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卷(1 / 1)

[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

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70分)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指点迷津]

“我想握住你的手”,“想”字和“握”字都是考生在审题立意时的切入点。“想”带有抒发个人思想情感的色彩;“握”带有温情意味,既需要理性的思考,又不乏人文情怀。“手”似乎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但扩展开来,也可以指那些无形的手。从有形到无形,从具体到抽象,需要考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能力。可从亲情沟通、师生情谊、关爱他人、珍惜时间等方向入手。始由感性而发的作文,只有深入到理性的层面,才会取得高分。

[经典范文]

我想握住你的手

在这里我想握住那些敢于说真话的手,以表达我的崇敬,我的支持与我像你们那样敢于真言的决心。

有人说过,在真相面前沉默这等于说谎,是的,在真相面前,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将它裸呈于世的,因为它往往伴随着阻碍、排斥,甚至生命的威胁,在当今这个虚假泛滥,谎言遍地的社会,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躲藏、掩盖与抹杀。而令人欣慰的是,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无畏于困难艰险,敢于把真相道明,所以握住你们的手,是我内心真切的愿望。

我想握住你的手,是因为我对你的崇敬,我崇敬的不仅仅是你的真言本身,更是你强大的人格力量,因为这些敢于真言的人,一定有冲破一切阻力的勇气,而这勇气一定是来自于兼济天下的责任感与悲天悯人的情怀。魏徵,一个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他并不把皇帝的脸色作为自己言语的风向标,针砭时弊,直言不讳才是他的作风。我相信他一定有着治世盛国的使命感才能如此,他甘当一块明镜,照出一个大唐盛世。钟南山,揭露非典的第一人,出于一位人民医生的责任感,他从对非典遮遮掩掩的人群中走出来,大声呼吁,立即通知世界卫生组织,用全社会力量抗击非典。因为他的振臂一呼,才点破了那层迷雾,换来了人们的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你看,一句真话对于社会的作用如此重要,我们怎能不崇敬那些直言的勇士。

我想握住你的手,是因为我对你的支持。说真话听似简单,殊不知那些勇士往往承担的是各方面的压力甚至是生命的威胁。高耀洁,揭露艾滋村的第一人。但这位老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与奖励,而是人们的质疑与某些地方官员的威胁。张纯如,勇于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美籍华人,从她的照片上我们很难想像这清秀的脸庞与弱小的身躯要面对的是繁重的洞察与采证,更要抵御的是右翼势力威胁她生命的恐吓。但是最终这位年轻的姑娘还是用自杀结束了生命。我真是痛心,为何我们不能在他们境遇困难之时给予他们帮助与支持,哪怕只是相见时或在内心里握住他们的手,使他们感到不孤独,因为这个后盾足够坚强。

我想握住你的手,是因为我想让你带领我前行。每当我在真相面前徘徊,事实面前犹豫,都会有这么一双有力的手牵引着我,虽然无语,但我的内心已感到:我要说真话。我想握住你的手,更希望全社会都能握住这些手。相信这种力量将换来一个更明净的天空。

[亮点透析]

作文开头即点明题目要旨,表达了对“敢于真言”的强烈诉求。通过对种种社会现实的反思,引出“握手”的对象——古往今来几位敢于真言的代表性人物,具有较强的说服力。选材独特,例证详实。

我想握住你的手

我想握住你的手当你想要离开我的时候当你想要消逝的刹那握住不放直到永远。

沈从文曾对你说过:“我们相爱一生,但一生还是太短。”

而我,只想握住你的手,不想说任何话,因为任何话也概括不了我对你的心。

知道为什么吗?为什么我要握住你的手不放吗?

因为,文学——是你!是你!是你让我看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是你让我体味一个个诗一样的人生;是你让我懂得人生的真谛;也是你让我克服一个个险境,超越极限!

没错,就是你让清泉淌过我的心底,让那烈火燃烧我的热情!

是你让我看到了李白执剑出长安,苏东坡漂泊入海南,吴敬梓一身落魄修儒林,曹雪芹满腔哀思寄红楼;是你,让我看到基督山伯爵的仇恨,苔丝的美丽与凄凉,娜拉的出走,安娜的卧轨,保尔的追求,海伦的奋斗;是你,让我穿越时空,让我体味人间!

还是你,在一个深夜,翻出你,欣赏你,爱你,喜你,尤其爱那些诗词。

在深夜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大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致;感受“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迈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浪漫。

在这么一个深夜里,因为有你而充满色彩、味道;因为有你,而变得丰富精彩。

依旧是你——在我灰心的时候对我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在我奋斗的时候对我说:“就这样,有志者事竟成。”在我成功的时候对我说:“满招损,谦受益。”

是你让我充满自信,让我喊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你让我保持天真之性,能与孩童一起唤出“白玉盘”,能作美丽嫦娥的幻想。

是你,把我拧起,拧起我的精神,我的肉体。

是你,让我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

是你,吹开了闭塞的花蕾,传来了满园的郁香。

一切都因为你——文学要我怎么放开你,要我怎么失去你!请你,不要闪躲,让我——握住你的手!

[亮点透析]

借用现代诗的体例开篇,别致新颖,富有温情。令人眼前一亮。在强烈的情感积淀下,一次次强化中心,烘托主题。引用文学大家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话语,折射出他们崇高的精神追求——这即是作者所追求的,由此成为“握手”的对象。

天津卷

[命题作文]愿景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收录一个新词——愿景,词义是:所向往的前景。

请以“愿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60分)

[指点迷津]

这是一个独词型命题作文,因而如何理解和发挥“所向往的前景”是关键。单从字面的意义上理解,就有“愿望”“理想”“前景”这类词义的联想,脱不开“想”。既然是“愿”,自然是积极美好的“想”,而实际并未实现,因而考生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有目的、有结构地描绘此景。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对社会的希冀与愿望,对祖国的美好祝愿——只要写出一种“理想”“向往”“憧憬”的内容,都是符合题意的。无论写怎样的“愿景”,都要抓住一项重点论述,具体而扎实。古今中外讲“愿望”“理想”“前景”的哲理名言很多,这些都能够入题,阐明自己的观点。重理的可用议论文,旁征博引以展示自己的文化积累和素养;重情的可用散文,形象灵动,意蕴绵长。

[经典范文]

愿景

Nowar,我高举反战牌,一颗子弹穿过我的眉心,我倒下了,而我的牌子依然立着。

它永远不会倒,那是我的愿景:我希望这个世界没有战争。

我是一名记者,战斗刚刚打响,我带着摄像机来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为了获得新闻的第一手资料,我冒着枪林弹雨往来于各个城市,穿梭于大街小巷。

这短短的三个月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人间地狱。

在这里,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在这里人们没有饮用水来源,只有靠接雨水生活;在这里,每天都有人流血;在这里,每天都有人死去;在这里,每天都有我熟悉的面孔在我身边消失;在这里,每天都有熟悉的笑容随风飘向远方,在这里,我的眼睛和镜头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同时我的内心深处更强烈地感觉到要是没有战争,该多好呀!

经历战争,犹如一场心灵的洗涤。

但我提着摄像机跟随着人们走上大街时,我震惊了。人们手中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走上街头,向侵略者示威,有老人、有妇女、有儿童,在他们的眼中我看不到失去亲人的悲伤,在他们眼中我看不到战争给他们带来的恐惧,只有一丝坚毅、勇敢、愤怒的眼神,我被这个民族震撼了。我多么希望没有战争,那样这个民族将会多么强大,同时,我也坚信他迟早会强大起来的,因为这个民族是不会被打倒的。

我知道我没有走,在这弥留之际,我回想起了这三个月所走过的历程,回想起了历史。

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没有战争只有四百年,和平只让人类享受了四百年的快乐,就被战争的阴影驱散,难道我们还不能吸取教训吗?有过了两次世界大战,欧洲损失惨重,欧洲人们痛苦不堪;有过了两伊战争,更是掀起了阿拉伯世界的混乱,中东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本来美丽富饶的土地千疮百孔。是贪婪,是私欲吞噬了人们的心灵,发动了战争,省悟着,让爱来帮助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脑中一阵剧痛,我知道死神在向我招手,我用尽最后的力气想要挤出一句话,却未等我开口,生命的最后一秒已然飞走。

在飘向远方的那一刻,我似乎感知到人们听见了我心中的呐喊,我的心告诉他们,再用他们的心告诉全世界:我们不要战争。

[亮点透析]

文章主题宏大,立意深远。作者通过一个弥留之际的“战地记者”的视角与意识,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与荒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世界历史几千年中难得的和平的可贵,进而发出反战的呼声,与文题呼应,所表达的愿景自然生发,水到渠成。

愿景——我虔诚的祈望

“一生爱好是天然”,过自由、快乐、高质量的生活是每个人本能的追求。

我也不例外。

很想过理想中无忧无虑、充实温馨的校园生活。上小学时我就设想,上课是活泼而又惬意的,课余是丰富多彩的;而现实却给了我当头棒喝,我只好无奈地重复着机械的动作,无休止的重复性作业霸占了我的大部时间,我不快乐。上初中后我又设想,学习那么多科目,在知识的天河里游泳该有多爽;然而我又失望了,分数、排队、竞争,我感到的只是不能恢复的疲劳。高中时我做好了百分之二百的吃苦受累的打算,但现实居然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恶劣N多倍。父母、亲友、老师,所有的解释归结为一句话:为了生存。现在我懂了,我们上学、接受教育都是为了明天更好地活着。上小学时拼命是为了上更好的中学,上中学拼命是为了上更好的大学,上了大学还得拼命,找到了工作后得加了倍地拼命,直到把命拼得油干灯枯,活力耗尽,那时可能才真的到了“愿景”,享受极乐世界的一切舒适。可悲么?几乎所有人都这么过,学校成了生存的职业培训班,学生享受不到“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诗意,享受不到老师“如坐春风”般的熏陶及浸润,享受不到在阳光雨露中绽放花开的幸福;同样,我的老师们也体会不到教育的快乐,他们更多的是疲于奔命。我很理解老师为何常常发脾气,我更理解浙江的那位优秀教师为何从18层楼顶“飘然而下”。可怕的生存,可憎的压力。

学校成了折磨学生、煎熬老师的刑场。

谁之过欤?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如今真的成了“愿景”。看《义务教育法》,看人才培养规划,真的很理想;国家对基础教育有很理想的蓝图,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基础教育的理解也很透彻到位。但为什么我所经历的却是“如此惨淡的人生”。很多人把责任归结到社会,归结到世俗意识的顽固,说是“社会”和“世俗意识”让基础教育扭曲变形成了生存培训与竞争的战场。看似有理,实则狡辩。为什么就不能追究一下政府及及相关部门“不作为”的责任?

我很欣喜地看到,教育部已经开始反思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及基础教育“扭曲变形”的问题。我想,如果真的能自上而下把教育当作教育来搞,把学校当作学校来“做”,不远的将来,我“愿景”中的校园也许会成为现实吧。

诚如此,我愿穿过“时空隧道”,从小学开始,重写我的求学史。

[亮点透析]

反思现实得出的“愿景”,更为真实。作者通过对自身生活的所感所想——这也未必不是许多同龄人的感受与想法——表达了对现实教育制度体系的困惑与迷茫,因而教育体系的整治与完善自然成为心中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