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溪记(1)(1 / 1)

元结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2)。水抵(3)两岸,悉皆怪石,欹嵌(4)盘屈,不可名状(5)。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6)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7)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8),俾(9)为亭宇(10)。植松与桂,兼之(11)香草,以裨(12)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赏析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河南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人。元结少时不羁,十七岁师从元德秀学文,天宝十二载(753)进士及第。安史之乱中,曾率族人避难于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唐肃宗召其进京问策,元结上《时议》三篇,受到赏识,后奉命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唐代宗时,任道州刺史。大历七年(772)卒于长安,赠礼部侍郎。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

本文是一篇简短精致的题记,开头就说:“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很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小溪附近的环境写得洁净清幽,引人入胜。在不为人注意的地方,居然怪石流水兼有,缓流急湍具备,加上周围繁茂成荫的树木,作者很准确地抓住了四周景物的主要特点,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使得小溪的整体情境跃然纸上。

后面作者还写了由小溪引起的感慨:“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展现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隐逸情怀。作者还对小溪做了修整,建亭宇、种香草,并刻石叙述来历,昭示将来。

(1) 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道州时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古以东为左,西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取名“右溪”。

(2) 营溪:谓营水,源出今湖南宁远,西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西入湘水。

(3) 抵:击拍。

(4) 敧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

(5) 名状:描述它们的状态。

(6) 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

(7) 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设置南营州,太宗贞观八年(634)改为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改设江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称道州。

(8) 疏凿芜秽: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

(9) 俾(bǐ):使。

(10) 亭宇:亭子、房屋。

(11) 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

(12) 裨(bì):补助,增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