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的理想和目标
和腓特烈大帝同时代的君主中最令人难忘的要属特蕾莎女王的儿子约瑟夫二世(Joseph II)。约瑟夫在1765年就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等到母亲特蕾莎1780年去世时他继承了奥地利公国的王位。尽管不是开明君主中最伟大的,但是他却是最好的一个。
约瑟夫二世的目标是使奥地利公国成为一个理想的国度。在他看来,这样的理想国家拥有地理和道德思想上的统一性;换句话说,这样的国家科学全面发展,权力都集中在君主手中,所有省得到相同的治理,所有的人民操同样的语言并具有同样的理想、传统和愿望。
218.约瑟夫二世的改革
当时奥地利的君主制却和理想相反。约瑟夫希望将奥地利打造成和法国一样在地理位置上紧凑,语言和风俗习惯上相同的国家。他消除了很多以种族、语言和历史沿袭为基础划分的区域,致力于政府管理的统一性和简单化。他将奥地利划分为13个省,再将这13个省分割成更小的叫作“圈”(Circle)的单位。他在几个邦国取缔了农奴制。他关闭了超过2000座教堂,将其财产投入到建立学校、医院和其他公共设施上。他颁布了著名的《宽容法令》(Edict of Toleration,1781),给予所有基督教派别以相同的权利。他在自己国家所有的城市里创办学校,所有的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学习同样的内容。他建设图书馆并鼓励科学研究。他减轻中世纪严格的司法惩罚使法律遵从理性。他强化制造业,并身体力行,辛勤劳作,据说他比自己国家的任何男性每天工作的时间都要长,为臣民和下属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19.他处理与奥属尼德兰和匈牙利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实现他的计划,约瑟夫试图将几乎独立的奥属尼德兰(Austrian Netherlands)松散地合并到奥地利——大约相当于奥地利君主政体下一个省的规格。他漠视各省的制度、法律和传统习惯,干涉人们的宗教信仰,用符合自己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制度来取代现存的教育体系。对各种事务的干涉引起了奥属尼德兰人的愤怒,尼德兰人奋起反抗,并宣布从奥地利国王那里独立出来(1790)。
与此同时,约瑟夫也试图用对待尼德兰的方式武断地处理匈牙利问题,目的是使这些地方德意志化。这样的举动也将匈牙利臣民逼到了反抗的边缘。局势变得岌岌可危,除了农奴保留了约瑟夫赋予他们的自由权利,躺在病榻上的约瑟夫被迫取消了所有的改革措施并让一切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220.约瑟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约瑟夫二世是历史上最为可悲的人物之一。心力交瘁的他死于1790年,直到去世他都一直耿耿于怀:自己为了让臣民过上满意幸福的生活而劳累一生,理应得到他们的爱戴,但是他给他们带来的却是动**和不幸,他得到的不是人民的感激,而是忘恩负义。
除了取消农奴制和修订法律外,约瑟夫的大部分改革都遭遇了失败。这不是因为他所做的改革不是国家所需要的,而是如果没有智慧和耐心,只凭借良好的意愿是不足以促成改革的,约瑟夫缺少的正是耐心和智慧。腓特烈大帝如此评价约瑟夫:“约瑟夫是一个好人,但是他总是急于求成。”缺乏耐心开始和等待结果,可以从他修建公园的方式中体现出来:他花费巨大的代价去种植已经长成的树木,而不是悉心栽下幼苗。
约瑟夫还缺乏智慧,改革者必须要考虑到人民的信仰、习惯和人类种族的偏见。就像传记作家帕加内尔(Paganel)评论的那样:“只有在上帝的手中,人才能像黏土一样被任意塑造。”
221.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改革
约瑟夫二世是最后的仁慈君主之一。(60)欧洲因这些仁慈君主而受益。在欧洲大陆的多个国家,他们的一些改革持久地、确确实实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但是开明君主的改革受阻也正是因为他们是君主,他们的执政理念将人民排除在参与改革之外,但是所有真正的改革都必须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正如巴克尔(Buckle)在他的《英国文明史》(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England)一书中写道:“除非改革是来自大众的思想,人民自己有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否则没有改革能够获得真正良好的结局。”
改革也不应该完全寄托于一个人身上。这也是君主改革运动的致命弱点。当仁慈君主去世,很多改革也就随着他们生命的终结而终止了。
约瑟夫二世去世前一年,法国革命就已经开始了。各国人民和他们的君主过去都一直寄希望于他们的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但是,这个时候他们自己成了改革者的角色。我们会看到他们在这样的新角色里取得的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