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少一点欲望,多一点快乐(1 / 1)

宽恕的活法 林然 5515 字 1个月前

大文豪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为什么欲望少一点为好呢?因为欲望越多必然会为得不到而痛苦。退一步说,就算心想事成,种种欲望都得到了满足,还是不能给人以快乐。酒足饭饱后再没有美酒佳肴的味道,这就是人生的悖论。

无欲则刚是真理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

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箴言的人如凤毛麟角。在名利权位面前,往往争得你死我活的,结果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

若人们都能学会以宽恕心态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宽恕心态不是“看破红尘”,也不是消极遁世。宽恕心态应该是一种境界,宽恕心态是积极人生,宽恕心态是道。不以物喜,不以己忧;无时不乐,无时无忧。工作本极平常,敬业不衰,全力以赴,竭尽心智……

江南有一个大家族,老爷子年轻时是个风流种子,养了一大群妻妾,生下一大堆儿子。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他心想: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是,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大群。于是,儿子们斗得你死我活,不亦乐乎。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地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从不参与争斗。争来斗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他都管不好。最后,老爷子将钥匙交给了不争的那个儿子。

同样道理,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对人对事也要善于制怒控愠。

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曾经对他的作品提过尖锐批评的评论家,这位评论家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克己忍让,幽默地答道:“而我正相反!”

歌德一边说,一边满脸笑容地让到一旁。歌德的忍让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也显示了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清朝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让三尺。叶家见后,也主动退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人处世更应该棋高一着。

容与忍往往是统一的,这不是懦弱,也不是个人做事原则的背叛,而是以退为进,在容忍中寻找事情解决的最佳方案。

常言道:“佛面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可笑之事。”佛能如此豁达,如此容人之量,我们身为万物之灵的人为什么不能呢?

人佛本一身。佛能,人也应该能!

让自己的心更宽广些

我们需要宽恕心态,但是宽恕心态并非自甘平庸不思进取,而是以一颗平静的心态耕耘在自己人生的土壤上,不人浮于事,不随波逐流,踏踏实实履行自己生命的职责。

如果把宽恕心态误以为是自甘平庸,不求进取,那么他可能就躲在一个僻静的角落,无所作为无所贡献。其实奋斗之后迎来辉煌也是大自然的规律。我们不能借口一颗平凡的心就不去奋斗,那是背离了自己生命的本质,消极厌世。要以一颗宽恕心态面对这浮躁的世界,踏踏实实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人生路。

人生的道路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这就要求我们以一颗宽恕心态去面对挫折,面对困难,面对失意,面对成功,面对顺境,面对得失。不管自己的人生处于怎样的状态,都要始终以一颗宽恕心态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李斯是秦朝的丞相,辅佐秦始皇统—并管理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可少有人知,李斯年轻时只是一名小小的粮仓管理员,他的立志发愤,竟然是因为一次上厕所的经历。

那时李斯26岁,是楚国上蔡郡府里的一个看守粮仓的小文书。他的工作是负责仓内存粮进出的登记,将一笔笔斗进升出的粮食进出情况记录清楚。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李斯不能说完全浑浑噩噩,但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直到有一天,李斯到粮仓外的一个厕所解手,这样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竟改变了李斯的人生态度。

李斯进了厕所,尚未解手,却惊动了厕所内的一群老鼠。这群在厕所内安身的老鼠,瘦小枯干探头缩爪,且毛色灰暗,身上又脏又臭,让人恶心至极。

李斯看见这些老鼠,忽然想起了自己管理的粮仓中的老鼠。那些家伙,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皮毛油亮,整日在粮仓中大快朵颐,逍遥自在。与眼前厕所中这些老鼠相比,真是天上地下啊!人生如鼠,不在仓就在厕,位置不同,命运也就不同。自己在上蔡城里这个小小的仓库中做了8年小文书,从未出去看过外面的世界,不就如同这些厕所中的小老鼠一样吗?整日在这里挣扎,却全然不知有粮仓这样的天堂。

李斯决定换一种活法,第二天他就离开了这个小城,去投奔一代儒学大师荀况,开始了寻找“粮仓”之路。20多年后,他把家安在了秦都咸阳的丞相府中。

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有时候,常常为一件小事想不开,常常为遭受到别人的冷眼而放弃,也常常在新的东西出现时因恐惧的心态而不去做,因而失去了很多本应属于我们的机会,一次的失去,两次的失去……于是更多的失去,以至于最后永远地失去了……

社会是不公平的,但又是公平的,它会给我们每个人机会,它永远遵循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关键在于操作的人会不会巧妙地利用它,让它为你服务。

我们没有必要总抓着生活中一些小事不放手,看到一朵花、一棵草甚至一滴水都觉得那么感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思考一个同样的问题——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要记住,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以退为进,可能会有更大的收获

明代才子冯梦龙在《广笑府》“尚气篇”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父子二人,性格都非常刚直,生活中从来不对人低头,也不让人,且不后退半步。一日,家中来了客人,父亲命儿子去集贸市场买肉。儿子拿着钱在屠夫处买了几斤上好的肉,用绳子穿着转身回家,来到城门时,迎面碰上一个人,双方都寸步不让,也坚决不避开,于是,面对面地挺立在那儿,相持了很久。

日已正中,家中还在等肉下锅待客,做父亲的不由得焦急起来,便出门去寻找买肉未归的儿子。刚到城门处,看见儿子还僵立在那儿,半点也没有让人的意思。父亲心下大喜:这真是我的好儿子,性格刚直如此;又大怒:你算老几,竟敢在我父子面前如此放肆。他蹿步上前,大声说道:“好儿子,你先将肉送回去,陪客人吃饭,让我站在这儿与他比一比,看谁撑得过谁?”

话音刚落,父亲与儿子交换了一个位置,儿子回家去烹肉煮酒待客;父亲则站在那个人的对面,如怒目金刚般挺立不动。惹得众多的围观者大笑不止。

一般而言,性格刚直者在处世中不易吃亏,受人钦佩,但太刚直了会走向反面,这种人往往固执己见,严守自我的做人准则,不退让,不变通,鲜有半点柔弱的气象。

所谓物极必反,遇事若能先低头,然后以退为进,可能会有更大的收获。

有一位留学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接连碰壁,许多家公司都将这位博士拒之门外。这样高的学历,这样吃香的专业,为什么找不到一份工作呢?万般无奈之下,这位博士决定换一种方法试试。

他收起了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再去求职。不久他就被一家电脑公司录用,做一名最基层的程序录入员。这是一份稍有学历的人都不愿去干的工作,而这位博士却干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没过多久,上司就发现了他的出众才华:他居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绝非一般录入人员所能比的。这时他亮出了自己的学士证明,老板于是给他调换了一个与本科毕业生对口的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在新的岗位上游刃有余,还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这比一般大学生高明,这时他才亮出自己的硕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老板也比较注意观察他,发现他还是比硕士有水平,对专业知识认识的广度与深度都非常人可及,就再次找他谈话。这时他才拿出博士学位证明,并叙述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此时老板才恍然大悟,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因为对他的学识、能力和敬业精神都很了解了。

你可以像那对性格刚直的父子一样“执著”,也可以像那个博士一样懂得“退一步”的艺术。有的时候,一念之差就会带来天壤之别的结局。处世的智慧就在于你懂不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去做无谓的坚持。

发生矛盾后先找自己的问题

费丁南·华伦是一位商业艺术家,他使用这个技巧,赢得了一位暴躁易怒的艺术品主顾的好印象。

“精确,一丝不苟,是绘制商业广告和出版物的最重要的品质。”华伦先生事后说,“有些艺术编辑要求他们所交下来的任务立刻完成,在这种情形下,难免会发生一些小错误。我知道,某一位艺术组长总喜欢从鸡蛋里挑骨头。我离开他的办公室时,总觉得倒足胃口,不是因为他的批评,而是因为他攻击我的方法。最近我交了一篇加急的稿件给他,他打电话给我,要我立刻到他办公室去。他说是出了问题,当我到办公室之后,正如我所料——麻烦来了。他满怀敌意,高兴有了挑剔我的机会。他恶意地责备我一大堆——这正好是我运用所学自我批评的机会。因此我说:‘先生,如果你的话不错,我的失误一定不可原谅,我为你画稿这么多年,实在该知道怎么画才对。我觉得惭愧。’

“他立刻开始为我辩护起来。‘是的,你的话并没有错,不过毕竟这不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只是——’

“我打断了他。‘任何错误,’我说,‘代价可能都很大,叫人不舒服。’

“他开始插嘴,但我不让他插嘴。我很满意。我在批评自己——我喜欢这样做。

“‘我应该更小心一点才对,’我继续说,‘你给我的工作很多,照理应该使你满意,因此我打算重新再来。’

“‘不!不!’他反对起来,‘我不想那样麻烦你。’他赞扬我的作品,告诉我只需要稍微修改就行了,又说一点小错误不会花他公司多少钱;毕竟,这只是小错——不值得担心。

“我急切地批评自己,使他怒气全消。结果他邀我同进午餐,分手之前他给了我一张支票,又交给我另一件工作。”

一个人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也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感。而且有助于解决这项错误所导致的问题。

艾柏·赫巴是会闹得满城风雨的最具独特风格的作家之一,他那尖酸的笔触经常惹起别人强烈的不满。但是赫巴那少见的为人处世技巧,常常使他将敌人变成为朋友。

例如,当一些愤怒的读者写信给他,表示对他的某些文章不以为然,结尾又痛骂他一顿时,赫巴就如此回复:

回想起来,我也不尽然同意自己,我昨天所写的东西,今天就不见得全部满意。我很高兴知道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下回你在附近时,欢迎驾临,我们可以交换意见。遥祝诚意。

赫巴谨上

面对一个这样对待你的人,你还能怎么说呢?

其实华伦和赫巴未必有多大的错误,假如有的话,也是非常小的。但他们那种精神却是可贵的。承认自己有错让你有些难堪,心中总有些勉强,但这样做可以把事情办得更加顺利,成功的希望更大,带来的结果可能冲淡你认错的沮丧情绪。况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你先承认自己也许错了,别人才可能和你一样宽容大度地认为他有错。这就像拳头出击一样,伸着的拳头要再打人,必须要先收回来方有可能。

不要太好面子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并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了特有的“面子文化”。对于很多人来说最为痛心的事,莫过于失去“面子”。所以,生活中,人们要千方百计地保住自己的“面子”。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大可不必过于计较面子,让我们看看一位小提琴家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面子的。

有位世界级的小提琴家在为人指导演奏时,从来都不说话。

每当学生拉完一首曲子之后,他会亲自再将这首曲子演奏一遍,让学生们从聆听中学习自己的拉琴技巧。

他总是说:“琴声是最好的教育。”

这位小提琴家在收新学生时,会要求学生当场表演一首曲子,算是给自己的见面礼,而他也先听听学生的底子,再给予分级。

这天,他收了一位新学生,琴音一起,每个人都听得目瞪口呆,因为这位学生表演得非常好,出神入化的琴声有如天籁。

学生演奏完毕,老师照例拿着琴上前,但是,这一次他却把琴放在肩上,久久不动。

最后,小提琴家把琴从肩上拿了下来,并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接着满脸笑容地走下台。

这个举动令所有人都感到诧异,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小提琴家说:“你们知道吗?这个孩子拉得太好了,我恐怕没有资格指导他。最起码在这首曲子上,我的表演将会是一种误导。”

这时大家都明白了他宽阔的胸襟,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送给学生,更送给这位小提琴家。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没有掌握“承认”的技术,而是丧失了“承认”的心情。为什么会失去“承认”的心情,是因为我们都是热爱“面子”的族群。“面子”的重要维护力量是“理”,无论如何,你要显得自己是占理的,而不是亏理的。占理了,就有面子;理亏了,就没面子。一承认自己没有达到某种高度,显得理亏,面子上就会十分难堪。把假话说圆了,把亏心事处理得像没事一样,面子就得以保全。故而,做了错事,一定要像做了正确的事一样,理屈而词不穷;心里有鬼,反而要唱歌壮胆,越是理亏的事,越要做出得理不饶人的架势,以便于消灭“承认”的危险。

当我们不能正确面对面子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已经失去了自己想要维护的面子。

有容乃大,当小提琴家能接受学生更优于他的事实之时,在他身上也正体现出令人赞叹的大师风采。

把握好自己的欲望

有人说,强烈的愿望使人施展全部的力量,尽力而为即是自我超越,那比做得好还重要。胜利与失败之间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仅仅一念而已。

正如荀子所说:“人,生而有欲。”这欲望包括色欲、贪欲、报复欲、自私欲、好利欲、好权欲、征服欲……欲望可以使一个人的力量发挥到极度,也可逼得一个人献出一切,排除所有障碍,全速前进而无后顾之忧。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应当充分发挥我们的能力。不论是参加考试,作工作报告还是参加运动竞赛,都应当如此。当我们尽力施展一切时,生活就很踏实。

欲望是人的本性,是理想的源泉,是人生活的方向,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千万别忘了,欲望是把双刃剑,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是划分善恶的起点。

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农夫,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每天累死累活,收入却只是勉强可以糊口。

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想帮他的忙,于是天使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停地往前跑一圈,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他所有。

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们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又拼命地往前跑……

有人告诉他,你到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就完了。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于是,他不停地跑,竭尽所能……

可是,他终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故事发人深省,正如《伊索寓言》里告诉我们的“贪婪往往是祸患的根源”。“那些因贪图更大的利益而把手中的东西丢弃的人,是愚蠢的”。

欲望是人前进的动力。可是我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在前进的同时,也要知道量力而为、适可而止。不然,欲望发展至贪婪成性,就会在欲望中沉沦,迷失方向,甚至走向绝境。

对于我们来说,有些欲望是自然的,另一些欲望则是无益的;在自然的欲望之中,有些是必需的,而另一些纯属自然而已;在必需的欲望之中,有些是幸福之所需,有些是身体安康之所需,有些是维持生命之所需……

苦恼往往或源于恐惧,或源于无益的毫无节制的欲望。然而,倘若一个人能克制欲望,他便为自己赢得了彻悟人生的幸福……在种种欲望之中,所有那些即使无法满足也不导致痛苦者,均属不必需之列。而当其所求之目标难以实现或似乎有可能带来危害时,此类欲望应随即烟消云散……有些自然的欲望即使无法实现也不带来痛苦之感,人们却求之不舍。

其实,无论是拥有巨额财富,还是荣誉,还是芸芸众生的仰慕,或任何导致无穷欲望的身外之物,都无法了却心灵的烦扰,更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我们不可悖逆天性,而应顺性而为。懂得适可而止的人,才能怀一颗平常善良之心;才能淡泊名利,对他人宽容;才能对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

世上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祸了。只有知足,才能经常感到满足,感到满足,精神上就乐观,少有烦恼,这样身心清静,就可以长生久视。

清心与静心

老子强调清静无为,反映在精神修炼上就是清心寡欲。所谓清心,就是思想清静安宁而无杂念;寡欲,就是不要有过多的欲望,对不良的私欲要节制。道家认为,一个人私欲、杂念太多,精神就要受到煎熬,就不能长生久视。

很多时候,当我们处在困窘的处境中,似乎会有更多的渴望,然而,太多不切实际的杂念,也往往是我们登上人生顶峰的最大阻碍。

蒙克夫是一位国际著名的登山家,他曾经在没有携带氧气设备的情况下,成功地征服了海拔6500米以上的高峰,这其中还包括了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

其实,许多登山高手都以不带氧气瓶而能登上乔戈里峰为第一目标。但是,几乎所有的登山好手来到海拔6500米处,就无法继续前进了,因为这里的空气变得非常稀薄,几乎令人感到窒息。

因此,对登山者来说,想靠自己的体力和意志,独立征服8611米的乔戈里峰峰顶,确实是一项极为严峻的考验。

然而,蒙克夫却突破障碍做到了,他在事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出了这一段历险的过程。

蒙克夫认为,在突破海拔6500米的登山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心里各种翻腾的欲念。

因为,在攀爬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小小的杂念,都会让人松懈意念,转而渴望呼吸氧气,慢慢地让人失去冲劲与动力,而“缺氧”的念头也会开始产生,最终让人放弃征服的意志,接受失败。

蒙克夫说:“想要登上峰顶,首先,你必须学会清除杂念,脑子里杂念越少,你的需氧量就越少;你的欲念越多,你对氧气的需求便会越多。所以,在空气极度稀薄的情况下,想要登上顶峰,你就必须排除一切欲望和杂念!”

与此类似的是佛门中的高僧大师,虽然常年吃素,饮食简单,过午不食——每天只吃两餐甚至一餐,但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寿命高于常人。奥秘何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正在于排除一切欲望和杂念,身心安定、清净、祥和。身心清净,没有欲望和杂念的干扰,能量的消耗就会降到最低限度。

自然的东西,有的可以改变,有的却不能改变。比如,如果请你举起你的手,你很容易做到,可如果要你改变你的心跳,你能做到吗?回答是否定的。是的,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心跳,同样,我们也不能轻易消除掉这些“杂念”,但我们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们能控制的也只有自己的行为。面对“杂念”,我们不能像对待敌人一样,想千方百计地将它消除掉,而应该将它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学会去接纳它,理解它,学会与它共处。

生活中最难做到的,不是寻找最后的结果,而是在寻找的路途上能不受**,并奋力不懈地直达目标。

因为,任何停滞与迟疑的念头,都会让人忘记前进,甚至失去起步时勇往直前的冲劲。

我们绚丽的人生就像是一个大花园,我们不可能没有欲望和杂念,就像花园里不可能没有杂草一样。如果我们任杂草生长而不去理会,那么再美的花园也会因此而荒芜。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不懂得去除人生的各种杂念,那么我们就会慢慢地偏离我们最初的人生目标,甚至可能越走越远。

宁静与淡泊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以鲜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鲜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是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喧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无德说“热闹场中作道场”,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持。禅者重视“当下”,何必明天呢?“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即此之谓也。

诸葛亮有句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所谓“宁静而致远”,就是要不因宠爱而忘形、不因失落而怅然,不因富贵而骄纵,不因清贫而自惭。得意,也不忘时、忘形、忘神、忘乎所以;失意,也不颓唐沮丧,不复聊赖;喜悦,眉梢不外溢;痛苦,表情不抽搐。内敛,内向,气守丹田,不浮不躁,不自惹,不自扰,不自乱,不自**,不自贱,不自屈。

一个人在做人做事上,要达到理想的境界,应使自己经常情绪安宁,心地澄清。无论怎么忙,每天最好能安排出片刻的独处和宁静,在这宁静的氛围中,人的思想会宁静而清晰,情绪也最容易归于平和,说不定,就因为你拥有片刻的宁静可以避免一些鲁莽、浮躁、荒谬、无聊的事情发生。

每个人都想求内心的宁静,内心的宁静是什么?其中的含义,有几个人真正的知道?是问心无愧?晚上不做噩梦?还是一生一世对别人的歉疚?让我们从下面的故事中获得答案吧。

国王提出一大笔赏金,看谁画得出最能代表平静祥和的意象。很多画家将自己的作品送到皇宫,有的画了黄昏森林,有的画了宁静的河流,小孩在沙地上玩耍,彩虹高挂天上,沾了几滴露水的玫瑰花瓣。

国王亲自看过每件作品,最后只选出两件。

第一件作品画了一池清幽的湖水,周遭的高山和蓝天倒映在湖面上,天空点缀了几抹白云,仔细看的话,还可以看到湖的左边角落有座小屋,打开一扇窗户,烟囱有炊烟袅袅升起,表示有人在准备晚餐,菜色简单却美味可口。

第二幅画也画了几座山,山形阴暗嶙峋,山峰尖锐孤傲。山上的天空漆黑一片,闪电从乌云中落下,降下了冰雹和暴雨。

这幅画和其他作品格格不入,不过如果仔细地看,可以看到险峻的岩石堆中有个小缝,里面有个鸟窝。尽管身旁风狂雨暴,小燕子还是蹲在窝里,悠然自得。

国王将朝臣召唤过来,将首奖颁发给第二幅画,他的解释是:“宁静祥和,并不是要到全无噪声、全无问题、全无辛勤工作的地方才找得到。宁静祥和的感觉,能让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维持心中一片清澄。这才是宁静的真谛。”

宁静与淡泊才是生活的真谛,只有洞悉了这一点,我们的生活才能紊而不乱,缓而有序,不骄不躁,去创造和经营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欣赏与忘却

一位女作家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明天就要爬三清山了,我把与我同住一室的旅伴托给了一位男士:“她有恐高症,请你在乘缆车时照顾她。我恐怕会晕车,不能照顾她。”我说。

第二天,我们一行来到了乘坐缆车的地方,将与我同坐的是一位男士,他瞧瞧我说:“我和一位女士同坐啊。”这是一些男士们惯常说的一句话,但从他的话语中似乎听不出男士们说这句话时惯常露出的那种轻松诙谐的语气。

进到缆车上,那位男士开始到处寻求扶手。“怎么连个扶手都没有呢?”他有点失望。缆车开动了,那位男士对我说:“不好意思,我有恐高症。我在家里往天花板上安个灯泡都是我老婆做的。”原来如此,我这才想起他临上缆车时那句话的含意,原来他希望有个男士与他同坐,好照顾他。

“我倒是不恐高,但我恐怕会晕车。如果刮起风来,缆车一摇晃,我就可能会晕。记得……”我一边说,一边懊丧地想:怎么这么巧,昨天刚送走了一个“恐高症”,今天偏又遇上了一个“恐高症”。一时间,缆车中的两个人,一个在诉说着她的晕车症状,一个在诉说着他的恐高症状。

“你还好,不怕高。”“恐高症”对我说。

“高有什么可怕的,我一点都不觉得怕。你别总想着它啊。”我说。这时,我突然想到:我又干吗要总想着晕车呢?

“你瞧,那棵树上的花好漂亮,那是什么树啊?”我有意把话扯开。

“这你都不知道?你大概是城里人吧,我们县城里有很多小山丘,上面长了各种各样的树。这是……”他滔滔不绝地对我讲开了。

我们一起欣赏着窗外的美景,谈论着各自了解的植物知识。我们从野生植物谈到了野生动物,从大自然谈到了人生的感悟……我们愉快地交流着,把恐高症和晕车症全抛到了脑后。

与其把注意力总放在恐高和晕车上,不如去欣赏窗外美丽的风景。在人生的道路上懂得欣赏风景的人,才会把不幸和烦恼抛到脑后,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另外有一个异曲同工的故事:

从前在山中的庙里,有一个小和尚被要求去买食用油。在离开前,庙里的厨师交给他一个大碗,并严厉地警告:“你一定要小心,我们最近财务状况不是很理想,你绝对不可以把油洒出来。”

小和尚答应后就下山到厨师指定的店里买油。在上山回庙的路上,他想到厨师凶恶的表情及严重的告诫,越想越觉得紧张。小和尚小心翼翼地端着装满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丝毫不敢左顾右盼。

很不幸的是,他在快到庙门口时,由于没有向前看路,结果踩到了一个洞。虽然没有摔跤,可是却洒掉了三分之一的油。小和尚非常懊恼,而且紧张得手都开始发抖,无法把碗端稳。终于回到庙里时,碗中的油就只剩一半了。

厨师拿到装油的碗时,当然非常生气,他指着小和尚大骂:“你这个笨蛋!我不是说要小心吗?为什么还是浪费这么多油?真是气死我了!”

小和尚听了很难过,开始掉眼泪。另外一位老和尚听到了,就跑来问是怎么一回事。了解以后,他就去安抚厨师的情绪,并私下对小和尚说:“我再派你去买一次油。这次我要你在回来的途中,多观察你看到的人和事物,并且需要跟我做一个报告。”

小和尚想要推卸这个任务,强调自己油都端不好,根本不可能既要端油,还要看风景、作报告。

不过在老和尚的坚持下,他只有勉强上路了。在回来的途中,小和尚发现其实山路上的风景真是美。远方看得到雄伟的山峰,又有农夫在梯田上耕种。走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边的空地上玩得很开心,而且还有两位老先生在下棋。这样边走边看风景,不知不觉就回到庙里了。当小和尚把油交给厨师时,发现碗里的油装得满满的,一点都没有洒。

真正懂得从生活经验中找到人生乐趣的人,才不会觉得自己的日子充满压力及忧虑。

生活中有逆境也有顺境,无论处在哪种环境,都不能忘记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因为很多的压力和烦恼都是在欣赏中忘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