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欧美很有势力的一种学说,英文叫做Pragma-tism,近来有人译为“实际主义”。
这种译名固然可用,但是这一派学说里面还有许多大同小异的区别,不是“实际主义”一个名词所能包括,如william James一系的学说自称为Pragmatism可译为“实际主义”。
但是C.S.Peirce虽是这一学派的始祖,后来颇不满意于James的说法,故把自己的学说叫做“Pragmaticism”,以别于James的Pragmatism。
还有John Dewey一系的学说,也不满意于这个名词,故另取一个名目,叫做“Instrumentalism”,译出来便是:“工具主义”,又有人译为“器用主义”。
还有英国的F.C.S.Schiller一系的学者,也另立名目,叫做“Humanism”,可译为“人生主义”。这一系有时候又自为“Personal Idealism”,可译为“人的唯心主义”。
总而言之,这一派学说有许多支流派别,不是James一系的实际主义所能包括,故我现今且用这个“实验主义”的名称来做一个总名,包括那些“实际主义”、“工具主义”、“人生主义”等等大同小异的各系支派。
“实验主义”这四个字,严格说来,该应是英文“experimentalism”的译名;所说的“实验”就是化学物理学等等试验室里所做的实验。
上文所说的许多宗派,根本上都有一个相同的态度,这个相同的态度就是这一派始祖。
Peirce说的“科学试验室的态度”(the laboratory attitude of mind)。因为他们同有这个根本的相同的态度,故我们可以用“实验主义”做他们的总名。
本篇的目的在于演述“实验主义”的基本学说。因为这种学说的成立始祖是C.S.Peirce,故先说他的学说;因为传布这学说最有力的大功臣是William James,故次说他的学说;又因为这种学说中要算John Dewey一系研究得最精细,最高深,最精密无病,故最后说他的“工具主义”。
James曾说“Pragmatism”不过是思想的旧法子的一个新名称。这话很不错。这个名词虽然是近二十年来方才通行的,其实这种学说几千年前早就有了,不过没有现在这样详细精密罢了。因此我又加上一章引论,略说古代的实验主义。
一、古代的实验主义
英国一系实验主义的健将F.C.S.Schiller曾认希腊的“哲人”Protagoras为这一派的远祖。Protagoras曾说“人是万物的权度,有便是有,无便是无”。这句话被实验派的人解说起来,便是说“如果一种事物于人生有可以觉得的影响,那种事物可算是有的,如果于人生没有影响,那就是没有的了。”但是Protagoras的书早就不传了,如今所剩的不过是一些残句,不能十分决定究竟他的学说该怎样解说,Schiller一班人的解说,依我个人看来,总觉得有点牵强附会。
我以为主张实验主义最早的应该要算中国的墨子。墨子的学说根本上只是一个实验主义。
例如他讲兼爱,便说,“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兼爱》下),又如他说,“言足以迁行者常之,不足以迁行者勿常。不足以迁行而常之,是**口也。”(《贵义篇》《耕柱篇》同。常通尚,说详吾所著《墨家哲学》页十四。)
无论什么理论学说,须要能改良人生的行为,始可推尚。若不能增进人生的行为,便无用处,便无意义了。墨子又说:
今瞽者曰,“皑者,白也。黔者,黑也。”虽明目者无以易之。兼白黑,使瞽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贵义篇》)
这段大意是说一切事实和一切观念的意义,全在他们在人生行为上的所发生的影响。
假如有人满口高谈道德,等到实行的时候全不能拣那道德的事去做,又不能戒除不道德的行为,我们就不能说那人真懂得道德的意义。我们竟可说道德的观念于那人一生竟是毫无意义,正同那瞎子的黑白观念一样。
墨子这种学说和近代的实验主义大略相同。他又有一种“三表法”,说我们每发一种议论必须经过这三表的试验。
1.先问古来的圣贤可曾有过这种议论吗?
2.次问这种议论不会和我们耳目的经验相冲突吗?
3.最后要把这种议论实地试验一番,看他所发生的结果是否有益于人民国家。(看《非命》《明鬼》诸篇,参看我的《墨家哲学》,页十七至二十二。)他这第三表完全是实验主义的态度。
中国哲学史还有一个韩非也是主张实验主义的哲学家。韩非说:
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彀者也。夫砥砺杀矢而以妄发,其端未尝不中秋毫也,然而不可谓善射者,无常仪的也。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非羿逢蒙不能必中者,有常仪的也。
故有常仪的则羿逢蒙以五寸之的为巧。无常仪的则以妄发之中秋毫为拙。今听言观行,不以功用为之的彀,言虽至察,行虽至坚,则妄发之说也。(《问辩篇》)
这一节全是实验主义的态度。我们家乡有句俗话说“瞎猫碰着死老鼠”,这便是韩非所说“妄发而中秋毫之末”。凡有意义的言行都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便是预先算到的效果。有这效果,便是有意义。这个目的便是试验那种言行是非的器具。
羿与逢蒙所以能称为“善射”,正因为他们每射时总有一个目的,总能回回射到这个目的。瞎猫碰着死老鼠,是无意义的行为,偶然“碰着”了,但是经不起实地的试验。所以听言观行都该用“功用”(效果)来做试验。
韩非又说,“人皆寐则盲者不知,皆嘿则喑者不知。觉而使之视,问而使之对,则喑盲者穷矣。……明主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然则虚旧之学不谈,矜诬之行不饰矣。”(《六反篇》)。
这就是上文所说拿功用来试验言行的方法。若不问功用效果,请问虚妄的学说与适用的学说有何分别呢?韩非的书里有一段故事很有趣。“郑人有相与争年者。其一人曰我与尧同年。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讼此而不诀,以后息者为胜耳。”(《外储说左》上)这就是“妄发”(未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