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西游记》是中国文学最大的IP,应该不会有太多读者反对。请注意,最大的IP,并不等于文学价值最高的作品。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中,文学价值最高的,公认是《红楼梦》,这个毋庸赘言。但若论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程度,以及被改编成其他衍生作品的次数,我相信《西游记》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近些年国内影视作品的改编,仍然在借用《西游记》中的资源。比如2015年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以及2023年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中的第一个故事《小妖怪的夏天》。
那么《西游记》为什么会有如此经久不衰的魅力?我想,可能有以下五点原因。
第一,简单有力的人物动机。文学人物的行为,需要有动机。对老百姓来说,这个动机需要简单有力。简单,就是一听就能记住;有力,就是一听就觉得有意思,真够劲儿!请注意,这是判定优质IP的标准,而不是衡量文学价值的标准。
我们来比较一下四大名著的人物动机。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林黛玉这些人,平时都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普罗大众估计一时根本说不上来。
《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为什么要造反?因为官逼民反。你看,简单有力。但《水浒传》这本书很拧巴,既讲官逼民反,又说投降招安的宋江是“忠义之士”。这就导致《水浒传》里很多具体的故事深入人心,比如风雪山神庙,比如血溅鸳鸯楼;但整本书还讲过些什么,尤其是“英雄排座次”之后梁山还发生过些什么,老百姓其实没什么概念。所以,《水浒传》并不是特别优质的IP,看它影视剧和游戏作品的改编频率就知道了。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诸葛亮为什么那么拼?为了兴复汉室!简单有力。而且《三国演义》的基调很统一,一直到诸葛亮六出祁山,都在坚持兴复汉室。这是《三国演义》成为优质IP的前提,三国题材的影视和游戏改编都很多。
最后是《西游记》。唐僧师徒为什么要西天取经?为了成佛!简单有力。而且对老百姓来说,成佛就能长生不老?——?这可比兴复汉室更有意思。所以,《西游记》中的人物动机最简单,也最有力。老百姓一听说唐僧师徒,立刻想到西天取经。这是《西游记》的魅力来源之一。
第二,复杂立体的人物塑造。小说的根本使命不是讲故事,重要的是塑造人物。衡量一部作品成败的关键,是人物的塑造成功与否。
四大名著中人物塑造最成功的,当然是《红楼梦》,只要是出场的人物,哪怕是焦大、刘姥姥这样的配角,都让人难以忘怀。相比之下,《西游记》的人物塑造,可能在配角上略逊色一点儿,妖魔鬼怪的性格特征并没有特别强的区分度;但在主角团的塑造上,是绝对成功的。主角们不仅性格鲜明,而且形象复杂立体。
唐僧是怎样的性格?基调是文雅、懦弱,但小说中不时一闪而过,揭露他的自私、凉薄。比如他在女儿国误喝子母河水,身怀有孕,第一反应居然是想吃服药,把胎儿打掉。和他一起怀孕的猪八戒,尚且是在求孙悟空找接生婆,免得生孩子时没有准备。文雅、懦弱和自私、凉薄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唐僧性格的复杂立体。
猪八戒是怎样的性格?基调是懒惰、纵欲,但他也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比如在七绝山稀柿衕(t?ng),积累多年的烂柿子拦住去路,恶臭无比,当时正是猪八戒变作一头大猪,砥砺前行,拱开了道路。这就是猪八戒性格的复杂立体。
沙和尚是怎样的性格?基调是憨厚、诚实。但他在加入取经团队之前,是流沙河杀人不眨眼的魔王,曾吃掉九世取经人,还把他们的骷髅做成项链,挂在胸前?——?仔细想想,何等恐怖!这就是沙和尚性格的复杂立体。
最后当然就是孙悟空。《西游记》本身是两个故事的拼接:一是闹天宫,二是取经记。闹天宫的孙悟空,桀骜、顽皮,而不失天真烂漫,这是对世界的逆反。取经的孙悟空,智慧、世故,而不失慈悲之心。孙悟空是云游学道的懵懂小猴,是占山为王的齐天大圣,是大闹天宫的盖世英雄,是刚毅坚忍的地上行者,也是降妖伏魔的斗战胜佛。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从孙悟空那里获得共鸣。很多人也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孙悟空。这就是孙悟空性格的复杂立体。
所以,复杂立体的人物塑造,是让老百姓记住并谈论一部作品的关键。
第三,丰富多元的场景展现。在四大名著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中,《西游记》的世界观应当是最为宏大的,它基本囊括了古人所能想象的整个宇宙:上有三十三重天,中有四大部洲,下有十八层地狱。这种丰富多元的场景,能够极大地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毕竟人总是想要见到更大的世界。当然,场景的丰富多元并不是文学作品所必需的,《红楼梦》的世界只有荣、宁二府,故事依旧动人。正所谓“芥子纳须弥”,《红楼梦》是“芥子”,而《西游记》是“须弥”。但对于成就一个国民级IP而言,场景的丰富性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
第四,真实亲切的烟火气息。《西游记》成功的一大要素,是其中的烟火气。猪八戒会偷藏私房钱,只为了给自己做一套新衣裳。被孙悟空发现了,他还嘟嘟囔囔。黄眉大王口渴难耐,还会跟弥勒佛变成的路边瓜农要西瓜吃,吃前还不忘问:这瓜保熟吗?
下面这个例子特别能说明《西游记》的烟火气。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那里有几件法宝,都是师父太上老君的日常用具:紫金葫芦是用来装仙丹的;羊脂玉净瓶是用来盛水的;放在他们干娘压龙山老怪(一个老狐狸精)那里的幌金绳,则是太上老君的腰带。这些法宝,让人颇感亲切。
我们对比一下《封神演义》第六十四回中的这一段:
罗宣见子牙众门人,不分好歹,一拥而上,抵挡不住,忙把二百六十骨节摇动,现出三头六臂,一手执照天印,一手执五龙轮,一手执万鸦壶,一手执万里起云烟,双手使飞烟剑。
你看,罗宣一口气祭出五件法宝:照天印、五龙轮、万鸦壶、万里起云烟、飞烟剑。这些法宝都和日常生活无关,看上去让人不明就里,且似乎都和烟火有关,雷同度极高,让人根本记不住。所以,真实亲切的烟火气息,是让故事深入人心的必备元素。
第五,冷静深刻的社会批判。所谓“社会批判”,说白了,就是讽刺。《西游记》中的讽刺几乎随处可见:
车迟国国王,被三个道士迷惑,朝政乌烟瘴气。
比丘国国王,要吃小孩的心肝。
凤仙郡在闹大旱,郡守的府上却存粮无数,甚至能喂饱猪八戒。
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犼,在朱紫国明明占王后、掳宫女,却没被问责。
金平府就在灵山附近、如来脚下,三只犀牛精居然冒充佛祖在收香油。
阿傩、迦叶在传经之时,居然向唐僧索要“人事”。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老百姓看到时或会心大笑,或拍案叫好。大笑、叫好之间,《西游记》已成经典,万世流传。
以上是对《西游记》的总结,也可算笔者这本小书的总结。大家在阅读本书时,若能时而颔首微笑,时而掩卷沉思,我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