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奇特的食虫植物——猪笼草与捕蝇草(1 / 1)

你知道吗?从来都是动物以植物为食,广阔的大自然里无奇不有,还真有以动物为食的植物。它们因为特殊的本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自古以来就有吃人植物的记载,比如我国清代文学家袁枚在他的小说集《子不语》中写有这样的一段:

树怪

费此度从征西蜀。到三峡涧,有树孑立,存枯枝而无花叶。兵过其下辄死,死者三人。费怒,自往视之。其树枝如鸟爪,见有人过,便来攫拿。费以利剑斫之,株落血流。此后行人无恙。

传说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里,有一种食人花,能将过往的行人捉住吃掉。但没有人能提供食人花的照片或标本,所以自然界里应该没有能吃人的植物。我们现在知道,能吃昆虫等小动物的植物有很多,这些植物被称为食虫植物。

食虫植物又称食肉植物,是一个稀有的类群。已知的食虫植物全世界共10科21属约600多种,典型的如猪笼草、捕蝇草、锦地罗等。

1.猪笼草

图2-19 猪笼草

全世界约有猪笼草属植物67种,我国仅广东地区产一种。猪笼草(图2-19)在自然界常常平卧生长,具有总状花序,开绿色或紫色小花。猪笼草的叶可以分为叶柄、叶身和卷须,卷须尾部扩大并反卷形成瓶状,这就是它的捕虫囊。捕虫囊像一个带盖的小瓶,瓶口边缘和瓶盖里面都能分泌蜜汁,引诱昆虫等小动物进到瓶中取食。小动物爬到瓶口时,想观察一下瓶内情况,看看有没有危险,没想到瓶口非常光滑,它们还没来得及站稳就“嗤”的一下滑到瓶底的消化液中。有的猪笼草的消化液里有毒素,可以让小动物很快死亡;有的猪笼草的消化液特别黏稠,昆虫挣扎一会儿就会被消化液淹死,最后被消化液中的蛋白酶分解成小分子营养物质,被植物作为肥料吸收了。由于猪笼草的捕食属于守株待兔式的,所以它们捕捉的动物种类并不确定,可能是昆虫,也可能是体型较小的青蛙和蜥蜴。此外,不同种类猪笼草的捕虫囊大小不同,捕捉的动物当然也有差别,在印度有一种名为“Nepenthes Tanax”的猪笼草还能捕捉老鼠呢。

但并不是所有的昆虫进入捕虫囊后都只能束手待毙。由于落入捕虫囊里的昆虫较多,一些小动物竟然学会了利用猪笼草来获取食物。一种红蟹蛛终生生活在猪笼草的捕虫囊里。当有猎物落到捕虫囊底部的水坑里的时候,它会携带着一个气泡潜入水底将猎物吃掉,然后借助自己的蛛丝爬回水面。红蟹蛛留下的食物残渣和排出的粪便再被猪笼草吸收利用。红蟹蛛的存在会使昆虫的利用效率提高,而且不易滋生细菌。所以,它和猪笼草是一种互利共生关系。

2.捕蝇草

捕蝇草也是一类食虫植物。它的一些叶子特化成捕虫叶。捕虫叶的叶柄末端有一个捕虫夹,捕虫夹里众多的无柄腺能分泌芳香的花蜜吸引昆虫进入,捕虫夹的边缘长有齿状的刺毛,可以将爬进捕虫夹的昆虫关住。当有昆虫循着捕蝇草释放的芳香气味进入捕虫夹的时候,捕虫夹可以在40ms内迅速闭合将虫子夹住,夹子边缘的刺毛还会互相绞合形成牢笼把昆虫关在里面。而且昆虫越挣扎,捕虫夹关得越紧(图2-20)。同时,捕虫夹里分泌出一种酸性很强的消化液,将虫体消化成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大约5天后,当昆虫的营养物质被吸收干净后,捕虫夹又重新张开,准备捕捉新的猎物。

图2-20 捕蝇草

以我们的眼光来看,捕虫夹越大,捕捉的昆虫应该越多。事实是不是真的这样呢?生物学家发现,在环境适宜、营养充足的情况下,捕蝇草会长出较大的捕虫夹,长度为30~50cm。可是我们不要认为这样大的捕虫夹会捕捉更多的昆虫。捕蝇草的捕虫夹尺寸是长期进化而来的最适宜的大小,以这样尺寸的捕虫夹可以让捕蝇草捕捉到尽可能多的昆虫。若捕虫夹太大,那么捕虫夹闭合需要的时间就会延长,昆虫就能及时逃走,捕蝇草的捕食机会就会减少,因为体形大而笨拙的昆虫毕竟是少数。因此,长出太大的捕虫夹对捕蝇草是不利的,会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

由此看来,食虫植物的捕虫方法,有的是利用产生的黏性**粘住猎物,有的是利用像瓶子似的叶子诱使猎物进入后再封口等。

这些捕虫器能够捕虫,还有一点是黏液里含有胺类物质,这类物质对昆虫有强烈的麻醉效果,可以使昆虫昏迷无力而无法挣脱羁绊。昆虫被捉住以后,捕虫器内的腺体还会分泌出消化液,它含有分解蛋白质的蛋白酶,使虫子被消化分解,从而被植物“吃”掉,或者通过捕虫器里的细菌等微生物把昆虫分解,然后再吸收营养。

我们还应该知道,食虫植物并不能通过食虫获得自身需要的全部营养,只能起到补充氮素等个别营养物质的作用。因为它们有根、茎、叶,可以靠自己制造养料而生活下去。既然这样,它们为什么又要捕食昆虫呢?原来食虫植物一般生活在沼泽荒滩等水分丰富却缺乏氮素的土壤环境里,它们捕食昆虫,是为了获得氮素营养,是对当地土壤缺乏氮素的一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