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塨(1659~1733),字刚主,号恕谷,蠡县人。父明性,有学行,隐居不仕,是一个遗民,学者尊为孝悫先生。颜元为他作传。
1677年,十九岁,中秀才,学院为吴国对。
1679年,廿一岁,始见颜元,深以颜学为然,“遂却八比,专正学”。
1681年,廿二岁,作日谱。是年《年谱》云:“夜卧思天地间无处无鬼神,人无处可离敬。如此卧也,焉知无神视,无鬼凭?敬耶,神钦鬼敛;肆也,神惧鬼凌。敬肆,祸福之机也,奈之何不懍?”
二十四岁时,或问天有上帝乎?曰,“有。门有神,山有神,岂天而无主宰之神乎?《诗》曰,在帝左右。《书》曰,予畏上帝。非有而何?”,这些地方,可见其陋。他终身不脱宗教思想。晚年惟以“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自律。岁后,“每曰存心使如帝天之临。”
岁时,“每日下书‘小心翼翼,惧以终始’以自勉。”颜李皆是《太上感应篇》一类的宗教家。(二十四岁,“自勘家人多病,皆由己懈惰,天降之灾。”)
1683年,父死。1686年,廿八岁,入京。在京时,与许三礼(酉三,河南安阳人。为当时的名御史)交。许三礼著有《圣学直指》诸书,恕谷引其言曰:
宋儒以理注天,且云心中自有天,似讳言苍苍者,则贯天人之学绝。又率不信鬼神。似以心外无鬼神者,则格幽明之学绝。
又记他的谈话曰:
道原于天,终于天。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功力也。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归结也。天行健以生生也。君子自强不息以行仁也。今儒者遗置天地民物,但言明心见性,只为戴儒巾之禅和子而已。
恕谷似颇受他的影响,因为他们师弟本都是这一路的人。他有与许酉山书,首论尊德性,德即智仁勇,及《周礼》六德等;性即形色。
圣人践形即是践其肃义哲谋圣以全形色之天。要使躬行日用事事自强不息。次论道问学。引《大戴记·保傅篇》说小学履小节,学小艺;大学履大节,学大艺,皆修己治人之事,不以读书著述为教。恕谷期望酉山“以忠信笃教为德,以诗书礼乐为学”。
1688年,三十岁,寄书与费密论学,有复书。是《年谱》云:“思仁道大,求之惟恕。……乃自号恕谷。”
1695年,卅七岁,他的学生郭子坚请他到桐乡。是为第一次南游。在扬州拜费密,见其弟子蔡瞻治岷。在杭州见王复礼草堂。王氏著有《三子定论》(朱、陆、王)。
恕谷记其言论,有“太极图本道家说,今本《大学》《孝经》系朱子改窜,晦圣经本旨,程、朱、陆、王皆染于禅”等语。秋间北回。
1696年,卅八岁,毛奇龄寄赠《驳太极图》《驳(河图)(洛书)》。
1697年,三十九岁,再到桐乡。在浙时有《上颜先生书》(二,三四),可见他已受南方学者的影响了。《书》云:
宋儒学术之误实始周子。……汉唐儒者原任传经,其视圣道固散寄于天下也。朱儒于训诂之外加以体认性天,遂直居传道。于是变旧章有八:
(1)《太极图》。
(2)伪传《河图》、《洛书》。
(3)静坐。
(4)教人以性为先。
(5)朱子凭虚臆造:“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之说。遍考三代教法皆无之。
(6)致良知。
(7)立道学名,但取注经讲性天者为道学。
(8)立书院,专以读书为事。
是年毛奇龄在杭州,恕谷与王复礼往拜之。在毛氏席上见着姚际恒。恕谷从毛氏问乐。
他在南方三年,至1699(四十一岁)始北回。
一、学制
习斋立肥乡漳南书院规模云:
正厅三间曰习讲堂。
东第一斋“文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西第一斋“武备”,课诸子兵法,攻守,营阵,陆守诸战法,并射御技击等科。
东第二斋,“经史”,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
西第二斋,“艺能”,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门内直东曰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直西曰帖括,课八比举业。
门外……东为更衣亭,西为步马射圃。……
(《年谱》下,三一)
恕谷学制,见《辨业》一。
二、理
王复礼曰,“颜先生言理气为一,理气亦似微分。”曰,五分也。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其流行,谓之道,以其有条理谓之理。非气外别有道理也。(《谱》二,三九)
钱丙不讲学问,不讲持行,专以明理为言。年来加以狂怪。
三、格物
恕谷自言丁丑(1697)重如浙,戊寅(1698)至杭州,旅次晨兴,忽解“物即大学中之物,格即可如程、朱训为至,即学也。格物致知为学文,诚意以至平天下为约礼。”(《辨业》序,一)
致,推致也。与《中庸》“致曲”之致同。格,《尔雅》曰至也。《虞书》“格于上下,是也。”……《周书·君奭篇》“格于皇天”,“天寿平格”。蔡注训通。
又《孔丛子·谏格虎赋》,格义同搏。颜习斋谓格物之格如之,谓亲手习其事也。又《尔雅》格格举也,郭璞注曰,举持物也。又《尔雅》到字极字皆同格。盖到其域而通之,搏之,举之,以至于极,皆格义也。物,物有本末之物也,即明德亲民也,即意心家国天下也。
然而谓之物者,则以诚正修齐治平皆有其事,而学其事皆有其物。《周礼》礼乐等皆谓之物,是也。格物者,谓大学中之物,如学礼学乐,类必举其事,造其极也。朱子曰,“谓实到地头,如南剑人往建宁,须到郡厅上,方是至。
若只到建阳境上,即不谓之至也。”致知在格物者,从来圣贤之道,行先以知,而知在于学。……语云,“一处不到一处黑;”,最切致知在格物之义。(《辨业》二,八)
然不曰学而曰格,何也?学有浅有深,皆可谓学。格者,于所学之物,由浅及深,无所不到之谓也。
谓学外复有物者,非纤细则空虚也。谓学习外复有格物者,非泛滥则冥寂也。皆非圣学也。试思士人切用之物尚在学外,则古圣何为立学,学之外尚有士人格物之功,则古圣又何必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