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企业家精神导向驱动的企业动态能力构建机制: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1 / 1)

综合起来,可以发现组织学习是动态能力的关键驱动要素,在企业家精神导向和动态能力之间起中介效应,可以从组织学习角度入手在企业家精神导向背景下构建企业动态能力。也就是说,企业内部弥漫的创新、冒险与超前行动性气氛会使企业内部的精英们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出击,去企业家网络内部寻找企业所需的资源,最后再带回到企业内部,在企业内部传播、复制与制度化,这个流程会不断地循环与不断地流动,最终构建动态能力。

9.3.1 企业动态能力构建动力分析

通过对前面文献的梳理,我们知道企业如果内部具备创新、冒险和超前行动性的特征,企业就会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与改进老产品,同时在与竞争对手竞争的同时,会经常采取竞争性的态度将新产品、新的管理技能和操作技术作为竞争的首选从而超前竞争对手行动。这些活动会刺激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们不断超越自身的欲望、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不竭动力。Boccardelli等(2006)提出了单一的企业家就是企业动态能力源泉的观点,同时认为资源灵便性在企业动态能力构建中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Peter(1987)也认为企业家迅速把握机会的能力是企业能在各个成长的转折点顺利跨越的重要条件。因此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理念、对于变化的适应度以及实施变革的意愿和成功实施这些变革的能力会影响着企业内精英们对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偏好(Katona,1951)。这种情况也受到企业关键经理个人的喜好度、技能、经验和经历影响(Penrose,1959)。

此外,Sirmon和Hitt(2003)认为企业家以及企业的高级经理们是企业变革的关键代理人,而企业动态能力嵌套在企业的组织流程中,当企业所处环境变化时,企业家以及企业的高级经理们就会激活这些隐藏在企业组织流程中的企业动态能力,剥离那些不适应动态复杂变化环境的冗余资源,从而重组企业优质资源以在现有市场和新市场上发展有效的能力。

具有强烈开拓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承受压力能力的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们,是企业动态能力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关键环节。尤其对于中小企业,企业家的学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Argris(1978)的反思学习、袁安府(2001)的非线性学习、魏江等(2004)的触发式非线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企业家通过有效的学习来消除“企业成长的痛苦”的过程中,经历了知识获取、知识的存储与重复使用和形成企业家专长三个阶段,从而改变了企业原有经营的模式、流程或者惯例,激发了潜藏在企业内部的企业动态能力碎片,促成了企业动态能力量和质的构建。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们或者说他们的持续学习是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推动器”和“助产婆”(Mid-wives)。

在实地访谈调研时,发现对于那些成熟的和创新型的企业家来说,其他企业家的创新成就通常只会增加他们自己不断创新的压力和动力以及激发创新灵感的“兴奋剂”,而不会沿袭别人的发展模式而丧失企业的自身特色和核心能力。相反的,他们会更加以积极的心态去调整自己企业的状态,重组旧的资源以建造新的资源组合从而形成适应新的环境的运营操作能力,进而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

9.3.2 企业动态能力构建基础分析

在创新、冒险与超前行动性为特征的企业气氛下,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们会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努力,他们会通过他们结成的企业家网络获得企业所需的资源与知识,这是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基础。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断自我提高的不竭内在动力是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动力源泉。尤其在中小企业,企业家是组织学习最重要的学习代理人。魏江等(2003)也指出,企业经营者或企业家应该是中小企业的核心灵魂。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97) 也认为,将社会秩序引入经济生活的进程时,企业家以及企业之间的社会关系更为重要,而企业之内的权威则不那么重要。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们通过结网不断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从而夯实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基础。

一般而言,网络的组成要素包括节点、联结和传递的强度。从网络分析的角度,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们是其个人、企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网络中频繁外溢的知识流动为他提供了低成本学习的机会。企业家的社会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因此以人力资本增值为最终目标的企业家学习就内在地要求企业精英们进行大量的外部结网行为,从而为其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陈志辉,2003)。如在产业集群中进行广泛的结网行为,有利于企业家享受网络的外溢知识,促进中小企业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学习(Simmie, 1997)。企业家网络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降低了交易费用,还在于产生了外部经济性(Deakins & Freel,1998)。如浙江集群企业家的两大地方网络——社会网络与产业网络,是物质、信息、技术与知识从企业家的企业扩散到集群其他企业的重要渠道。社会网络与产业网络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通常社会网络是产业网络的基础,随着产业网络的发展,社会网络的边界不断扩展。一般说来,社会资本提供了有助于发现机会以及对稀缺资源进行识别、收集与配置的网络。在发现机会的过程中,Aldrich和Reese(1993)认为企业家网络使新生企业家接触新的不同思想、世界性观点,从而为他们对潜在思想或事业的选择提供了参考。Uzzi(1999)认为个人网络对企业家发现机会的支持直接来自信息的传递和扩散。企业家往往处在Burr(1992)所描述的“结构洞”的位置上,拥有至少两个不重叠的网络,分别来自单个网络的信息都不能提供完整的商业价值,而将信息整合起来便能体现出商业价值。结构洞往往是市场特征以及产品与资源信息流动的通道。Johannisson(1988)指出,企业家是一个具有网络的人,他的个人网络是现有企业家从环境中获取资源而交换信息的手段。

一般而言,主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进行界定和分析企业家网络。从纵向角度界定的垂直网络主要是基于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网络联系,包括从供应商纵向延伸到最终用户的企业及企业家之间的网络联系;从横向角度界定的水平网络研究主要是针对同一产业组织(Elg and Johansson,1996)或在实际(潜在) 竞争者之间具有更专门化关系的组织网络研究(Piercy & Cravens,1995),工业区和合资企业是其研究的重点。

在企业家的网络内,创新成果的网络扩散可以顺利进行。创新扩散的另一种途径是通过企业家的私人网络。通常来说,生产同类产品或面向细分市场相近的企业家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私人联系较少,而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或面向不同细分市场的企业家之间能够保持密切的私人交情。因此,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家们通过或强或弱、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构成庞大的关系网络。多数情况下,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正是通过这样的社会关系网络扩散开来,同时他们借此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竞争对手的最新信息,甚至获得非核心的商业秘密。研究者普遍认为,小企业家型企业的建立、成长在较大程度上归因于企业家个人网络的可获得性和发展(Aldrich & Zimmer,1986;Johannisson,1987)。

在企业家精神导向背景下,具备同样特征的个体会聚集在一起,从而不断促进企业家网络的完善。并且随着市场竞争规范性的加强,企业家网络正从“以关系(如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导向的企业家个人网络”向“以能力为导向的企业家社会网络”转变(赵文红,李垣等,2004),这种趋势会使企业家网络的质量提高,会促进企业吸收知识数量和质量的增加。因此,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们通过企业家网络来拓宽自己的信息渠道,从外部知识源获取企业满足变化环境所需的知识。

吴晓波(2003)将基于企业家网络的学习分为正式网络的学习和非正式网络的学习。正式网络中的学习主要在企业与供应商、竞争者、外包商、代理商、客户、研究机构、高校、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结构之间进行,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以正式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实现的。而非正式网络中的学习主要是在企业中的企业家或工程师与他们的亲戚、朋友、同学、以前同事(如跳槽以后与原单位的同事仍保持联系)、同乡(如华人IT工程师网络)、俱乐部成员(如硅谷的IT人士俱乐部)等之间进行的,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以非正式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如喝茶、朋友聚会等)实现的。魏江(2004)将企业家网络分为个人网络和社会网络两种类型。个人网络是指组成网络的节点由与企业家日常活动直接关系的人组成,其中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等。个人网络是建立在相互认同、全面信任的基础上的。社会网络是指在某一市场或产业中,为了某种目的而形成的较为松散的关系联盟,其中包括企业家与代理商、供应商、金融中介、政府行政部门等构建的社会性网络。在对企业进行实地访谈和文献总结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构建所需的知识源。具体为同行、客户、供应商,以及非正式网络中与产业不相关的朋友。

(1)同行

同行是企业技术学习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也是企业家吸取管理经验养料之处。虽然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同行在经营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往往是最直接,对市场的观察也比较准确。根据海贝勒(2003)的观点,我国企业家以一个阶层的身份出现,在不断的交流和接触中,互相成为对方学习的对象。实际上,调研发现不少企业家热衷于参加各种类型的行业协会,期望从和同行的交流中获得一系列溢出的知识和信息,比如产品设计思想、工艺技术诀窍、市场营销创新和组织管理程序等。

(2)供应商

与供应商进行联结为企业精英们构建网络提供了又一重要来源,因为供应商也可以输送企业所需要的知识。通过与供应企业的企业家进行交流和学习,企业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依附在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包括中间产品、资本品、子系统等)上以及相应的技术服务中的知识,比较多的是关于如何应用这些产品(原料)的技术诀窍。

(3)客户

当学习主体作为供应商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时,需要不断了解客户的需求信息,其中蕴涵着对产品设计的特定要求、质量标准、产品使用后的反馈甚至相关的技术支持。通过定期的客户回访或不定期的私人交流,这些知识以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进入企业家的视野,帮助其调整生产,提高客户价值。

表9-1 基于企业家网络的知识来源途径总结

(4)非正式网络成员

企业家这部分的学习源包括家庭成员、亲戚、朋友、俱乐部成员、同学等,他们一般不能使企业家的实际经验获得实际效益,但在创新与外部扩张时,非正式网络形成的社会关系往往能够提供大量基于咨询、参谋的外部知识,可以部分地解决企业家长期在一个产业而形成的“自锁”问题。上述这些学习源的知识围绕在企业周围,形成了企业精英们学习的“知识场”,是企业动态能力提升所需知识的来源,企业精英们根据自身与组织的需要有选择地对某一知识源(或几个知识源的组合)进行深入发掘。例如市场型企业精英们会倾向于多花时间进行客户回访等活动,与客户交朋友,以便更好地捕捉客户的需求变化;技术型企业精英们可能会更愿意参加各种专业的展览、与供应商讨论原材料的使用、设备的更新问题,进而向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某一特定时期,企业精英们往往会同时主动接触两个或以上的知识源,而且随着环境的改变和学习动力的调整,对上述知识源开发的力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总的来说,企业动态能力构建所需知识源与企业精英们的学习是一个动态调整的不断匹配过程。

9.3.3 企业动态能力构建路径分析

在企业家精神导向型的公司内,以企业精英为代表的四类企业关键学习代理人:个体、杰出人物、小组和社会系统(Nattelgerger,1991;Probst & Buehel,1997),通过学习代理机制将自己从企业家网络中获取的知识迁移到企业中,并且在企业内部传播、复制与制度化,这些活动会激发潜藏在企业内部的企业动态能力碎片,进而构建企业动态能力。具体而言,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们通过学习代理机制将自己从网络中得到的知识迁移到企业中,并且在企业内部传播、复制与制度化进而增强机会识别能力、提高整合重构能力、改进组织柔性和技术柔性,这是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路径。

通过前面对文献的梳理,我们把组织学习分为个人层次学习、群体层次学习、组织层次学习、前馈层次学习与反馈层次学习(Crossan,1999),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企业的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们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承担的是桥梁人物的角色,使企业所需知识以及环境中的变化经过代理层次、前馈层次学习与反馈层次学习由个人层面传递到群体和组织层面(郭洪强,2003),其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更好地推进组织的发展。Zollo 和Winter(2002)提出:推动组织企业动态能力发展的组织学习包括两个过程,相对被动的经验积累过程(做中学)和相对自主的认知学习过程。组织学习的过程是使企业家得以整合环境的、组织的和个人的资源形成具有某种战略价值的关键要素(Honing,2001),这种关键要素包括企业家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与组织协同能力的增强。同时,企业动态能力形成与发展涉及企业中每个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的参与,领导者通过影响员工态度和行为间接地对这种集体的相互协作能力起作用。

如果一个公司具备以创新与超前行动性和风险承担性为特征的企业家精神导向,企业本身就会具备不断创新的萌芽碎片,这会进一步促使企业的学习代理人(如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个体、关键的群体与小组、杰出人物和社会系统)不断把自己的知识溢出,传递到企业不同群体与整个组织中(Feedforward Learning),同时所取得的成功的经验又会反馈(Feedback Learning),强化个体分享知识的意愿,使企业中的学习个体愿意把自己知识与群体分析。同时,这一过程也是Huber(1991)所认为的由知识获取、知识传播、知识应用和组织记忆四部分组成的组织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学习作为企业动态能力的关键驱动要素来构建企业的整合重构能力、组织柔性能力、技术柔性能力以及机会识别能力,具体的内在机理过程如图9-2所示。

图9-2 企业家精神导向背景下企业动态能力构建机制图示

首先,行业精英首先感知到外界环境(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变化,进而传递并储存到企业精英所组成的网络中。对于行业中每个具体的企业而言,企业家精神导向的创新与超前行动性维度与企业动态能力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并且组织学习承担构建企业动态能力的关键要素。因此,对于那些创新与超前行动性程度比较高的企业来讲,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个体、杰出人物、小组和社会系统会不断地从网络中获取企业所需的资源,然后把这些资源和知识带到企业内部,在内部传播、迁移、复制与制度化,从而实现企业学习存量和流量的增加,最终改变原有旧的运营操作能力,生成适应新的环境的运营操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学习作为企业动态能力的关键驱动要素来提升企业的整合重构能力、组织柔性能力、技术柔性能力以及机会识别能力。具体而言,在企业家精神导向背景下通过组织学习来构建企业动态能力的具体实现路径如下所述。

1.资源和知识从外部迁移到组织内部

以个体层面学习为主要载体的学习代理人把知识从网络中带到企业内部,这也就是企业获取所需资源和知识过程。李洁(2006)提出了三种知识获取阶段的三种代理模式:企业学习代理人通过电话、传真、互联网、文档等媒介从知识源处获取知识的媒介式学习代理模式;企业学习代理人通过参加培训班、技术研讨会、展览会等面对面沟通的活动从知识源处获取知识的交流式学习代理模式;企业学习代理人通过战略联盟、项目开发等组织合作方式从知识源处获取知识的参与式学习代理模式。Hippel(1987)也认为,知识的获取与共享主要发生在由共同职业兴趣聚合在一起的R&D人员之间,他们构成的网络是获取知识和建议的主要渠道。根据我们上面的叙述,具有不断上进动力的企业精英们会不断地在企业内外部拓展与构建网络,与同行、客户、供应商、服务性辅助机构等相互交流,通过媒介式代理模式、交流式代理模式和参与式代理模式三种途径洞察环境变化,引入企业所需的资源与知识,从而获得为重组企业资源与激活企业动态能力的“碎片”打好坚实的基础。

图9-3 企业所需资源和知识通过三种途径流入企业内部

2.知识在个体群体、组织内迁移与共享,学习存量和流量增加

企业所需的知识从网络中迁移到学习代理人那里之后,会在企业内部共享与传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代理人通过写文档、编数据库等方式将知识转化为组织内部的语言和符号进行传播的标准式学习模式;二是代理人通过研讨会、面授、演示等面对面直接沟通方式传播知识的互动式学习模式。这样的话,不同团队成员之间共享的观察、模仿和实践可以通过社会化的方式构建共享的知识集合,促成了企业知识存量的增加,此外组织作为一个系统,由许多子系统、群体组成,而这些群体又由许多不同的个体组成。组织与其所处的环境持续相关。组成组织的群体和个体从自己的知识集合中不断为组织提供了有利因素,这些因素丰富了组织知识集合,并且激发了组织层面的学习,通过组织对所综合的知识进行共享、评价和应用,改变原有的资源组合,通过取舍与组合形成新的运营操作能力(特色)。

这个过程是一个代理人知识到群体知识再到组织知识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而后,组织可以通过培训等各种活动把新的组织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企业员工,组织内尽可能多的员工可通过掌握这些新知识,实现知识“点-线-面”的转换,从而促进组织整体知识基的演变。从而,适应环境变化的知识在企业内部流动,传播复制并制度化,企业的各种资源和知识得到重新整合、组合与取舍,形成适应新的环境的资源组合,从而促成新的运营操作能力的形成和构建企业动态能力。在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们不断超越自己的精神指引下,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互相促进与互相支持,从而促进整个循环的顺利永续进行。

图9-4 组织学习存量与流量增加与构建企业动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