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互联网思维下教育模式探索的新方向(1 / 1)

一、全日制教育的现实和困局

全日制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种现实存在,国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确定了其地位。全日制教育以学校为基本管理单位。学生在上学期间基本上是全天在校,按照国家、地方和学校所规定的课程计划进行学习和活动,这样学校可以充分体现国家意志,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后备人才。与此同时,国家需要不断加大投入,建设各级全日制学校,培养大批适合全日制教育的教师和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以保证国家教育意志的实现。

全日制教育制度形成于工业社会,其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但全日制教育制度发展到今天,人们开始思考其与现代教育理念不符的一些困局。

首先,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教育平权理念希望所有人都享有受同等教育的权利。然而,由于各个地方的社会发展是不可能永远平衡的,学校的基本设施与师资建设的投入就不可能均衡,多种因素造成的地域差别形成的教育不公平也是不可能完全克服的,而且人类社会中人口的急剧增长和流动所产生的教育资源不足也是难以克服的。此外,由于地域的限制,教师队伍的发展也不可能一致。许多优秀教师的思想和方法难以迅速扩散,特别是为不同学生找到最合适的教师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其次,现代教育除了希望传播人类的文化知识体系以外,更加注意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有相对固定地址的学校,这样的真实情境是难以遇到的。

此外,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个性化学习(个性化教育)和全纳教育在全日制教育中如何很好地融合,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二、互联网思维的内涵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信息社会的特征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织。融入信息社会的每个人和各种各样的事物既有现实存在,又在信息技术支持的虚拟空间以数据形式而存在着。正是这样的交织,形成了迅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商业(电商)等互联网经济。在互联网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思维逐渐形成了,这种思维的重要内涵是分享、联通和个性化的群体纳入。

从互联网开始时的信息分享起步,人们发展互联网经济的重要因素是通过虚拟空间的数据处理,发现了现实空间中的事物和时间的不同需求,从而使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不同的时间使用同一事物,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中的分享理念。而每个人和事物通过互联网联通起来,就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事物的品质、形式和价格等,也能够表达自己对于某种事物的需求,从而建立了人们和商户、生产者之间的联通,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对于自己的事物进行监督和控制的联通,这就是互联网的联通理念。同时,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天赋、修养、特长和爱好以及不同的社会关系,这就是所谓个性化。现实空间中,人们是依据地域关系和社会关系(包括家庭、亲友、工作和团体)相互联络的。但是在虚拟空间中,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和爱好,参与不同的虚拟群体,没有了地域限制,甚至没有自己的身份表达,极大地反映了个性化的特色。而不同群体又充分吸纳了有同样需求的人们,可以集中表达群体的共同意志和方法,这就是个性化的群体纳入理念。

三、互联网形成的各种教育模式

在互联网形成与发展以后,人们十分关注它的教育应用和作用。首先,人们在分享理念的指导下,推进了资源分享,甚至提出了基于资源的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观念,如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项目学习。然后,一部分大学开展网上课程教学以后,出现了以课程分享为目的的慕课。笔者认为,教育分享不仅是教学资源和课程的分享,更加重要的是学校长期形成的治学执教风格、办学理念、文化等资源的分享,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走出全日制教育的困局。

全日制教育制度下,人们还需要在联通理念的指导下,实现不同地域及不同层次的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在虚拟空间中的有效联通,打破全日制学校的围墙,使学生不但能够在课堂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而且能够通过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联通,提高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同时,互联网还可能做到为教师找到合适的学生,为学生找到合适的课程、合适的教师和合适的学习伙伴,可比较容易地实现全纳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四、我国全日制教育的“互联网+”之探索

21世纪初期,我国便确立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中小学校校通(以后又进一步发展为班班通、人人通)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互联网+”教育的探索。目前,大部分学校在经过数字化校园建设以后,实现了资源分享;近年来,通过网上课程建设、慕课、翻转课堂和微课等,部分学校实现了课程分享。但由于条件限制和其他因素,教育分享的理念落地较少,即使是课程分享,也一般只是拓展性课程的分享,或者只能说是资源分享的一种延伸。

实现互联网的联通理念方面,已经从网络技术支持的机联,移动通信技术支持的人联,发展到传感技术和遥控技术支持的物联。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的实施,一个学校内部的联通或多或少地实现了。比较好的学校实现了物的内部联通,例如,管理者在办公室可以检测一些学校设施的即时使用情况,并且进行适当地控制。不过大部分学校的物联主要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在个性化教育和全纳教育融合方面,由于地域限制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目前学校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一些探索。

张杰夫十年多来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关于构建优秀教师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网络联盟的研究”开始,认识到“优秀教师一直是人类的稀缺资源……千百年来,人类优秀教师的影响只在其‘智慧圈’内”,思考如何以互联网方式来扩大优秀教师的“智慧圈”;特别是经过主持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的课题“远程直播教学促进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调查研究”以后,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四川省一些名校通过网校建设带动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象,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理论研究,发现了“卫星、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智慧圈’的限制,可以将优秀教师的智慧与人体分离,实现远程智慧服务,从而打破原有的优秀教师智慧资源自然分布状态,为改变人类几千年来的教育的途径和模式提供了可能”;然后又经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项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全日制远程教学研究”的研究,完成了这样一部著作,正是对互联网思维下全日制教育的一种探索。

首先,本书以互联网思维总结了全日制教育的各个学校之间的联通模式,特别是作为主战场的课堂之间的联通模式。这些模式的联通,可以在不改变班级授课制的方式的情况下实施远远超过一个班级额度的大规模教育。而远端学生,不仅接受了优秀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传播,而且感受了更大范围的学习氛围,看到了其他学校学生是如何学习和交流的。有的学生甚至发现了自己学习方面的偶像,在更大范围教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优秀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集体备课等影响远端教师,提升了远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水平。

其次,本书以互联网思维总结了远程全日制教育如何实现不完全受制于地域和学校的全纳教育,使得不同学校和不同地域的更多学生得到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机会,探索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向全纳与个性化融合的教育迈出了一步。互联网可以实现各个相应学科教师群体的更大范围的全纳,建立了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开展了更大范围的集体教研活动,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

最后,也是比较重要的,本书以一种互联网思维方式,讨论了“什么是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优质教育资源能否输送”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不同地域和层次的学校的课程和资源分享问题的探索,总结了实现资源分享的多种模式,指出了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文化的分享,并且提出了突破“梯次理论”束缚,追求高层次教育和建立“政府引导、名校参与、企业建设”的工作机制,提出了专业化教学服务的政策建议。

作为一次探索,本书取得这些成果已经不容易了。但是前路漫漫,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例如,名校的学生从这样的全日制远程教育中能够得到什么?如何发挥物联网在全日制远程教育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提高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我期待张杰夫的下一轮探索。

王吉庆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2018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