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麦
你知道吗?俗话说“南吃米,北吃面”,北方人喜欢用白面制成面条、馒头、饺子等各种美食。白面是将普通小麦的种子去皮以后研磨而成的。
那么,小麦是怎样培育出来的呢?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种植小麦的?小麦是我国人民培育的农作物吗?
1.小麦的起源
日本遗传学家木原均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普通小麦起源于西亚。在那里,今天仍然可以找到普通小麦的野生近亲一粒小麦、二粒小麦、节节麦。
普通小麦的祖先是一粒小麦(2n=14),通过名字我们就知道它的产量有多大了。然而,普通小麦却不是由一粒小麦直接进化来的。
几万年前,在偶然的情况下一粒小麦(2n=14,代号AA)和另一个物种拟斯卑尔脱山羊草(2n=14,代号BB)通过属间杂交,得到了杂交种(2n=14,代号AB)。但由于是属间杂交,杂交后代是高度不育的,杂交的成果会随着杂交后代的死亡而消失。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杂交是没有结果的。但在极偶然的情况下,杂交后代的幼苗在遇到低温侵害时,它的细胞刚好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而又不能及时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这些已经复制的染色体就都存在于一个细胞里了。这就使杂交种体内的染色体加倍,成为异源多倍体(4n=28,代号AABB)。异源多倍体的染色体是成对的,于是它就成为可育的新品种,这就是二粒小麦(4n=28,代号AABB)。
又过了不知多少年,二粒小麦又和节节麦(2n=14,代号DD)杂交,得到杂交种(3n=21,代号ABD)。某些杂交种又在极偶然的情况下通过染色体自然加倍,形成六倍体的普通小麦(6n=42,代号AABBDD)。
后来,普通小麦又经过长期的人工种植和精心培育,不仅产量大大提高,品质也有了根本的改善。
2.小麦的栽培
现在我们种植的小麦有很多种。按种植季节来分,可以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按小麦皮色来分,可以分为白小麦和红小麦;按小麦质地来分,可以分为软质麦和硬质麦等。在我国,小麦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全国各个省区都有小麦种植。
我们都知道小麦现在的吃法,就是先磨成面,再制作成各种面食。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古人不是这样吃的。由于加工技术的落后,古人将小麦去掉外面的颖壳之后,再按小米的蒸煮方法加工成“麦饭”或“麦粥”食用,即所谓“磨麦合皮而炊之”。至今我国陕西等地还保留着这种吃法。由于用整粒的小麦制作麦饭费工费火,而且口感粗粝,不易消化,人们经常将小麦磨碎再制成麦饭。《三国演义》中就有曹操让士兵多带麦饭的记载。在汉墓的画像砖上就有了石磨、面粉加工图,表明当时的贵族已经用石磨、石碾将小麦磨成面粉,加工成馒头、面条等面食。之后,人们对小麦的加工技术逐渐提高,到唐朝时就有了水力驱动的水磨、水碾,表明面食已经在民间普及。从此,面条、馒头、饺子、包子等面食逐渐成为我国北方人民的主食。
3.小麦的疾病与育种
小麦经过数千年的人工选择和栽培,如同温室里的花朵,抗病的基因逐渐丧失。比如,常见的小麦锈病在其野生祖先身上就不会发生。
小麦感染锈病以后,叶片枯萎,种子瘦小,出面率明显降低。所以小麦一旦感染锈病,就会造成很大损失,甚至绝收。1950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流行,小麦减产60×108kg。以后又多次流行,比如:1964年,减产32×108kg;1990年,减产25×108kg;最近的一次是在2002年,也减产了14×108kg。
让科学家感到束手无策的是,锈病病菌变异的速度非常快。据统计,条锈病病菌平均每隔5.5年就能产生一个新的变种,而小麦育种的速度很慢,平均8年才能培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这样一来,培育新品种的速度赶不上锈病病菌变异的速度,往往在新品种刚一面世就已过时。所以,研究出长期有效的抗锈病小麦,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最初科学家让不同品种的小麦进行杂交,期望获得高产抗病的新品种,但长期的育种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收效不大。因为现在我们种植的小麦都是一个物种的不同品种,遗传差异不大,病虫害的情况也差不多。实践证明,在一定范围内,杂交的两个亲本的遗传差距越大,获得的杂合体杂种优势越显著。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了小麦的一位野生近亲——偃麦草。
长穗偃麦草是一种优良的牧草,属于禾本科偃麦草属植物,小麦是禾本科小麦属植物。它们虽有很多相似性,但属于不同的属,亲缘关系比较远。偃麦草是野生牧草,具有非常好的抗病性。科学家想让偃麦草与小麦杂交,把偃麦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
简单点说,科学家的想法就是让偃麦草和小麦进行特殊的“婚配”,让小麦的后代获得偃麦草的抗病基因。其实就是让小麦作母本,让偃麦草作父本进行属间杂交。因为二者的亲缘关系较远,就像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子没有生育能力一样,所以让小麦的后代获得偃麦草的抗病基因,难度非常大。
杂交育种实际上还是利用有性生殖,而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所以小麦和偃麦草的杂交后代可能抗病但小麦产量很低,甚至可能得到既不抗病又不高产的小麦。因此育种工作者需要进行很多个杂交组合,再从它们的众多类型的后代中选择出既抗病又高产的类型。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科学家终于将偃麦草的抗病基因成功地转移到小麦体内,先后培育成了小偃麦8倍体、异代换系、异附加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到1988年,小偃麦累计推广面积达5400万亩,累计增产小麦16×108kg。
在这些年的科研过程中,科学家还初步建立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对以后开展小麦新品种培育奠定了良好的科学基础。由于小麦进行属间杂交后科学家很难选出既抗病又高产的类型,科学家又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新品种。例如,小偃麦新品种的培育可以这样做:取一个小麦的体细胞和一个偃麦草的体细胞,用纤维素酶处理去掉细胞壁之后进行融合,使这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由于这个杂种细胞兼有小麦和偃麦草的全套基因,因而它是可育的类型,再观察它的小麦产量,如果确实高产就可以推广了。
由于小偃麦的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在黄淮流域冬麦区广泛种植,于是农村流传开了这样一句话:“要吃面,种小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