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前文我们已经通过很多方法向大家证明了,当阅读速度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时,是基本不影响大脑的理解能力的。我这里说的“基本不影响”可不是完全不影响,多少还是有些影响的。
就像在“眼动速读”一章中我们说过,提高阅读速度,让自己的理解能力保持在80%左右是最佳状态。
这时候肯定很多的读者会问:那剩下的20%怎么办?
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不过我想问的是:你之前认真读真的就做到100%理解了吗?
但无论怎么说,认真读总是要比快速阅读掌握得更深刻。所以,这里也再一次和大家来重申一个概念:不是所有的书适合快速阅读!
能用快速阅读的书仅限于一些白话的知识类(非专业)、理念类的书,对于专业的知识书还是精读为好。当然,数学、物理、古汉语(如《道德经》《孙子兵法》)、推理、工具类书籍是不适合快速阅读的。
有些书能看懂已经很好了,就别奢求什么快速阅读了。
那些适合快速阅读的书,无非告诉我们一些通俗易懂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原则、方法、理念、习惯、建议、人生感悟、生活学习技巧等。
对于这类书,大家可以来反思一下:理解80%和理解100%真的有很大的区别吗?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
比如一本关于时间管理方面的书。
我们精读一本和快速阅读一本有没有区别?
有!
区别大吗?
如果仅仅对一本书来说,区别还是很大的。
但是如果我们俩都看了不同作者、不同类型的10本有关时间管理的书,你用一年时间看完,我用一周时间看完,那这时候我们两人在大脑中对“时间管理”这个概念的认知还有区别吗?有!大吗?不大了。
唯一有区别的就是,你可能会记住×××在哪本书里讲过哪个观点,×××在讲述哪个观点时讲过哪个例子;而我只记住了有关时间管理方面的一些理念和观点,至于这些理念和观点是谁说的、在哪说的、为什么要说等,我没有太多印象。
这就是区别!
可能还有读者会问:那还是精读好啊,精读可以记得更准确啊!
是的,我真没法反驳你这个观点。但是请大家想想我们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你是打算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员,还是只想通过这本书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便于更好地做人、做事?
如果你想成为前者,那就去精读,不要指望快速阅读能让你吃透一本书。如果仅仅是出于后者,就没有必要花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浪费在一本也许真的无关紧要的书上。
用同样的时间来读更多的书,才是“阅读”这件事本身的意义。
如果用更多的时间来读同一本书,那真的已经不是“阅读”这个范畴了,我们把这种状态叫“研究”。
比如有人用一辈子来读《红楼梦》,有人用一辈子来读《孙子兵法》等。
可能有些朋友会拿下面的名人名言来反驳我的观点。比如: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翻书百册,不如精读一本。
一本书不读上三遍,不可能吸引它的精华。
……
这些观点有错吗?没错。
但这些观点中所说的书,不是我们这本书所说的“快速阅读”指向的书,而是经过多年的沉淀被世人公认的经典之作。而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年都有几十万部的新书上市,很多的新知识、新观点、新理念也层出不穷。
谁能保证每个作者、每本书上所提出的所有观点都是正确的?没有人敢保证。就连我自己这本书的观点我都不敢说10年以后还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连我这句话本身也可能就是一个悖论。
因为是是非非只有经过长时间的验证才能知道谁对谁错。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特征的观点、想法、做法。
快速阅读就是用来读那些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去研究和学习的书,所以别担心理解不到100%时你会损失什么。
即使理解只能达到60%也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