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根据自身资源与外界复杂、动**、变化的环境进行相机匹配是战略管理领域关注的基本问题。提斯教授(David J.Teece)等人在1997年提出的企业动态能力的观点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为回答:①作为整体来说的企业为什么能够得到回报,即为什么能够赚到钱?②与竞争对手相比,为什么能够取得更好的回报?这两个企业战略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提供了进一步的可操作化思路和借鉴意义。因此,近年来,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本书紧紧围绕企业动态能力的主题,结合大量的企业调查、实证研究,提出了基于本土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的企业动态能力结构维度;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动态能力的识别体系;基于企业家决策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的激活机理;基于创新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间的中介效应;基于交互效应的企业动态能力多层次的影响模型;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企业家精神导向驱动的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机制等理论观点,并且就提高企业动态能力的对策和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创造性探索,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体系。
焦豪博士从2005年就开始研究企业动态能力问题。2007年,他提出“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资源以修正运营操作能力从而适应动态、复杂、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其对企业在动态复杂多变的超竞争环境中获得由无数个暂时竞争优势组成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企业动态能力的实质在于通过能力的更新实现机会的不断识别和捕捉。这个企业动态能力的过程观点初步揭示了企业动态能力的绩效机制,具有较大的创新性。
我国企业动态能力到底是什么?这是本书所探索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问题。焦豪博士在大量实证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动态能力的组成要素: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技术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分别指对所处产业变化敏感并识别的能力、在企业内部进行创新与变革的能力、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和企业技术的柔韧度。此外,作者还分析了四个要素各自的功效:通过响应环境变化的学习实现对机会的识别与捕捉,也就是机会识别能力,是动态能力提升绩效的前提;通过整合、协调与重构能力实现运营操作能力的改变,也就是整合重构能力,是动态能力提升绩效的实现手段;通过在技术和组织结构两方面的柔性适应能力实现企业产品(服务)的更新化,也就是技术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是动态能力提升绩效的支撑体系。这一基础性的研究对于实践中企业动态能力的识别和激活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企业动态能力到底如何提升绩效是本书关注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本书在梳理组织生态学、间断式进化学说、组织学习观、动态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具有双元特征的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作为中介变量,探索了企业动态能力的绩效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现有市场中的企业在变异-选择-保持的进化过程中能够识别与发现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不断地通过变革手段提升现有能力在成熟市场和技术中竞争,以及通过创造性破坏的变革手段再造能力从而在新的市场和技术中竞争,持续不断地整合和重构组织资源从而与变化的环境相匹配。这项研究打开了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关系间中介效应的“黑箱”,为现实商业实践中企业操作动态能力理论提供了操作指南。
此外,基于交互效应的企业动态能力多层次影响机制也得到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企业家个人层次的超前行动性维度和风险承担性维度、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层次的共享愿景与社会整合维度,以及权变薪酬奖励体系维度、组织层次的资源存量维度与战略联盟维度、外部环境层次中市场动**程度维度等对企业动态能力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外部环境层次中政府政策的动**程度维度等对企业动态能力有负向的显著影响。此外,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层次的权变薪酬奖励体系维度与组织层次的资源存量维度之间存在替代效应,而企业家个人层次的超前行动性维度与组织层次的资源存量维度之间存在互补效应。企业动态能力多层次影响机制的研究为提出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路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本书提出了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企业家精神导向驱动的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机制。研究发现:在企业家精神导向背景下,如果企业内部弥漫着创新性、冒险性和超前行动性的气氛,会显著促进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们不断超越自身的欲望、求知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是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动力;此外,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们通过企业家网络获得的企业所需知识和资源是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基础;最后,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们通过学习代理机制将自己从网络中得到的知识和资源迁移到企业中,并且在企业内部传播、复制与制度化进而改变企业原有的运营操作能力,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增强机会识别能力、提高整合重构能力、改进组织柔性和技术柔性,这是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路径;企业动态能力构建动力、构建基础、构建路径三者共同构成了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机制。
本书是焦豪博士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结合博士毕业后的继续研究成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完成的。本书的许多内容也是他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结果,它凝结着作者多年研究的心血。作为他的老师,我为这部专著的出版而高兴,同时也希望焦豪博士在以后的科学研究道路上,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继续发扬刻苦钻研、不骄不躁的作风,取得更大的成绩。在此,谨祝贺本专著的问世,也祝愿他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取得新的成就。
陆亚东(Yadong Luo)
美国迈阿密大学商学院教授
Emery M.Findley杰出讲座教授
中国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国际)
中国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