》等浮雕。
刘开渠一贯主张雕塑艺术在“创造一种新境界”的同时起到“明劝诫,着升沉”的作用。他的作品写实,手法细腻含蓄,造型严谨朴实,结构解剖准确,他精于西方写实塑造技法,又注重继承中国古代雕塑的优秀传统。人物神完气足,具有精神和民族风格。刘开渠的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和意向性,语言精练(这一切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系列浮雕中均有体现)。当许多中国人奔赴西方学习雕塑时,西方雕塑家也来中国借鉴中国的古代雕塑,刘开渠却开始了个人风格的雕塑创作。刘开渠的雕塑在西洋写实雕塑的基础上,继承中国传统雕塑简练单纯及线画的表现方法,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创作了《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川军抗日英雄纪念像》等讴歌抗日英雄的雕塑作品。
1956—1959年,刘开渠还受中共中央编译局委托,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选集作封面浮雕像设计,并先后完成了《毛泽东主席像》《工农红军像》等雕刻作品。1976年以后创作了《周恩来总理像》以及《抗日阵亡将士王铭章纪念碑》《抗日阵亡将士无名英雄纪念碑》《孙中山纪念碑》等纪念性雕塑,还有展现任弼时等革命领袖和被毛泽东誉为“空前民族英雄”(7)的鲁迅先生肖像。
4.赖少其及新徽派版画刻画的英雄形象和领袖人物
20世纪30年代,广州美专的青年学子赖少其就参加了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抗日救亡新兴木刻运动。1935年,赖少其创作发表了《阿Q正传》等木刻作品。《阿Q正传》的画面是一张书桌上面有一只墨笔瓶,瓶上有民族英雄鲁迅的头像,这幅作品后来享誉艺坛。1938年,他被选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主办《漫画与木刻》杂志,被鲁迅誉为“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从1939年起,赖少其先后在担任新四军领导的《抗敌画报》《苏中报》副刊编辑等职务时,创作出许多展现抗日英雄形象的木刻作品。1945年,为庆祝抗战胜利,他创作的《抗战门神》,画面为骑骏马挎钢枪,雄赳赳气昂昂的抗日英雄形象,广受群众喜爱,被千家万户贴在大门上当“门神”。赖少其独创的“以白压黑”技法使其成为新徽派版画的主要创始人。
新徽派版画是安徽美术领域整体实现本土文化自觉的先锋,是在全国美术界赢得荣誉较多的艺术品牌。(8)“**”结束后,全国文艺思想的率先开放是在美术界,安徽美术界率先结出硕果的艺术门类是版画。(9)
当时百废待兴,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需要进行第二次装饰布置。
赖少其等安徽版画家为此创作了一批大型套色板画,其中展现英雄人物和领袖形象的有:《百万雄师过大江》《淮海战歌》《毛主席视察马钢》《陈毅吟诗》等。这些作品一经亮相京城就受到全国版画界乃至美术界的好评。版画界元老李桦先生说:“这是‘推陈出新’的一个很好的范例,他们不是使‘葬中枯骨,换了新装’,躲在‘象牙之塔’里孤芳自赏,而是使古代徽派的优点融合于新兴版画的革命传统之中。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充溢着人民的新思想、美好愿望和真挚的感情,而且地方色彩特别浓厚,使人看了便知道是安徽版画,这便是我们版画百花园中开出一朵别具风格的鲜艳花朵。”(10)
上述各位美术大师及美术流派,锐意创新,精益求精,以精湛的技艺、深情的笔端描绘刻画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和领袖人物形象,将礼赞英雄伟人的主题纷呈于画坛,成就辉煌。
三、创新描绘、刻画工农兵群众形象
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1)
毛泽东曾经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近代以来,无论是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斗争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人民群众都是主力军、生力军。当代的美术工作者们,以手中的画笔和刻刀记录、展现了他们的英姿和风采。
1.古元创造出阳刻为主的技艺,简明清新刻画士兵农民群象
20世纪30年代,古元在广东香山县做乡村教师时,“就对山川风物很喜欢,尤其喜欢带有劳动人民乡土气息的景色”,那时他常写生。1938年,古元奔赴延安,入读鲁迅艺术学院,他对日寇的入侵切齿痛恨,他深切关注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画笔作武器,深入农村和战地生活,用木刻创作出有时代感召力的《运草》《减租会》《离婚诉》《练兵》《部队秋收》《哥哥的假期》《人民子弟兵》《拥护咱们老百姓的军队》和后来的《人桥》等作品。他创作的工农兵人物写意传神、撼动人心,引起全国的强烈反响。他在绘人物画的同时不忘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认为“欣赏风光性作品,不但有美的享受,还可唤起人们对国家土地、自然环境的热爱,即使敌人侵犯,也要誓死保护”。1942年,在重庆举办的全国木刻展览会上,徐悲鸿撰文称赞古元的作品。1951年,古元创作的新年画《毛主席和农民谈话》获文化部颁发的新年画二等奖。古元历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古元的版画,摆脱了西方木刻的影响,创作以阳刻为主、构图多变、简洁、明朗、清新,具有鲜活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这种艺术风格的出现,成为在中国新兴版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响和突破。
2.新金陵画派“笔墨随时代而变,描绘工农兵形象”
新金陵画派是20世纪60年代以江苏省国画院画家为主的一个创作群体,其中主要有傅抱石、钱松嵒、亚明等画家。1961年,傅抱石发表了《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等文章,指出:“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有助于理解传统,才能够创造性地发展传统。笔墨技法,不仅仅源自生活并服从一定的主题内容,同时它又是时代的脉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反映……时代变了,生活、感情也跟着变了,通过新的生活感受,不能不要求在原有的笔墨技法的基础之上,大胆地赋以新的生活,大胆地寻找新的形式技法,使我们的笔墨能够有力地表达对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歌颂与热爱。换句话,就是不能不要求‘变’。”
这段时间,新金陵画派创作出了《广州造船厂》《广积粮》《打靶》《八面山哨口》《修工事的战士们》《运输忙》《炉前》《出钢》《工人不要计件工资》等展现工农兵形象的人物画,集中展示了主题性的创作道路,开矿山、种农田、建工厂、造水库、抓生产、忙丰收、颂英雄、赞劳模,反映出时代社会生活的主旋律。(12)
3.刘文西创建黄土画派,把陕西农民形象带入美术殿堂
出生于浙江嵊州的刘文西,1958年,从如诗如画的西子湖畔来到地处西北的西安美术学院工作。在他的心目中,这是距离革命圣地延安最近的地方,也是距离他梦想最近的地方。1960年,刘文西的国画作品《毛主席和牧羊人》在《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看后说:“这位青年画家画我画得很像。”(13)
刘文西是人物画家,他一共创作了60多幅关于毛主席的作品,但他不只会画毛主席,这些在其绘画作品中仅占很小一部分,他画的更多的还是劳动人民。刘文西把自己的艺术追求称为“黄土艺术”,把自己一手创建的画派称作“黄土画派”。他对中国画的贡献在于他创建性地把陕北农民的形象带入现代中国人物画的殿堂。1962年,他创作的《祖孙四代》入选第3届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古稀之年,他又迎来一个创作高峰:2004—2006年,先后创作了《黄河子孙》《黄河汉子》《米脂婆姨》《陕北老汉》《安塞腰鼓》等画作。2017年,刘文西在西安美院展示了他耗时13年创作的中国画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这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全景式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劳动人民精神面貌的精品力作。有评论家认为,刘文西的作品代表了当代中国画写实风格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14)
4.罗中立油画《父亲》,当代美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1981年,青年画家罗中立创作了油画《父亲》,画面上饱经沧桑、满是皱纹的那张老农的脸膛,粗糙的手指,呈现裂纹的粗劣大碗,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及心灵震撼,真实地表现了农民的艰辛劳苦。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父亲》摆脱了“高大全”及粉饰生活的创作模式和框框,给画坛带来一股清新之气,被誉为“当代美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画荣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人民日报》金奖。
罗中立在《致未来》一文中说:“从古至今,艺术不断地超越既定规范和现有逻辑,是可能性和想象力生长的载体。它一方面为现实生活找寻精神的皈依,另一方面为未来提供梦想的形态和方向,在文明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1992年,罗立中创建“罗中立油画奖学金”,奖励为艺术事业执着追求并富有创造精神的青年优秀学子,为油画艺术发展催生后备新人。
结语
早在70多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江泽民曾要求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5)从我们美术工作者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指示,可概括为“为什么人画,画什么人,如何画”。本文中提及的当代著名美术家及流派,均遵循这一原则,进行有关人民群众、英雄和人民领袖形象的艺术创作。他们在创作中秉持“创新精神”,展现出各类人物的面貌和风采。如周令钊绘制的新中国第一幅油画毛泽东像,刘开渠主持设计并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董希文创作的历史油画《开国大典》,新徽派版画刻画的人民领袖和英雄形象,新金陵画派描绘的工农兵形象,古元刻画的士兵和农民形象以及罗中立创作的里程碑式的油画《父亲》等。这些闪烁着人性光芒,极富个性和艺术特色的作品,在美术的历史长廊中熠熠生辉,并深受群众喜爱。
回顾往昔是为了未来,如同前辈艺术家所期待的那样:愿中国画坛涌现出不断创新的新人和更新更美的作品。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版,第314页。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版,第315页。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版,第313页。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版,第317页。
(5)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7页。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版,第351页。
(7) 《鲁迅杂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页。
(8) 《本体之观》,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1页。
(9) 《本体之观》,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2页。
(10) 《本体之观》,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3页。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版,第314—315页。
(12) 《本体之观》,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7页。
(13) 《新西部》2019年7月版(见《作家文摘》2019年7月12日第二版)。
(14) 《新西部》2019年7月版(见《作家文摘》2019年7月12日第二版)。
(1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版,第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