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 研究流程
围绕所研究命题,再结合现代管理学的科学研究思路,本研究的流程设计如图3-2所示。
图3-2 本研究的基本流程
①确定研究动机及研究问题。
②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整理,了解相关研究的前沿,特别是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动向和不足,以导引本研究继续努力的方向。文献回顾、关注前沿将贯串本研究的始终。
③实地访谈研究。项目组将选择典型企业开展实地访谈研究,归纳本项目所涉及变量之间的规律,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
④明确研究设计与方法,确认研究框架、研究变量及其内涵界定、衡量方式。将选择一些代表性企业进行个案访谈,其目的在修正研究选取的变量以及确立研究构架,从实务观点确立研究变量与构架的可能性,以奠定实证研究的基础。同时确定研究的抽样母体、选择样本、数据搜集和分析方法、量表信度及效度检验方法等。
⑤问卷设计。我们将综合前人的研究,以他们使用过的量表为基础,并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对概念的界定作必要的修正,用李克特六点尺度来衡量变量。
⑥为了使问卷能反映本研究目的,在问卷调查前,首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访谈与预试,并结合专家的评价以修正问卷各测量题项的语意模糊与不当之处,使其简明易懂、流畅,以提升问卷资料的准确度。
⑦进行正式的大规模问卷调查。先在熟悉的上海地区展开调查,以积累经验,然后在河南地区、浙江地区、江苏地区以及山西地区寻找适合的样本企业进行调查,以完成抽样。
⑧实证分析及结果的讨论,同时就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进行比较。
⑨探讨本研究结果的学术意义及对企业管理实践的指导建议,并提出一些可供实务界参考的建议及学术界后续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3.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研究为确保在实证过程中测量工具的效度及信度,在对企业动态能力、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企业绩效以及企业动态能力个人层次变量、团队层次变量、组织层次变量和外界环境层次变量等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及衡量方法上,主要采用国外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已使用过的变量和量表,采用“双向翻译”的方法,先由研究者将这些量表翻译成中文,再由精通英语的专家翻译成英文,经过这样的翻译与反翻译的程序后,再由研究者逐项加以对比并反复讨论,再依据本研究的目的稍作修改,作为搜集实证资料的工具。
在问卷正式定稿与调查之前,本研究邀请企业管理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对问卷进行阅读,以评估问卷设计及用词上的适当性,再根据他们提供的意见修订成最后定稿的问卷。这不仅有利于保障本研究问卷调查设计、调查过程的科学性,也有利于保证本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3.5.3 内容结构框架和各章节安排
如前所述,本书要探讨的是基于企业家创新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论问题及其蕴含的企业管理方面的意义。这一核心问题至少隐含着以下三个关键性问题:企业动态能力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测量(What)?企业动态能力到底对企业“有什么用”(Why)?如何在企业家创新视角下识别、激活、构建与提升企业动态能力(How)?接下来的各个章节中,本书将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回答以上问题。本书的篇章结构围绕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来安排,拟分为11章。
第一章为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首先,以组织生态学理论、间断式进化学说、组织学习观、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叙述了研究问题的起源,接着从现实应用层面和理论研究层面出发,阐述了研究意义。此外,第一章也总结梳理分析了本研究的相关理论背景,对动态能力的内涵与特性以及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与展望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动态能力就是企业在动态、复杂、变化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要素之一,其通过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资源进而修正运营操作能力以适应动态复杂竞争环境的变化。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了对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做一个充分回顾,为后文研究作理论铺垫,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进一步明确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体现本研究的理论价值。
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文献综述及研究的理论构建及总体设计。本章节在对以往研究取得进展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接着提出了本研究的四个子研究。
第四章是企业动态能力结构维度的实证研究。企业动态能力是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资源以修正运营操作能力从而适应动态、复杂、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由于企业所处稳态环境的已有优势被侵蚀,市场先入者的优势被快速销蚀,以及中国特殊的国情背景下,必须塑造与提升其企业动态能力。拟通过对动态能力相关文献以及实地调研访谈从而总结出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要素与测量指标体系,以及拟通过因子分析等实证检验方法进行了统计意义上的探索与验证。
第五章是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动态能力识别体系研究。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为分析处在动态复杂变化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竞争优势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企业动态能力识别体系,进而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如何识别与企业当前发展状况与未来跨期需要的企业动态能力表现形式,从而使企业集中优质资源构建培育与环境相匹配的动态能力,最后对将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第六章是基于企业家决策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激活机理研究。企业为什么能够赢利以及如何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经济租是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永恒问题,动态能力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其对处在动态复杂变化环境中的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尤为重要。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动态能力激活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企业家精神、组织学习机制和激励机制。企业家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其决策正确恰当与否对企业动态能力激活与否关联重大,其在动态能力激活过程中扮演了助推器的重要角色。
第七章是基于创新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间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本部分主要是在研究一对企业动态能力结构维度和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规模的发放问卷,实证研究企业动态能力的绩效机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控制企业规模、企业生命周期和企业战略类型的影响。
第八章是企业动态能力多层次影响模型的实证研究。根据第四章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逐步打开了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的过程“黑箱”。这些都说明了动态能力对企业有用性的强有力证据。在此基础上,第五章则是企业动态能力多层次影响模型的研究,主要分为个人层次变量、团队层次变量、组织层次变量和外界环境层次变量,具体考察各个层次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以及各个层次之间是否存在替代效应或者互补效应。
第九章是企业家精神导向、组织学习与企业动态能力基本关系模型的构建及企业动态能力构建机制的研究。组织学习是企业动态能力的关键驱动要素,在企业家精神导向创新与超前行动性维度上和企业动态能力之间起中介效应,因此我们可以从组织学习角度入手在企业家精神导向背景下构建企业动态能力。具体而言,在企业家精神导向背景下,如果企业内部弥漫着创新性和超前行动性的气氛,会促进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们不断超越自身的欲望、求知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是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动力;此外,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们通过企业家网络获得的企业所需知识和资源是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基础;最后,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们通过学习代理机制将自己从网络中得到的知识和资源迁移到企业中,并且在企业内部传播、复制与制度化进而改变企业原有的运营操作能力,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增强机会识别能力、提高整合重构能力、改进组织柔性和技术柔性,这是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路径;在分析完基于企业家精神导向的企业动态能力构建实现机制之后,再用房地产企业和建筑企业的典型案例来验证所叙述的企业动态能力构建实现机制,从而在实践中获得相对翔实的个案验证。
第十章为对策与建议。从企业个体精英、企业和政府等服务辅助机构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们要主动拓宽关系网络,同时要激发起其他成员的学习欲望,使每个企业个体都主动学习。同时,企业也要从组织层面培育创新与超前行动性氛围,营造适合知识在企业内部传播、复制与制度化的环境,以组织结构柔性、建立信息沟通平台为基础,在整个企业内部塑造学习文化。最后,政府要创造条件为企业精英们搭建沟通网络平台。
第十一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主要总结本研究的一些主要结论,同时也提出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并通过研究展望的书写为后来的研究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