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理论学术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1 / 1)

11.2.1 理论学术意义

本书总结吸收了企业家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等多种理论学派的思想,综合运用规范逻辑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从企业家的创新视角研究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问题,得到了一些重要研究结论,对于完善和发展企业家理论和企业动态能力理论都具有重要作用,这不仅加快了企业家理论作为一个独特分析视角在企业动态能力建设中的应用,而且也对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有一定作用。本书研究工作和内容在以下六个方面具有学术意义。

1.构建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分析研究框架

根据前文的分析,我国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还不是十分的系统。本研究关注企业动态能力这一重要的竞争优势的动态获取机制,弥补已有研究主要探讨竞争优势的静态获取机制,所提出的理论模型能够充实动态能力理论和创新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书从演化经济学理论、企业家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经典理论出发,梳理总结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研究分析框架。具体而言,本书基于企业家的创新视角构建起了“企业动态能力是什么(What)、企业动态能力是干什么的(Why),以及企业动态能力如何激活与构建(How)”的理论分析框架,将企业家这个企业发展与成长最为关键的因素引入,认为企业家会依靠有效企业家决策能力激活企业动态能力,并可以通过内外部的组织学习来构建与提升企业动态能力。具体而言,经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本研究首先归纳出企业动态能力四要素框架,使企业动态能力操作化,从而为企业所拥有资源和能力与其所处环境动态相机匹配打下坚实基础(Andrews,1972),进一步补充与完善了资源学派的静态研究视角(Barney,1991)和能力学派的核心能力“刚性”问题(Leonard-Barton,1992)以及由于以往路径依赖性所产生的“惯性陷阱”问题(Burgleman,1991),从而丰富了战略管理领域能力相关研究,为实践中企业的具体应用动态能力理论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操作思路和实施路径。其次,本研究从企业家学习这个现实商业实践中非常关心的主题入手,分析了企业动态能力对于企业的作用机理,并讨论了在不同程度的动态环境下企业动态能力各个要素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拓展了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之一的理论观点。最后,本研究利用模糊数学方法识别出企业在各个时期所需要的动态能力形式,进而从企业家的创新视角研究了动态能力的激活、构建与提升机制。这些都对中国管理情境下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进一步的尝试。

2.实证分析了企业动态能力各个维度和绩效间的关系链

由于我国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的市场经济转轨和产业不断升级换代的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中,以及由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技术变革与创新越来越频繁,我国的企业面临着更多的动态变化,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对复杂动**环境下的有效经营管理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和更迫切的要求。科学地对待企业动态能力战略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动态性的影响,是任何企业必须正视的难题。本书实证研究了企业动态能力的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技术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四个维度各自影响企业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的途径和机制,弥补了已有研究中通常只体现企业动态能力这一整体概念在程度上差异的欠缺。

3.实证分析了基于创新的企业动态能力的绩效机制

以往研究表明动态能力能够促进绩效提升,但是中间路径与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晰,因此本研究深入探讨作用路径从而深入研究企业动态能力促进绩效的过程“黑箱”,引入具有双元特征的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作为中介变量,探讨企业动态能力、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从而揭开企业动态能力作用绩效的过程“黑箱”。研究揭示出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在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间的中介作用,从而弥补了现有研究对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间研究的不足。这为企业在动态复杂多变环境中建立动态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理论指导方向和现实操作路径。

4.整合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和双元理论的视角对双元型组织构建机制进行研究

虽然一些学者研究了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前因变量,如知识管理战略(李忆,2009)、防守者战略和前瞻者战略(李忆和司有和,2008)等,本章节以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为出发点,以企业动态能力作为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前因变量,进一步从动态角度研究通过战略联盟、并购等手段构建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影响机制,从而为构建双元型组织进行铺垫和支持,这也是本研究的贡献之一。

此外,本研究推动了企业动态理论和双元理论的整合,为理论的进一步融合提供了证据。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租金,在企业内树立一种高的学习战略,以开放心态鼓励组织和员工开展学习,创造出良好学习氛围,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相当重要。即通过企业动态能力合理为利用式和探索式创新活动分配资源,进行快速的机会识别,不断地对现有资源进行渐进改进和剧烈重构,二者互动协同一致才能使企业在动态复杂环境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特别对当前中国企业而言,利用式创新活动是最重要的活动。

5.基于交互效应的企业动态能力多层次影响机制研究

由于企业是由个体、团队、组织资源、外部网络等不同层次的主体所形成的复杂系统,单一层次分析往往具有局限性,我们应该利用多层次分析方法理解管理实践中发生的复杂现象。所以,本研究也对企业动态能力多层次影响模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个人层次变量、团队层次变量、组织层次变量和外界环境层次变量等各个层次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以及各个层次之间是否存在替代效应或者互补效应。研究发现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层次的权变薪酬奖励体系维度与组织层次的资源存量维度之间存在替代效应,而企业家个人层次的超前行动性维度与组织层次的资源存量维度之间存在互补效应。这些研究结果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构建自身动态能力,为其提供可以操作化的借鉴思路。

6.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家精神导向背景下的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动态能力构建机制

在中国独特文化与特征背景下企业家精神导向的创新、冒险与超前行动性通过组织“学习岛”的中介作用对企业动态能力产生积极正向影响,这为企业在动态复杂多变环境中建立动态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理论指导方向和现实操作路径。因此,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战略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为回答“作为整体来说的企业为什么能够得到回报,即为什么能够赚到钱”以及“与竞争对手相比,为什么能够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经济租’”这两个企业战略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提供了进一步的可操作化思路和借鉴,(Penrose,1959;Porter,1985,1991),进一步从企业家精神导向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视角进行了解释和阐述。最后,结合前面的实证研究结果和分析讨论,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动力机制—基础机制—路径机制”分析框架的企业家精神导向背景下的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动态能力构建与提升机制,这为现实商业实践中的企业如何操作提供了解决思路与可行方案。

11.2.2 实践应用价值

本书从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分析和作用机理到识别、激活与构建,较系统地研究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问题,特别是从企业家的创新视角出发,构建了企业动态能力的激活与构建机制,为实践中企业的现实具体操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操作思路和实施路径。研究结论对现实商业运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1.“超竞争(Hyper-competition)”商业背景下的企业应该积极应用动态能力理论

Aveni(1994)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处于超竞争状态,企业必须动态化地应对由于内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威胁。特别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它们不仅是在技术变革和超强竞争等因素所共同影响的动态环境中展开经营活动的,而且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产业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中,因而面临着更多的动态变化,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对动**环境下的有效管理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和更迫切的要求。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为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践化的操作指南,所以企业应该积极应用动态能力理论,从而应对内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实现和保持在行业中的持续竞争优势。

2.实践中可以直接应用本书的企业动态能力操作化研究成果,测量与识别企业的动态能力

经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本研究归纳出企业动态能力四要素框架,使企业动态能力操作化,同时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层次分析法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识别,为实践中企业的具体应用动态能力理论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操作思路和实施路径,从而为企业所拥有资源和能力与其所处环境动态相机匹配打下坚实基础。

3.企业可以从企业家的创新视角入手从而激活与构建企业的动态能力

企业家根据先天直觉和后天经验进行决策,可以从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激活基础)、组织学习机制(动态能力激活途径)和组织激励机制(动态能力激活动力)三个方面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激活。此外,也可以在“动力机制—基础机制—路径机制”实践操作框架指导下,进行企业家精神导向背景下的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动态能力构建与提升,这些都是现实商业实践中企业可以操作化的可行方案。同时,企业家可以主动拓展关系网络,带给企业资源和知识、激活其他组织成员学习潜力;此外,在企业内部培养创新与超前行动性氛围,制定组织学习激励制度,塑造学习导向文化,进而柔性化组织结构,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学习与沟通平台,也是需要企业家努力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