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美丽世界的缔造者——被子植物(1 / 1)

你知道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花花草草,多数都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当前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进化水平最高的植物类群。

被子植物出现于早白垩纪。从新生代开始,被子植物取代裸子植物而成为地球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类型。现在已知的被子植物共有1万多属,20多万种,占所有植物种类的一半,我国境内的被子植物有2700多属,3万多种。

早期出现的被子植物都是木本植物,到了晚白垩纪初期才出现了灌木和草本类型。在严冬或干旱来临的时候,有的草本植物地上部分枯萎死亡,地下的根茎可以储存营养;有的草本植物在严冬到来之前就产生了种子,种子中储存着来年萌发所需要的营养。有些木本植物可以通过厚厚的树皮抵御冬天的寒冷,却无法摆脱长期的干旱,而草本植物却可以通过种子迁移到适宜的环境。比如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地区,有时一年也不会有一次降水,这时很多高大的乔木就会枯死,草本植物却可以通过种子延续生命。等到雨季来临,乔木不能复生,野草却可以迅速恢复生机。所以,草本植物更能适应环境的剧烈变化,而多数草本植物都是被子植物。

在植物界,被子植物被称为有花植物,因为它们才有真正的花。被子植物出现以后,地球上才有了色彩鲜艳、类型繁多、花果丰茂的景象,所以它们是美丽世界的缔造者。

被子植物的胚珠包藏在子房内,得到良好的保护,子房在受精后形成的果实既保护种子又以各种方式帮助种子散播;具有双受精现象和三倍体的胚乳,胚和胚乳都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使新植物体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裸子植物依靠风力传播花粉,不仅传粉效率低,而且浪费极大。大部分被子植物由昆虫或其他动物传播花粉,不仅减少了浪费,而且大大扩展了传粉的空间;被子植物在植物体构造上也特别先进,拥有更加完善的输导组织。它们依靠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依靠韧皮部中的筛管和伴胞运输有机物。此外,由于被子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储存着高能量的营养物质,使得直接或间接依赖被子植物的昆虫、鸟类和哺乳类迅速地繁茂起来,进而推动了整个生物界的向前进化。

被子植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息息相关。人类常用的粮食、蔬菜、水果多数是被子植物。从进化角度分析,人类是被子植物繁盛之后才出现的高智商哺乳动物,人类从一开始就高度依赖于被子植物。除了为人类提供食物以外,被子植物还为建筑、造纸、纺织、油料、香料、医药等提供原料。此外,数量众多的被子植物对美化、净化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1-11 竹

竹(图1-11)是禾本科竹亚科的常绿木本植物,主要分布在地球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由于竹子分成很多节,每一节都可以同时生长,使它成为生长最快的植物,每天最多可以长高40cm,成年竹子可高达40m。

自古以来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就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将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将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清代郑板桥也曾这样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些都可以看出文人雅士对竹子的喜爱。

仔细分析起来,人们喜欢竹子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是认为竹子虚心有节、外实中空,象征着人谦虚又有气节,如“竹可焚而不改其节,玉可碎而不改其白”。

二是中国人奉行“中庸”的处事原则,而竹子非常柔韧,能屈能伸,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

三是竹子非常漂亮,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它四季常青,挺拔秀丽,有风吹来的时候,更是摇曳多姿,独具韵味。比如凤尾竹枝叶秀丽,茎略弯曲下垂,状似凤尾,婀娜多姿,常用于盆栽观赏。小琴丝竹的茎秆有黄绿相间的纵向条纹,佛肚竹的茎秆粗大如胖和尚的肚子,湘妃竹的斑点如滴滴泪珠,都是常用的观赏植物。

竹子还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竹子生长快、易再生,成材量高,用途广。一般2~3年的竹子即可成材,而木材一般需要20~25年。所以,使用竹子替代木材做建筑材料,可节约更多森林资源,延缓地球温室效应。

用竹子可以制作各种工艺品。由于竹子特殊的材质,坚韧不拔的特性,人们采用竹子作为原料进行雕刻、绘画等艺术创作制成各种工艺品,如竹简、竹匾、竹挂画、竹刻笔筒、竹根雕摆件等。

竹子的根状茎上长出的幼芽被称为竹笋,根据采取季节可以分为冬笋、春笋、鞭笋等。竹笋味香质脆,是人们喜爱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