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动物界,通过寄生方式生活的例子很多。有寄生在动物体内的,比如猪肚子里的蛔虫;也有寄生在体表的,比如猪身上的虱子。在植物界,寄生的例子也有很多。
在我国华北、东北地区成片的树林里,经常看到一种寄生在榆树、杨树上的一种常绿半寄生植物——槲寄生[图2-15(a)]。
图2-15 槲寄生
槲寄生属于槲寄生科,常寄生于榆树、杨树上,偶尔也可以见到寄生在柳树上的。当地百姓因其冬天也是绿色的,称之为“冬青”。槲寄生为常绿半寄生小灌木,高30~60cm,果圆形,黄色或橙红色,富有黏液质。
1.槲寄生与宿主的关系
图2-16 槲寄生的导管直接与寄主植物相连
槲寄生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根特化为寄生根,导管直接与寄主植物相连(图2-16),主要从寄主身上获得水和无机盐,所以它是一种半寄生植物。但它的寄生也绝不是简单地吸收一点营养,它还通过自己的一些分泌物抑制榆树、杨树的生长,使寄主树叶早落,次年发芽迟缓。寄生的多了,会导致寄主顶枝枯死,叶片缩小,这对寄主不利,却对槲寄生有利,使它有机会接触到充足的阳光,获得更充足的能量。一般情况下,寄生生物对宿主的危害都是不太严重的,并不是致命的。这也有利于它自己,这样它才能持续地获得营养,长久地寄生下去。但也有寄生的槲寄生太多了,导致一棵大树枯死的现象[图2-15(b)]。
2.槲寄生的药用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本草》都有记载,槲寄生性平,味甘、苦,归肺、肝、肾、脾经。当地百姓还常用泡了槲寄生枝叶的水泡脚,治疗冻伤。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已经将其列为上品,槲寄生也是近年天然药物研究的热点,有专家预测槲寄生有望成为继紫杉醇之后的又一种神奇的天然抗癌药。
3.槲寄生的繁殖
冬天的北国,草木枯黄,树叶凋零,一派萧条。远远望去,树梢上一簇簇的槲寄生,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喜鹊窝;近看,它就成了村庄里唯一的绿色;再仔细看,槲寄生上结满了橘红的小果[图2-15(a)],几只小鸟在林间嬉戏。在严寒的冬季,这里除了喜鹊、乌鸦、麻雀以外,其他的鸟类是比较少见的,这些吃果实的鸟类的到来,使这里热闹了许多。它们会聚集在槲寄生周围,一边嬉戏一边吃果。槲寄生的果实很小,这些小鸟往往会将整个果实吞进肚子里,而且果肉富有黏液,即使经过消化液的消化,果核依然被一层黏液覆盖着。这些果核随着鸟的粪便排泄出来,粘在榆、杨等树木的树枝上。第二年种子萌发,长出新的槲寄生个体。这样,槲寄生寄生在榆树、杨树上,鸟儿吃它们的果实,同时为它们传播种子。有时槲寄生的种子落在槲寄生身上,也会长出小的槲寄生,也就是它们可以寄生在同类身上,真是奇妙呢。
4.槲寄生的现状与保护
由于槲寄生的种子靠鸟类在榆树、杨树等寄主中传播,且生长缓慢,因此槲寄生的野生资源有限。其特殊的繁殖和生长方式也决定了槲寄生不能像其他植物那样可以人工快速大批量种植,因此限制了槲寄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近年来,槲寄生提取物的免疫调节活性和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已成为体外研究的重要课题。采集新鲜槲寄生全株植物用水提取,其水提物具有多种抗癌效果。由于槲寄生为民间常用药用植物,对人体十分安全,现在很多国家都有专家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现在由于环境污染、人为捕杀,鸟类越来越少。而槲寄生只靠鸟类传播种子,鸟类的稀少导致槲寄生的繁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加上它独特的药用价值正在被人类所了解,有很多商家收购槲寄生。冬天的槲寄生很脆,用木杆一戳就掉,一个人一天工夫就可以将一片林子的槲寄生除尽。而它的种子的萌发率很低,生长又很缓慢,长成簇丛需要5年左右,形成比较大的种群则需20~30年。由于人为采集,加上鸟类稀少繁衍困难,在北方槲寄生已经越来越稀少了,像图2-15(b)中这样大片的槲寄生在北方已经很少见了。所以,目前如何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并研究槲寄生的人工培育方式,将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