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露天私学(1 / 1)

孔子的私学是中国私立大学与官办大学的共同发源,最开始也就是私塾。我的外公生前也教过私塾,据他的经验,教私塾是最舒服的一种教书生活,因为很自由。中国的学校从私塾到书院,再到大学,失去了最宝贵的自由交流。

一进孔子的门就是一个很宽敞的大坝子,里面是一排一排的长条石桌石凳,孔子在这里给学生讲课。露天学习其乐无穷,同时石制的课桌板凳也不怕雨淋,老夫子此举又节约成本,又受学生欢迎,非常不错。夏天还可以在上面躺着乘凉。当孔鲤还是个婴儿时,孔子就抱着婴儿坐在石桌子上教他学说话。

院子的左右两边是厢房,也就是学生宿舍。斯文点的学生住宅东边,以颜回为首;粗鲁一点的学生住西边,以子路为首。东厢房紧挨着厨房,孔子有时来兴趣了亲自下厨,教学生们老子讲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当然也教他讲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前面院子是学堂,后面院子就是孔子起居的地方。孔子的夫人操劳家务带孩子,孔子在里屋看书。如果有学生进来请教,一定会轻轻的,不是怕打扰,孔子看书时准也打扰不了,而是畏惧孔子威严。孔子身材高大,是个标准的山东大汉。大汉现在成老汉了,更加威严。想象一个威风凛凛的老头子坐在你面前看书,当然没人敢随便打扰。后来关羽学孔子,一样的北方大汉,一样的灯下看书,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尊活神。但关羽太威煞,不如孔子有亲和力。孔子看书时不摸胡子,渎到会心处常常面带微笑,因此弟子们其实是不怕他的。

孔子的房间很乱,尤其是在他编《诗经》的那一阵子,满桌满地满床满枕都是资料;还到处散放着牛皮绳。牛皮绳是用来编书的,《史记》中说孔子“韦编三绝”,“韦”就是这种牛皮绳。

看书累了,孔子当然就会把书扔在一边,管他是《尚书》还是《周易》。干什么呢?老夫子来说,首选的消遣方式当然是散步。

《史记》中讲孔子是个大力士,“力能举北门”,连城门都能举起,可见武功不凡。子路也是个侠客,后来战死。孔子散步有点像玩气功,走路轻轻的,飘飘欲飞,所以叫“申申如也”。这个“申”就是《庄子》中讲的气功“熊申鸟经”的“申”。“申”就是自由伸展身躯,“熊申鸟经”就是像熊一样大模大样,像鸟儿一样敏捷。

孔子不像大笨熊,却是一只善飞的海燕。鲁地近海,经常有海燕飞到孔子家来,孔子经常学习海燕的飞行术,所以练成了一身身轻如燕的绝世轻功。

说孔子有武功与轻功这当然是杜撰,我在此只不过意在说明孔子散步非常轻松自然,绝对不像我在街头不时碰到的老头,一副愁眉苦脸。

孔子散步时有时在院子里碰见儿子孔鲤,就会问他:“学诗乎?”孔鲤如果说“未也”,孔子就会告诉他:“不学诗,无以言。”于是孔鲤退而学诗。

孔子有时又问儿子:“学礼未?”如果孔鲤说“未也”,孔子就会告诉他:“不学礼,无以立”。于是孔鲤退而学礼。

孔子就是这样,在散步时也能告诉人很多道理。诚然这是说教,但只要说得对,听听又何妨?孔鲤后来把孔子这套发扬光大,传给了他的儿子子思,子思作《中庸》,将祖父的学问传于世间。子思又收了孟子这个高足,孟子又把孔子的仁义发挥成了一门大丈夫的学问,实在了得。孟子、子思、孔鲤的学问归根结底哪里来?

也许就来自于孔子的一次散步。那天也许他兴趣好,也许吃稍饱了些,自然就讲得多些,儿子与弟子们都听入神了。老头子讲累了去睡觉,留下一大群人如痴如醉地在那里整理上课记录,忙得不亦乐乎。

再大的圣人也有烦书烦学问的时候,孔子如果烦了,就在家里喝喝酒。孔子酒量颇大,常与子路对饮。有时乡邻来了,孔子就与他们对饮。有时鲁国国君来看他,孔子也是招呼他随便坐下对饮。孔子说自己七十岁时“从心所欲,不逾矩”,应该是相当随便。

弟子们常拿好酒菜来孝敬这老夫子,孔子也常让他们去跑腿,买酱油买盐什么的也都干。“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先生馔”嘛。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将天下苍生都视作圣人之徒,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因此他收的学费不算少,人多嘛,“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还不够他花?又不用上缴国家,夫人应该比苏格拉底的夫人好,不至于时常河东狮吼。

因此孔子在家里是非常滋润的,名字虽然叫教书匠,其实是个小富翁,我们应该恭称一声“孔员外”。

我们这个孔员外当然是个大善人,凡是有人求他都有求必应,又敢收留江湖流亡之徒,如子路就曾经是个在外面混的人。孔子的做法有点像宋江,又有点像柴进,但孔子从不谋反,因为他已经是“帝王”了,当时春秋列国,谁有他自在?

孔子修养高深,从大丞相到流亡国外,再回乡当教书匠,最后以富人之身颐养天年,得以善终,是个高人,会享受的人。周游列国很辛苦,所以后来他就安享晚年补偿自己的人生。

这样的人,出门就是上宾,回家就是贤主,当然家居清闲,非常快乐。

怎样才能像孔子一样“申申如也、天天如也”?答案是:你要多坐在家里思考,少到外边去折腾。你要多反观自身,不要把人生目的从外部世界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