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物的利用
狗——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狗是一种常见的犬科动物,是狼的近亲,寿命约十多年,个别甚至可达30年。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也是饲养率最高的宠物。
人类与狗之间的友好渊源可以追溯到1.5万年前。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与进化,狗已经脱离了一般家畜的范畴,与人类建立了亲密的伙伴关系。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就是说不论主人给狗的待遇好与差,狗都能忠心耿耿地帮助人类完成各种各样的工作。
狗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里常用的题材。在《野性的呼唤》《白牙》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里,狗都是重要的角色。
狗可以担任警卫看家护院,保护主人的生命和财产,也可以拉雪橇、放牧牛羊、打猎等。比较著名的工作犬有德国牧羊犬、拉布拉多猎犬、金毛寻回犬和史宾格猎犬等。它们体型适中,聪明能干,而且很有耐力。凭借比我们灵敏的鼻子,它们被训练成为搜毒犬、搜爆犬、漏气探测犬和搜救犬。
此外,狗还是人类重要的实验动物。比如在医疗、药品研究中,由于小白鼠的体重和人相差太大,所以经常需要用狗来做实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曾多次使用狗进行太空飞行来研究人类太空飞行的可行性。其中最著名的是一条名叫“莱卡”的小狗。莱卡是飞上太空的第一个地球生命。科学家把它送入火箭顶部的加压密封舱里,有一个摄像头对着它的头部。在它的身体表面和皮下还安装了一些传感器,用来监测它的呼吸和心跳。进入太空以后,关于它的画面和其他监测数据就会自动传回地面。遗憾的是,莱卡飞上太空仅几小时就死于惊吓和中暑。尽管它在太空只生存了几小时,却为未来的载人飞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载人航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了纪念莱卡,苏联在1957年为它发行了纪念邮票,后来莱卡还成了一种香烟的商标,再后来人们还在莫斯科为它修建了一座纪念碑。1997年,俄罗斯人在航天研究所里建立了莱卡纪念馆。如今,全世界至少有6首歌为它而谱写,记述它这次孤独的单程太空之旅。
蛇的用途
蛇来去无声,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发动进攻,有些种类还带有剧毒。这些特点让人们对蛇怀有复杂的情感,觉得它们十分神秘,对它们既充满了好奇,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敬畏。在古代,很多民族都把蛇作为图腾进行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蛇的了解和利用也越来越多。人们发现,蛇全身都是宝,从蛇胆、蛇皮到蛇肉、蛇毒,都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蛇胆
蛇胆是蛇体内储存胆汁的胆囊。蛇胆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金环蛇、眼镜蛇、蝮蛇等毒蛇的蛇胆药用价值更高。蛇胆性凉,味苦微甘,可以明目、祛风除湿、去痱解毒,对目赤红肿、咳嗽多痰、高热神昏等有很好的疗效。蛇胆只占整条蛇很小的一部分,但它的价值可占整条蛇的70%左右。在中国,有十多种用蛇胆制成的药物,如蛇胆川贝液、蛇胆枇杷膏等。人们还把它加工成蛇胆酒、蛇胆真空干燥粉等保健食品。
需要注意的是,蛇胆的药用价值虽然很高,对许多病症也有良好的疗效,但是生吞生服蛇胆时,个别新鲜蛇胆可能会携带细菌进入体内,如沙门氏菌等。另外,蛇体内还常有寄生虫,所以,生吞生服蛇胆不但不卫生,还有一定的危险。严重的可引起急性胃肠炎、伤寒等疾病。
蛇皮
蛇皮花纹美观,韧性好,迅速干燥后,可保持原花纹色斑不变。根据这些特点,有些蛇的皮可以用来制作乐器,如蟒蛇皮、乌梢蛇皮、滑鼠蛇皮可以制成二胡、京胡等乐器。蛇皮上的色斑经漂白精染之后,显得十分典雅华丽,所以蛇皮又是国内外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名贵皮革,可以用来制作皮鞋、钱包、挎包以及标本等工艺品。蛇皮还是一味中药,有退翳明目、解毒消肿、祛风定惊的功效。
蛇肉
蛇肉细嫩鲜美,风味独特,古有“作脍食之”的记载。蛇肉还有一定的食疗价值,有祛风除湿、活血祛瘀、消肿止痛、解毒洁肤的作用。蛇肉经常被做成蛇羹食用,或煮、烤后食用。人工饲养的蛇越来越多,蛇肉也渐渐成为一种较常见的肉食。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蛇肉消费国,每年消费的蛇肉超过1万吨。在一些地区,对蛇肉的大量需求和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法律比较落后,导致走私蛇的活动比较严重。
由于爬行动物的免疫力较差,蛇的肌肉、血液、胆囊都有可能携带寄生虫或细菌。有人因为吃了不干净的蛇肉,脑部出现寄生虫。
人为地大量捕杀野生蛇类,会导致鼠害猖獗,也会造成一些以蛇为食的野生动物灭绝,从而破坏生态平衡。吃了带有寄生虫和细菌的蛇肉,也会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应该呼吁人们不食用野生蛇类。
蛇毒
蛇毒是毒蛇从毒腺中分泌出来的一种**,是毒蛇经过上亿年的进化逐渐形成的,其主要作用是将猎物置于死地。不同种、甚至同种蛇在不同季节分泌的蛇毒都有差别。从致毒原理来看,蛇毒有神经毒素、心脏毒素、凝血毒素、出血毒素等类别。但所有蛇毒的主要化学成分都是毒性蛋白质,约占其干重的90%~95%。此外,蛇毒还含有一些小分子肽、氨基酸、糖类、脂类、核苷酸、生物胺类及金属离子等。总的来看,蛇毒成分十分复杂,不同蛇毒的毒性、药理及毒理作用都有各自的特点。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人们对癌症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科学家最近发现,蝮蛇的蛇毒中有一种成分能抑制肿瘤生长,可以起到治疗癌症的作用。
日本科学家从蝰蛇的蛇毒中提取出促进血液凝固的成分,可以治疗外科、妇产科的出血性疾病。中国科学家从尖吻蝮的蛇毒中提取出可以溶解血栓的药物,用于治疗脑血栓、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我国已经利用人工获得的蛇毒先后成功研制了精制抗蝮蛇、尖吻蝮、银环蛇、眼镜蛇的抗蛇毒血清,这些抗蛇毒血清是治疗毒蛇咬伤的特效药,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猪的趣事
猪是杂食类哺乳动物,属于哺乳纲偶蹄目猪科猪属,是六畜之一。在十二生肖里猪列末位,称为亥。家猪是由野猪通过长期的人工驯化、选择形成的。现在的家猪可以和野猪杂交并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就是一个证据。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发掘的猪牙、猪骨的14C鉴定表明,我国饲养家猪的历史已经超过了1万年。从生活习性上来看,家猪还保留有许多它们的野猪祖先的生存技能,如拱土寻食、喜欢洗泥水澡等。而这些技能的形成,应该是由它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社会生活和食物压力造成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了。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古人类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只陶猪,它的形态特征与现在的家猪非常相似,说明在那个时期猪的驯化已经完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化过程中,猪不但是重要的生活资料,还是人类重要的伙伴。
猪的胃肠消化、吸收能力强,饲料转化率高;性情温顺;食性杂,不挑食,剩菜剩饭、麦麸野菜都能大口吃掉;皮糙肉厚,不易生病,而且骨细筋少肉多。所以,猪是人们经常饲养的主要家畜。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还有铁、钙、锌等元素以及多种维生素,没有特殊的膻、腥气味,肉香浓郁。
很多人认为,其他肉类都有一定的滋补作用,唯有猪肉没有这方面的作用,这种说法不客观。《本草备要》指出:“猪肉,其味隽永,食之润肠胃,生津液,丰肌体,泽皮肤,固其所也。”猪肉营养丰富,是一种常见肉食。但凡事都要有度,如果摄入过多,就会出现营养过剩的现象,导致身体出现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症状。
一般人都认为猪是只知道吃了睡、睡了吃的愚蠢的动物。其实,即使是在高等的哺乳动物里,猪也是很聪明的动物。猪通过看、听、闻、尝、啃、拱等感观进行环境探索,表现出很发达的探究能力。通过长期的演化,猪具有非常高的智商。有的马戏团训练猪跳舞、打鼓、游泳、直立推小车,这些活动它学起来比狗还要快。
猪能防蛇也能吃蛇。因为猪体表有厚厚的猪皮,猪皮下还有厚厚的脂肪,毒蛇轻易咬不透猪的皮肤,即使咬破了,里面的脂肪也能中和蛇毒而防止蛇毒进入血管,所以猪不怕蛇。
猪喜欢低头拱土,而且猪对某种气味记忆的时间比狗长。缉毒人员利用猪的这个特点,训练出了缉毒猪。缉毒犬的训练比较复杂,而且耗时长,一条成熟的缉毒犬需要经过3个月的训练。而猪只需经过1个月的训练,就能完成缉毒犬的工作。由于猪对埋在土壤里的东西有着非常敏锐的嗅觉,人们甚至可以让它们用鼻子嗅出埋在土里的地雷。
目前,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人类已经成功绘制了猪的基因组草图。研究人员发现,猪的基因组与人的基因组差别不大,猪与人的多数基因都是一样的。其实,你只要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猪与人之间存在很多生理和行为上的相似点。科学家推测,这些相似点应该与猪和人基因组之间的相似性有关。例如,猪的心脏和人的心脏差不多,牙齿也和人的相似,猪还具有与人类相似并且与很多人类疾病有关的基因和蛋白质变异。从生活习惯上来看,猪喜欢躺着休息,每天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睡觉,拥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这些是不是和我们很相似?
粪便为药的复齿鼯鼠
复齿鼯鼠(图10-1)又叫寒号虫、寒号鸟、寒搭拉虫,是一种能滑翔的兽类。
图10-1 复齿鼯鼠
复齿鼯鼠的外形很像大蝙蝠。头宽,眼大而圆,背部毛呈灰黄褐色,腹部毛色较浅,前、后肢之间有带毛的膜,有一条粗大的尾巴,在滑翔时起平衡作用。复齿鼯鼠把窝建在长有松柏的峭壁石洞或石缝中,窝的形状如鸟巢。复齿鼯鼠白天藏匿在窝内睡觉,清晨或夜间出来活动,善攀缘,能滑翔。
复齿鼯鼠又名“寒号鸟”,由于它昼伏夜出,晚上发出的叫声很像“哆啰啰,哆啰啰”,人们以为它受不了夜晚的寒冷而发出哀号,其实那是它本来的叫声。后来生物学家发现,它的窝虽然常建在高高的岩洞里,但窝里会用干草铺垫,入口还常用干草阻挡,所以窝内的温度还是比较适宜而稳定的。在一些故事里,复齿鼯鼠被当作懒惰者的代表,说它在天气暖和时只知道尽情享受,不知道准备过冬的物品,到了冬天就整天唱:“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复齿鼯鼠的粪便被称为五灵脂,性味甘温,无毒,入肝经,具有疏通血脉、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血滞、经闭、腹痛等,也用来治疗跌打肿痛和蛇虫咬伤等疾病。
复齿鼯鼠分布于我国河北、四川、云南、山西、甘肃、西藏等地。
动物仿生学
仿生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人们通过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和性质,了解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提出新的设计思想。
飞行器与仿生学
像鸟类一样在天空中飞翔,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根据鸟类的身体结构和飞行原理,人类制造出了飞机。经过多年的革新改造,现代飞机在体积、载重等方面都远远地超过了鸟类,也比鸟类飞得更快、更远、更高。一些飞行器还能航行到星际之间,更是鸟类所望尘莫及的。尽管这样,在某些飞行技术和飞行器的结构上,人造的飞机仍然不如鸟类那么完善精致,更不要说能源消耗方面了。例如,金鸻可以在海洋上空连续飞行4000千米,而体重只减少60克,如果飞机能用这种效率飞行,那将会节省许多燃料。
那些会飞的动物,如一些昆虫、鸟类为人类设计制作飞机提供了很多借鉴。一些水生动物的身体结构也为飞机制造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图10-2 蜻蜓
蜻蜓(图10-2)在飞行时每秒振翅30~50次,但它们那看似单薄的膜质翅膀并没有因高频率的颤动而折断,这是由于翅的前缘有一个特殊的减颤装置——翅痣。科学家根据翅痣的结构原理改变了飞机两翼的配重,添加了平衡重锤,解决了高速飞行时机翼颤动的问题。
苍蝇的体重很轻,它们在飞行时遇到刮风怎么办?它们会不会被大风吹落呢?科学家经研究发现,苍蝇在飞行时如果遇到了风,能在一阵风过后马上稳住身体,继续飞行,仿佛空中的不倒翁一样。它们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原来,苍蝇的后翅退化成一对平衡棒。当苍蝇飞行时,平衡棒以一定的频率进行机械振动,可以调节翅膀的运动方向,保持苍蝇身体平衡。受苍蝇身体结构的启发,科学家研制成一种新型导航仪——振动陀螺仪,大大改进了飞机的飞行性能,可使飞机在遇到气流时仍能保持平稳,自动停止危险的滚翻飞行,在机体强烈倾斜时还能自动恢复平衡。
如果走近广场上的鸽子,你会发现它们起飞时要发出比较大的声响;如果在野外遇到野鸡,你会发现它们突然起飞时发出的声响更大。但猫头鹰就不这样,它们能悄无声息地起飞,在猎物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一击制胜。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大多数飞鸟的翅膀边缘都是整齐的,而猫头鹰的翅膀边缘呈锯齿状,且腿部羽毛呈绒毛状,这些结构能够帮助猫头鹰最大限度地减少气动噪声,让它们做到静音飞行。科学家希望根据这一原理,制作模仿猫头鹰羽毛后缘的可伸缩式刷子边缘及天鹅绒般的起落架涂层,大大降低飞机的噪声。
在设计飞机时,人们总要尽量减少飞行时的阻力,以节约燃油,并获得更大的速度。最初,人们以为物体表面越光滑,运动时遇到的阻力就会越小。后来,科学家发现,游泳健将鲨鱼的体表并不是绝对光滑的,而是布满了齿状的盾鳞,这些盾鳞形成了一种沟槽型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大大减少鲨鱼在水中游动时的阻力。受这一结构的启发,科学家为飞机设计了类似盾鳞的涂层,减小了飞行阻力,提升了飞行性能。
鳄鱼“流泪”的启示
凶残的鳄鱼在吞食猎物时,总是流着“悲伤”的眼泪,让我们觉得它们凶残而虚伪。其实它们是在通过眼泪排出体内多余的盐分。生活在咸水或海水中的动物,体内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盐腺,各种盐腺的构造基本一样:中间是一根导管,并向四周辐射出几千根细管,跟血管交织在一起,把血液中多余的盐分离析出来,再通过中央的导管排泄到体外。盐腺是动物天然的“咸水淡化器”。科学家从鳄鱼的“流泪”中得到启示,模仿盐腺的构造原理,研制出一种体积小、质量轻、效率高、价格低的“仿生海水淡化器”。
啄木鸟与新型安全帽
图10-3 啄木鸟
啄木鸟(图10-3)一天可以敲啄木头约600次,每啄一次的速度可达550米/秒,几乎是音速的1.6倍。而它们的头部摇动的速度更快,此时,它们的头部所受到的冲击力约为所受重力的1000倍,而一辆速度为56千米/时的汽车撞在一堵墙上,受到的冲击力仅为所受重力的10倍。为什么啄木鸟头部受到那么大、那么频繁的冲击却不会得脑震**?原来啄木鸟头部的构造与众不同,它们的头骨非常坚硬,周围还有一层海绵状的骨骼,里面吸附着很多**,能起减震作用,头部两侧还有强有力的肌肉系统,也能起到减震作用。科学家由此得到启发,设计了一种新型安全帽:外壳坚固,里层松软,下部有一个保护领圈,避免突然而来的旋转运动造成的脑损伤。经过对比实验,这种安全帽比一般防护帽效果好很多。
长颈鹿与飞行抗荷服
长颈鹿身高在5米以上,头部距离心脏甚至达3米,如果没有高的血压,大脑就可能得不到充分的血液。据测定,长颈鹿的心脏泵压是一般哺乳动物的2~3倍。同时,长颈鹿皮肤的真皮层紧紧包裹肌肉组织,并向内施加压力,形成“皮肤紧绷”的现象。这样血液被皮肤向内的压力压向上半身。科学家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仿照长颈鹿皮肤的飞行服——抗荷服。抗荷服上有一套充气装置,在正过载作用时,会自动充入一定数量的气体,压缩空气对人体腹部和下肢的血管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使飞行员的血压保持正常。
跟变色龙学伪装
变色龙靠出色的伪装进行捕猎和避敌。变色龙为什么这么善于伪装呢?原来,变色龙的皮肤里有一个变幻无穷的“色彩仓库”,藏着各种色素细胞,一旦周围环境的光线、色彩发生了变化,变色龙就随之改变体色。
科学家希望仿照变色龙,制成一种既能自动改变颜色,又始终与环境保持一致的军装。这种军装用一种对光线变化很敏感的化学纤维织成的布料制成,在森林里是深绿色,在草地上又变成麻黄色。士兵穿上这种军装,可以放心地在各种不同的地形行军而不会暴露。
跟萤火虫学照明
科学家经研究发现,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腹部。这个发光器由发光层、透明层和反射层组成。发光层拥有几千个发光细胞,它们都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两种物质。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在细胞内ATP(三磷酸腺苷,一种高能化合物)的参与下,荧光素被氧化,氧化荧光素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光子就会发出荧光。所以,萤火虫的发光,实质上是把化学能转变成光能的过程。近年来,科学家先从萤火虫的发光器中提取出了荧光素,后来又提取出了荧光素酶,接着,又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荧光素。由荧光素、荧光素酶、ATP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满爆炸性瓦斯的矿井中照明。由于这种光不需要电源,不会产生电火花,所以不会导致爆炸事故。
二、珍稀动物
传世久远的活化石——中国大鲵
图10-4 中国大鲵
中国大鲵(图10-4)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体形最大的两栖动物,成年中国大鲵体长一般为60~80厘米,最大可达200厘米。因其外形像鱼,能发出类似婴儿啼哭的“呜哇、呜哇”声,又被人们称为娃娃鱼。
中国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而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基部略呈柱状,向后逐渐侧扁,末端钝圆,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黏液。身体背面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中国大鲵为我国特有物种,分布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野生中国大鲵一般生活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水流较急、清澈阴凉的山区河流或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它在傍晚后出洞觅食,天快亮时回到洞穴隐匿,以蟹、虾、鱼、蛙、水生昆虫为食。它不善于追捕,只是隐蔽在滩口的乱石间,发现猎物经过时,进行突然袭击。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它不能咀嚼,只能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中国大鲵有很强的耐饥本领,数月甚至一年以上不吃东西也不会饿死;它也能暴食,一次可以吃下体重五分之一的食物。当食物缺乏时,中国大鲵会残杀同类,甚至以卵充饥。中国大鲵每年7~8月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卵呈圆形,乳黄色。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中国大鲵也是两栖动物中的寿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寿命超过50年,最长可达130年。
中国大鲵是一种有3.5亿年历史的活化石,有重要的科研和教学价值。根据出土的化石来看,现在的中国大鲵与1.65亿年前的大鲵在结构上非常相似。这说明,现在的中国大鲵与恐龙时代的大鲵几乎完全一样。中国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是两栖类与爬行类的中间过渡类型。
过去,在我国很多省份都有野生中国大鲵。但由于人类活动的侵扰、环境污染,目前野生中国大鲵的栖息地已经破碎化、岛屿化,这已经严重影响了野生中国大鲵的基因交流,使它们的种群繁衍非常困难。野生中国大鲵资源日益稀少,亟须加强保护。按照有关法律规定,野生中国大鲵经人工养殖到第三代才可以申请销售。目前,人工养殖中国大鲵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饲养者也比较多,这对保护野生中国大鲵有重要的意义。
白蚁的天敌——穿山甲
图10-5 穿山甲
穿山甲(图10-5)属于穿山甲科穿山甲属,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丘陵、灌丛等较潮湿的地方。因其擅长挖穴打洞,又身被角质鳞片,犹如带着一身盔甲,故名穿山甲。仔细观察,穿山甲身上还有一些稀疏的毛,头部、腹部和四肢内侧的毛粗而硬,鳞甲间的毛略长软。穿山甲的头呈圆锥状,眼睛小,嘴巴突出,没有牙齿,四肢粗短,足具五趾,爪强健有力。成年穿山甲体长50~100厘米,体重1.5~3千克。
穿山甲的**期为每年的4~5月,**时雌雄同居,**后再分开独立生活。妊娠期大约5个月,每年产1胎,每胎1~2仔。刚出生的穿山甲体重只有100克左右,6个月就可以长到1500克,这时小穿山甲就可以离开母亲独立生活了。穿山甲外出时,幼兽会攀附在母兽背尾部。
穿山甲在我国仅有一属,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与我国邻近的越南、缅甸、印度等地也有分布。由于人为捕杀和栖息地被破坏,野生穿山甲的数量迅速减少,我国已将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禁止私人捕杀和食用。
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丘陵杂灌丛较潮湿的地方挖穴而居。它们的视觉很差,主要靠灵敏的嗅觉寻找食物。穿山甲昼伏夜出,遇到危险时就将身体蜷缩成球状。如果有野兽啃咬,穿山甲能通过肌肉的运动让甲片做出切割动作,令捕食者的嘴巴受伤。穿山甲拥有能伸缩的细长舌头,舌头上带有黏液,以蚂蚁和白蚁为食,也吃昆虫的幼虫等。在漆黑的夜里,穿山甲通过灵敏的嗅觉找到蚁穴,接着用强健的前爪掘开蚁穴,在蚂蚁蜂拥而出的混乱时刻,用带有黏液的舌头将它们成群地粘住吃掉。穿山甲的胃能容纳500克食物,胃壁上有很多“S”形皱襞,借助吞食的小沙粒将白蚁等食物磨碎。它们在保护森林、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一只3千克的穿山甲,就可以保护20万平方米的森林免受白蚁的侵害。现在,天然林越来越少,营养结构简单的人工林更需要穿山甲的保护。如果没有了穿山甲,人类对付破坏森林的白蚁,也许只能使用农药了。
要保护穿山甲,不单单要保护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要防止人类的乱捕滥杀。
我国特有的鳄鱼——扬子鳄
图10-6 扬子鳄
扬子鳄(图10-6)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短吻鳄,也是世界上体形最细小的短吻鳄品种。因为它的外形特别像我国古代先民崇拜的“龙”,所以俗称“猪婆龙”“土龙”。
扬子鳄成体全长可达2米,尾长与身长相近。头扁,吻长,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身体外被革质甲片,甲片近长方形,排列整齐,腹甲较软;有两列甲片突起形成两条嵴纵贯全身。四肢短粗,趾间具蹼,趾端有爪。身体背面为灰褐色,腹部前面为灰色,自肛门向后灰黄相间。尾侧扁。初生小鳄为黑色,带黄色横纹。
扬子鳄生活在湖泊或沼泽的滩涂地带,有高超的挖洞本领,它的洞穴有出入口,有通气口,里面错综复杂,宛如地下迷宫。扬子鳄性情凶猛,以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甲壳类为食,有时也袭击家禽,所以曾被当作有害动物大量捕杀。扬子鳄6月在水中**,体内受精,7~8月产卵,卵比鸡蛋略大,每窝可产卵20枚以上。卵产于草丛中,上覆杂草,此时天气炎热,再加上草腐烂放出的热量使卵孵化,孵化期约为60天。扬子鳄有冬眠的习性。
扬子鳄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少、濒临灭绝的古老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上,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对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但是,自20世纪以来,扬子鳄生活的池塘和浅滩多数被开垦成鱼塘、农田,栖息地被严重破坏,再加上人为捕杀严重,导致这种古老的动物濒临灭绝。目前,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稀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我国还在安徽宣城建立了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珍稀的荒漠大型地栖鸟——波斑鸨
图10-7 波斑鸨
波斑鸨(图10-7),属鹤形目鸨科鸟类,属世界濒危鸟类,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波斑鸨是大型地栖鸟类,身体全长约70厘米,外形像鸡,但它的脚只有三趾(鸡爪为四趾),体重1~2.5千克。波斑鸨的头顶上有羽冠,颈部有松散的羽束。胸部至尾下覆羽白色,背部、翅和尾上覆羽呈浅沙黄色,点缀有弯曲的波纹状起伏黑色斑点,故名波斑鸨。波斑鸨是一种典型的荒漠半荒漠鸟类,多栖息于年降雨量低于220毫米、视野开阔、地势平坦而有轻微起伏的干旱平原或半荒漠地带。波斑鸨喜欢集群外出觅食,生性机警,视力特别敏锐,善于奔跑,善于利用开阔的栖息地躲避沙狐的捕食。遇到危险时,它会隐身于草丛里,利用身体的保护色隐蔽自己。波斑鸨体重较大,起飞的时候需要张开双翅不停地扇动,同时快速奔跑加速。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它也可以直接起飞。波斑鸨飞行的高度较低,但可以中途不落地坚持很久。为了省力,它也常常像鹰那样张开双翼,借助气流滑翔。天气炎热的时候,波斑鸨会躲在沙地上的猪毛菜下面纳凉,由于羽毛的色彩与生存环境非常接近,它在休憩时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波斑鸨食性很杂,以多种盐生、旱生植物的芽、果实和鳞茎为食,春夏季也取食蝗虫、蟋蟀、甲虫、白蚁、蚂蚁等昆虫和蜘蛛、蝎子等。
波斑鸨有3个亚种,即加纳利亚种、非洲亚种和亚洲亚种。亚洲亚种的分布区从阿拉伯半岛中部,经中东地区国家、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中亚各国,直到我国西北部和蒙古国。在我国,波斑鸨分布于新疆北部、内蒙古西部和甘肃西北部。近几十年来,由于工农业用地的扩大和过度放牧,波斑鸨的栖息地破坏严重,再加上狩猎等原因,波斑鸨野外种群数量不断下降。2012年,波斑鸨被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波斑鸨的数量锐减已引起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关注。1997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阿联酋国家鸟类研究中心开启了为期8年的科研合作,开展波斑鸨的保护研究。2008年,双方再次签署了为期5年的科研合作协议,开展保护与监测。阿联酋国家鸟类研究中心多年来开展波斑鸨的人工饲养繁殖,2008年成功繁育出波斑鸨1000多只。
头顶钢盔的“飞机鸟”——冠斑犀鸟
图10-8 冠斑犀鸟
冠斑犀鸟(图10-8)属于犀鸟科,别名斑犀鸟,在我国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冠斑犀鸟属于大型鸟类,全长75厘米左右。它的喙超过30厘米,喙上有像钢盔一样的盔突,非常引人注目。冠斑犀鸟的枕羽延长成冠状,喉两侧有淡黄色斑。上体黑色,除后颈和腰外,均有金属绿色光泽。两翅和尾的金属光泽更为耀眼,翅缘、飞羽和尾羽先端都呈白色,但尾羽先端的白色较宽。飞翔时它的头部和颈部向前伸直,两翅平展,很像一架飞机,再加上它飞翔时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很大,所以人们又叫它“飞机鸟”。
冠斑犀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常绿阔叶林中,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冠斑犀鸟多在树上栖息和活动,有时也到地面上觅食,以植物肉质果实、种子和昆虫等为食。
冠斑犀鸟一雌一雄组成一个家庭,配对几乎是终身制的。冠斑犀鸟繁殖期为4~6月,筑巢于悬崖峭壁上的石洞、石缝或树洞里。每窝产卵2~3枚,卵白色,表面粗糙多孔。雌鸟伏居在洞穴里孵卵育雏,进入洞穴,即将自己的排泄物混着种子、腐木等堆在洞口,雄鸟也在外面用湿土、果实残渣等将洞穴封闭,仅留一裂缝,雌鸟可伸出嘴尖于洞外,接受雄鸟的喂食,经过6~8周,到雏鸟快要飞出时,才啄破洞口出来。在现实生活中,冠斑犀鸟奇特的封闭式繁殖习性虽然能够保证雌鸟和雏鸟不被天敌袭击,但在不法的偷猎行为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外出觅食的雄鸟惨遭偷猎者捕杀,雌鸟和雏鸟由于得不到食物供给,最终被活活饿死在洞中。
由于森林面积锐减,冠斑犀鸟的栖息地被破坏,再加上偷猎严重,冠斑犀鸟已经越来越少了。我国在1997年将它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高原精灵——藏羚羊
图10-10 藏羚羊
藏羚羊(图10-10),被称为“青藏高原的精灵、可可西里的骄傲”,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藏羚羊属于偶蹄目牛科山羊亚科藏羚羊属,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体形与黄羊相似,但比黄羊大,也显得更健壮。藏羚羊体长117~146厘米,尾长15~20厘米,雄性肩高78~85厘米、体重35~40千克,雌性肩高70~75厘米、体重24~28千克。
藏羚羊主要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包括青海、新疆东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等地,范围以羌塘为中心,南至拉萨以北,北至昆仑山,东至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边界,偶尔有少数由此进入印度境内。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种,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寒荒漠和高山草原、草甸地带,尤其喜欢水源附近的平坦草滩。藏羚羊生性胆小多疑,常隐藏在岩穴中,或者在较为平坦的地方挖掘一个小浅坑,将整个身子匿伏其内,只露出头部,既可以躲避风沙,又可以发现敌害。藏羚羊早晨和黄昏出来活动,到溪边觅食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杂草等。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6~7月产仔之后返回越冬地与雄性合群,11~12月**。少数种群不迁徙。由于生存环境过于艰苦,藏羚羊的个体寿命较短,在正常情况下,雄性寿命仅有7~8岁,雌性寿命最长不超过12岁,因此藏羚羊种群虽然庞大,却非常脆弱,一旦濒危就很难恢复。
藏羚羊身上的羊绒特别优异,质轻柔、保暖好、弹性强,是举世闻名的“软黄金”。一条用300~400克羊绒织成的“沙图什”(指羊绒披肩)售价上万美元。而一只藏羚羊只能剪取100~200克羊绒。由于藏羚羊奔跑迅疾,难以活捉,因此盗猎者均采取简单残暴的屠猎方式,杀羚、取绒。所以,一条“沙图什”需要以3只藏羚羊的生命为代价。1990年藏羚羊的种群数量大约有100万只,1995年下降到7.5万只。由于偷猎者为了获取皮张而进行的疯狂猎捕,藏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成为濒危物种。
为了保护藏羚羊和其他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动物,中国于1983年成立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成立羌塘自然保护区(2000年上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成立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年底上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国际上,藏羚羊被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其身体器官和衍生物被禁止贸易。
荒漠精灵——高鼻羚羊
图10-11 高鼻羚羊
高鼻羚羊(图10-11)又叫大鼻羚羊,因鼻部特别隆大而膨起,向下弯,鼻孔长在最尖端,得名“高鼻羚羊”,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高鼻羚羊体毛浓密,春夏秋三季大部分体毛呈棕黄色,腹部和四肢内侧带白色,冬毛呈灰白色。体长100~150厘米,肩高63~83厘米,成年雄性重37~60千克,雌性重29~37千克。雄性具角,长28~37厘米,基部约3/4具环棱,呈琥珀色。人们通常所说的名贵中药羚羊角,就是出自高鼻羚羊。
高鼻羚羊生活于荒漠、半荒漠地带,嗅觉、视觉均非常灵敏,既可用嗅觉察知天气的变化,又可靠视觉察看1千米以外的敌害。高鼻羚羊常结成小群生活,有时也有成百上千只的大群迁移;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夏季主要在晨昏活动;有季节性迁移现象,冬季向南移到向阳的温暖山坡地带。高鼻羚羊善于奔跑,最高速度可达60千米/时。即使是刚出生5~6天的幼体,奔跑的速度也有30~35千米/时。食物以草和灌丛为主。高鼻羚羊于秋末冬初****。雄性间有激烈的争雌现象,但时间不长。孕期6个多月,每胎1~2仔。
我国是高鼻羚羊的原产国之一,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北部地区。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及过度猎杀,这种珍稀的野生动物在20世纪40年代在我国已经灭绝了。目前,我国已从国外引种高鼻羚羊回国,在甘肃和新疆半散养,为恢复野生种群进行实验和研究。
似牛非牛的动物——羚牛
图10-12 羚牛
在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高山地区,生活着一种大型偶蹄动物——羚牛(图10-12)。在不丹,羚牛被称为国兽,它也是世界公认的珍稀动物之一。
羚牛一般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上,夏季也可迁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生活,主要吃草本植物,对盐有特殊的嗜好。羚牛一般结成大群在一起生活,善于翻山越岭,很爱护自己的幼兽,每年产仔一头。幼犊刚出生时有10千克左右,成年后体重可达300千克。羚牛有角,幼年时角是直的,成年后角开始弯曲,因此又叫“扭角羚”。
羚牛并不是牛,在分类学上属于牛科羊亚科,与寒带羚羊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叫声也比较接近羊,牙齿、角、蹄子的特征也更接近羊。但它体格强壮,身材高大,这一点又很像牛,所以人们称它为“羚牛”。
羚牛身强体壮,可以随时赶走前来争食的毛冠鹿、麝等植食性动物。由于羚牛营群居生活,肉食性动物一般情况下也很难捕杀健康的成年个体。但羚牛性情憨直,不知设防,又体大肉多,很容易被偷猎者捕杀。再加上生态环境恶化,栖息地减少,羚牛已经处在灭绝的边缘。
野生羚牛已极度稀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拯救这一珍稀物种,我国的动物保护工作者尝试人工饲养羚牛,现在已经取得了成功。
不爱动的懒猴——蜂猴
图10-13 蜂猴(任维鹏绘)
蜂猴(图10-13)别名懒猴、风猴,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和广西南部,目前数量极少,濒临灭绝,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蜂猴是较低等的猴类。体形较小,体长32~35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大拇指和其余四指间的角度比较大,便于抓握树枝。第二个脚趾还长有钩爪,其他手指、脚趾的末端有厚厚的肉垫和扁甲。蜂猴体背呈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尾巴短小,隐藏在臀部的毛丛中。
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行动迟缓,不会跳跃,只在受到攻击时,动作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它的天敌很多,金钱豹、云豹、云猫、黄喉貂等肉食性动物都可以捕杀蜂猴。近些年,人类的捕猎更是远远超过了这些天敌动物。
蜂猴一般都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通常独自活动。它白天蜷伏在树洞等隐蔽地方睡觉,夜晚外出觅食,吃野果、昆虫,善于在夜间捕食熟睡的小鸟,也吃鸟蛋。
由于蜂猴不太运动,热带雨林的空气又非常潮湿,所以蜂猴身上通常会长出地衣、藻类,就像穿着蓑衣的老翁一样。这使它看起来更加和环境融为一体,敌害很难发现它,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拟猴”,意思是能模拟绿色植物形态的猴子。
1986年,科学工作者从云南获得了几只个体非常小的蜂猴,体长只有21厘米左右。科学家开始以为它们是蜂猴的幼体,后来发现这是另一种蜂猴,即倭蜂猴,成年个体就这么大。倭蜂猴比蜂猴还要稀少,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猎和买卖。
独特的大眼睛——眼镜猴
图10-14 眼镜猴
眼镜猴(图10-14)是全世界最小的猴种,主要分布于菲律宾的萨马岛、莱特岛、迪纳加特岛、锡亚高岛、保和岛和棉兰老岛等岛屿。
眼镜猴长相怪异,虽然属于猿猴类,却与一般的猴子大相径庭。它们体形极小,身长约10厘米,如老鼠一样大小,尾长约为体长两倍。它们全身披着黄褐色的毛,乍一看特别像褐家鼠。
眼镜猴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的大眼睛。它们的眼睛比大脑还大,差不多有3克重。圆溜溜的大眼睛令它们看上去就像戴着一副特大号的老式眼镜,因而被称为“眼镜猴”。眼镜猴对危险非常敏感,在休息时也会睁着一只眼。眼镜猴的大眼睛非常适于夜间捕食。它们吃昆虫、蜥蜴、蛙类及一些小型鸟类。
此外,眼镜猴还有一对和体形不相称的大耳朵,以及看起来很长的手指(脚趾)。
最有趣的是它们的脖子虽然短小,头部却可以在身体不动的情况下进行近乎360°的回转,这可以让它们在不发出声响的情况下发现猎物和天敌的踪迹。眼镜猴还有高度适应树上跳跃生活的能力,能在树间十分准确地跳跃将近2米的距离;可以用四肢行走,也可以用后肢像蛙那样跳跃行走,一次可跃30~60厘米。眼镜猴那圆盘状的指垫有吸盘的作用,利于攀缘,使它们既能爬上树梢也能快速地溜下来。它们白天躲在树上睡觉,天黑后才开始摄食活动。它们是猴类中的不合群者,一般成对居住或单独行动,每年产一仔。
眼镜猴虽然不太惧怕人类,但极不易饲养,动物园中长期饲养成功的例子几乎是零。加上栖息环境的破坏,导致这种神秘的小猴越来越罕见,现在已是濒危物种。
树梢上的舞者——黑冠长臂猿
图10-15 黑冠长臂猿
黑冠长臂猿(图10-15),体长43~54厘米,体重7~10千克,前肢比后肢还长。幼猿不论性别通体都是黑色。成年雄猿也是通体黑色,但头顶部的毛向上生长,形似黑色的“帽子”;成年雌猿通体灰棕黄色,头顶部有黑褐色“帽子”。两性个体都没有尾巴,也没有储存食物的颊囊。
黑冠长臂猿最喜欢在海拔6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里生活。现在,这种低地热带雨林已被砍伐殆尽,黑冠长臂猿只能退居到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地热带雨林中。
黑冠长臂猿是典型的树栖动物,很少在地面活动。它不会做窝,睡觉时蜷曲在树上,有时也会在大树干上仰天而卧。黑冠长臂猿生性机警,在晨昏活动,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路线。
黑冠长臂猿主要以野果、嫩叶、花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鸟蛋等动物性食物,饮水主要靠树叶上的露水,也从树洞里取水饮用。长期的树上生活使其发展出独特的“臂行”运动方式。黑冠长臂猿用长手臂将自己吊在树上,前进时两臂互相交叉移动,像**秋千一样,借助树枝的摆**和身体运动惯性越**越快,就像在树枝间用手飞行一样,一跃就是十几米。据报道,它能用这种运动方式抓住空中的飞鸟。
黑冠长臂猿营家族式生活,其配偶制为一夫多妻制,一般以7~8只的家庭群为活动单位,多的有十多只。雌猿妊娠期7~8个月,每年1胎,每胎1仔。雄猿9岁性成熟,寿命30余年。黑冠长臂猿的领地意识很强,每个家族都会占据一小片森林。每天清晨,雌猿先发出漫长、高亢的独唱,随后雄猿与之对唱或合唱,中间还夹杂着“呜呜”的共鸣,最后子女也加入合唱。这种特有的喊叫要持续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叫声动人心魄,几千米外都能听见。这是黑冠长臂猿保卫自己领土的呼喊,也是对临近猿群的警告。但这种叫声也会暴露自己的活动位置,常常引来偷猎者。
据记载,黑冠长臂猿分布范围曾经很广,在广西,甚至远到长江三峡地区都有记录。但现在,黑冠长臂猿只在云南、海南岛有零星分布,现存量只有400~500只,是中国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与其他长臂猿属动物一样,黑冠长臂猿是灵长类学家、心理学家的重要研究对象。
沙漠之舟——野骆驼
图10-16 野骆驼
野骆驼(图10-16)是大型偶蹄类动物。它体长约3米,体重约500千克,和家养双峰驼十分相似。野骆驼性情温顺而机警,其视觉、听觉、嗅觉相当灵敏,有惊人的耐力。野骆驼一般营集群生活,每个种群一般由十几峰大大小小的个体组成。在繁殖期,每个种群由一峰成年公驼和几峰成年母驼带领一些未成年幼驼组成,有固定活动区域,除非季节转换时才进行几百千米的长途跋涉寻找新的栖息地。
野骆驼适于在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漠生活,素有“沙漠之舟”的美誉。野骆驼的脚底有宽厚的肉垫,蹄子的角化程度很高,适于在沙漠行走。它奔跑起来速度很快,可以达到80千米/时,而且可以持续很长时间。野骆驼主要采食骆驼刺、红柳、白刺、芨芨草等粗干的沙漠植物,喝又苦又涩的咸水,吃饱以后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卧息反刍。野骆驼曾经存在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现今仅在蒙古国西部的阿塔山和我国西北一带存有野生种群。这些地区都是大片的沙漠和戈壁等“不毛之地”,不仅干旱缺水,而且夏季酷热,最高气温为55℃,砾石和流沙温度71~82℃,冬季奇冷,寒流袭来时,气温可下降到-40℃,常常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恶劣的生活环境,使野骆驼练就了非凡的适应能力,具有许多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特殊生理机能,不仅能够耐饥、耐渴,也能耐热、耐寒、耐风沙。
据统计,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罗布泊一带还有野骆驼5000峰左右,80年代锐减到700峰左右。这种比大熊猫还稀少的动物,是世界上唯一可以靠喝咸水生存的动物,它的存在可以说是一种奇迹。野骆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保护它的工作迫在眉睫。
重回家园的普氏野马
图10-17 普氏野马(任维鹏绘)
普氏野马(图10-17)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原分布于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荒漠地带,又称“准噶尔野马”或“蒙古野马”。普氏野马过去十分常见,到20世纪70年代末,野生的普氏野马灭绝。现在世界各地仍有很多人工饲养的普氏野马,都是100多年前盗猎到欧洲的普氏野马的后代。
普氏野马是家马的近亲,细胞里有66条染色体,比家马多出一对,它能和家马**并产生后代,但这种杂交后代高度不育。普氏野马是大型有蹄类动物,体长220~280厘米,肩高120厘米以上,体重超过200千克。头部长大,颈粗,耳朵比驴耳短,蹄宽圆。整体外形像马,但额部无长毛,颈鬃短而直立。夏毛浅棕色,两侧及四肢内侧色淡,腹部乳黄色;冬毛略长而粗,色变浅,两颊有赤褐色长毛。
普氏野马栖息于地势平缓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条件略好的沙漠、戈壁。普氏野马生性机警,善于奔跑,一般由强壮的公马为首结成5~20匹的马群,边走边吃,没有固定的栖息地。它们在早晚沿固定的路线到泉、溪边饮水,吃饱后会相互呈相反方向站立轻轻啃噬对方的皮肤,为对方清理皮毛。有时身上有蚊蝇或寄生虫,它们也会自己倒地打滚,或找树干擦拭,平时则主要靠尾巴驱赶。普氏野马的食物主要有芨芨草、梭梭、芦苇等,冬天能用前蹄刨开积雪觅食枯草。普氏野马6月****,次年4~5月产仔,每胎1仔,幼驹出生后几小时就能随群奔跑。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从欧洲引种普氏野马,在新疆奇台、甘肃武威半散放养殖并进行野化训练。目前,这些人工饲养的普氏野马已经形成了较大的种群,野放个体超过170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