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补《大学·格致》之章,
恐人误入虚无,
而必使之即物穷理,
所以维正教也?;
阳明取孟子良知之说,
恐人徒事记诵,
而必使之反己省心,
所以救末流也?。
注释
①紫阳四句:紫阳即朱熹,已见前注。他在注解《大学·格致》一章时,由于原文遗失,故而根据文义补写了一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这补写的内容主要就是教人探究事物的原理。维正教:维系儒家正统学说。
②阳明四句: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他采用了孟子认为人都有良知的观点,进一步主张以“心”为本体,提倡“求理于吾心”,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守仁《传习录》卷中:“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译文
朱熹补写《大学·格致》一章,担心人们误入虚无的陷阱,要求人们一定要据具体事物穷究其道理,这是为了维护正统儒教。
王阳明采取孟子人天生即具有良知的学说,是担心人们只是从事背诵,而让人们一定要反省自己,这是为了挽救不良风气。
简评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在中国哲学的发展史上是不可绕过的,治学者不可不知。要赞同批判,也要先了解、再赞同、再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