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遗其咎”的密码(1 / 1)

老子密码 古敏 864 字 1个月前

《老子》在9章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娇,自遗其咎。”(金玉堆满了屋,无法守住;富贵了就骄横,会自取祸患。)

1.人生哲学的深意

富贵易使人骄,得意容易忘形,这是人类心理的通病。尤其是以往历史上的帝后王孙,生育在深宫之中,长养于太监宫女之手,何尝备知人间社会的种种。因此,在我们的历史上,便常有自悲生为帝室儿孙的浩叹。

陶弘景像

陶弘景(456~536.南朝宋孝建三年至梁大同二年),字通明。自称华阳隐居。南朝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道教茅山宗创立者,新道教奠基人,炼丹家,医药学家。

他在“山中”隐居修道,梁武帝每有疑难不决之事,常常咨询于他。把他看作是不在庙堂之上的宰相。因此,他有了“山中宰相”的美名。出世人山,超然物外。却又热衷于政治,陶弘景实在让人琢磨不透。他经历宋、齐、梁3朝,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知识精英。一位心怀家国天下的“隐士”。这虽说与道教徒的宗教信仰及追求的终极目标不大相称。但仍然可以说。陶弘景是既出世又人世。身在山中心在魏阙的中国稳士文化的典型奇人。“山中宰相”。古今一人而已。

著有《本草经集注》、《帝代年历》、《学苑》、《论语集注》、《陶氏效验方》、《图象集要》等。当萧道成迫使刘宋末代皇帝——十三岁小儿刘准让位的时候,可怜的小皇帝,已自知不免于死亡,惊惧万分,随口就问萧道成的帮凶大臣王敬则说:“今天就要杀我吗?”王敬则说:“不要怕,不过迁居别宫。官家(对皇帝的称呼)先世取司马家,也是如此。”刘准一边哭,一边说:“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帝王家!”

同样的问题,发生在明思宗(崇祯)的时代,当李闯王率兵人宫的时候,思宗用剑砍杀他的女儿长平公主,叹道:“汝何故生我家!”

由此,更可明白深入传统道家哲学的历代隐士、高士们,薄帝王而不为,唯恐富贵来迫,于是便有“避世唯恐不早,人山唯恐不深”的思想了。

有关历史名人在富贵贫贱之际,这一类的人生经验典故,多到不胜枚举。

《老子》本章有关人生哲学的深意,给后人的感觉未免过于悲观。但人生必须要经历悲怆,才能激发建设的勇气。清代史学家、大文学家赵翼先生在《题元遗山诗集》中,算是很清醒地理解到了老子这一哲学的深意: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辽、金、元三朝的哲理诗

以下便是反映辽、金、元三朝有关“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哲理诗:

辽·《伎者歌》

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

人生事,的确如此。无奈人们明知而不能解脱!

金·元遗山《秋夜》

九死余生气息存,萧条门巷似荒村。

春雷漫说惊坯户,皎日何曾入覆盆。

济水有情添别泪,昊云无梦寄归魂。

百年世事兼身事,樽酒何人与细论。

“百年世事兼身事”,到头来,谁都难免有此感受。无论清平世界或离乱时代,大概都是如此。只可惜元遗山亲身经历兴衰成败的哲学观点,却是“樽酒何人与细论”的感慨,除非与老子细斟浅酌,对饮一杯,或许可以粲然一笑。

元·刘从益《题闲闲公梦归诗》

学道几人知道味,谋生底物是生涯。

庄周枕上非真蝶,乐广杯中亦假蛇。

身后功名半张纸。夜来鼓吹一池蛙。

梦间说梦重重梦,家外忘家处处家。

“学道几人知道味”可为世人读老子者下一总评。“谋生底物是生涯”,人人到头都是一样。若能了知“梦间说梦重重梦,家外忘家处处家。”又何必入山修道然后才能解脱自在呢?

入山唯恐不深

“历代隐士,高士们,薄帝王而不为,唯恐富贵来迫,于是便有‘避世唯恐不早,入山唯恐不深’的思想了。”元·密兰沙《求仙诗》

刀笔相从四十年,非非是是万千千。

一家富贵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牙笏紫袍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

有人问我蓬莱事,云在青山水在天。

“一家富贵干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真是看透古今中外的人情世态。正因其如此,要想长保“金玉满堂”的富贵光景,必须深知“莫之能守“及其”自遗其咎”的密码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