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孔子这话是说:看见圣贤,听见圣道,就向它看齐,虚心学习;看见愚昧的人就反省自身。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孔子这话是说:看见圣贤,听见圣道,就向它看齐,虚心学习;看见愚昧的人就反省自身。
小时候我不喜欢吃苦瓜,奶奶却说苦瓜好吃。我说是苦的,奶奶说苦瓜也是甜的。我不信,奶奶就剥开一个熟透的苦瓜,拿出里面的瓜瓤让我吃下去。苦瓜瓤红红的,看起来不错,我就尝了尝,果真是甜的。从那以后我就爱吃苦瓜了。
苦瓜虽苦,瓜心是甜的。
人要是能像苦瓜一样,做到“外面虽苦,瓜心却甜”,这也是很高境界了。为此我愿做一条大苦瓜。当然,苦瓜要熟透了瓜心才甜。
可巧宋朝有个苦瓜和尚,与苏东坡是好朋友。有一天,这一僧一俗朋友二人说说笑笑前往灵隐寺。灵隐寺就在西湖边,苏东坡见湖里荷花开得好,就随口吟了两句诗:
“夏日白荷好,炎日开寒冰。”
把白荷花比作是烈日下盛开的寒冰。十分新颖,又很贴切,不愧是诗家高手。
苦瓜和尚问是何意?
苏东坡说:“炎中见寒也。”
苏东坡说的荷花“炎中见寒”,其实就是苦瓜的“苦中见甜”。
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包含这层意思。
“贤”可以比作甜。
“不贤”可以比作苦。
“见贤思齐”,就是见甜作甜;“见不贤内自省”,就是“见苦作苦”,从而“苦中作甜”。
人家为什么甜?我为什么苦?
这是因为人家先得甜头。人家先到嘛,所以时间成全了他。
这种先到得甜头的人就是先知先觉。先知先觉就是圣贤,他们看到了很多诱人前景,并且实实在在抓到了很多很多可以把握的东西,尝到了甜头。
所谓“甜头”,就是内心的快乐。
这种内心的快乐,《圣经》中比作“蜜”,《老子》中比作“甘露”,孔子则分别用“乐”、“悦”、“喜”、“善”等词形容它,总的来说,“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也。”
这种无邪的快乐源于内心的觉醒,先醒过来的就叫先知先觉。诸葛亮那首著名的诗写道: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晚,窗外日迟迟。”
这首诗是说,世人都在梦里,谁先醒过来?我知我为梦,我知我梦醒,我知我一生。在我的栖息之所容易睡过了头,醒来时已见窗外红日迟迟。
虽然红日迟迟,但毕竟醒过来了,还不算迟。所以诸葛亮说“平生我自知”,颇有几分得意。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但光是“诗意地栖居”还不行,以免一栖居就睡大觉,一觉睡过了头,到时恐怕不只是“日迟迟”,而是日落了。
该醒来时就醒来,不要顾恋栖居。
我在北大时曾对李金兄说:“所谓睡觉就是昏过去了。”
李金兄觉得有道理。确实如此,大部分睡觉就是迷茫与晕厥,只是常人不知,以为是正常态。现代心理学家与医学家们的实验与研究已证明我这一观点,而我则把对人类这一现象的揭示主要用于哲学与人生思考上。
与其说“人,诗意地栖居”,不如说“人,诗意地醒来。”
而那些先醒一步的先知先觉们就是我们的引路人与导师。
先知是先知的导师。
如《圣经》中先知约翰引导耶稣投入上帝的怀抱,领悟宇宙的真理。
先知是先知的朋友。
如约翰同时也是耶稣的朋友。
事情是这样的:最先醒来的人引导陆续醒来的人,然后大家一起使把劲,唤醒所有还没被窒息而死的人。
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说要向贤人、先知看齐,并对自己的栖居有所觉醒,认真思考:
是否该走出诗意的栖居了?
如果要走出,那么这种走出是“诗意地走出”好呢?还是不用那么诗意也可以?
我的回答是:“必须要诗意地走出,因为这样才美。”
“美”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追求和谐、完好,这可是顶重要的。《圣经》中说,当初神创造了世界,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于是世界成了有光的世界。接下来《圣经》记载了一句很重要的话,那就是:
“神看光是好的。”
什么意思?意思是神觉得光照世界、世界有光、光与世界很和谐、很美,因此“神看光是好的”。
这话等于说,连神创造世界都要从美学角度做事才完美,何况人类?
我们必须走出栖居,并且是诗意地走出,而不能是非诗非美地走出。
孔子说的这种“内自省”即“走出栖居”,诗意地走出栖居。这种内省深入灵魂,**裸,看得见,一丝不挂,是改变规则后的“无遮挡发球”。
但同时,这种内省是美的,或说最终表现为美。
如果自省的结果是看出了自己的好,那么这是真正的自省,这样的自省是好事与美事。
如果自省的结果是仅仅对自己深恶痛绝,那么还不彻底。
内省应为美为善,我称之为“诗意的内省”,并不是说这种内省很浪漫、玩似的。刚好相反,这种内省是严肃认真的,因为它深入人性本质,所以不可避免地看到人性光明。因此,“内省的人”充满神性与魅力,可以叫做“内省的诗人”。就这样,内省完成了。孔子说的“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完成了。
先前“不贤”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现在由“不贤”而向“贤”转变的也是自己。神性与诗性同辉,贤人与诗人同列。谁不曾深入自己的灵魂,谁就不能真正的内省。
自省出诗人。
自省即贤人。
我们有两个导师,一个是外在的先知,另一个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灵。
前一个导师是引进门的好人,后一个导师是手把手教会我们穿衣吃饭的恩人。
心灵于我有恩,何以为报?
那就是让它快乐。
带领耶稣投人神的怀抱的不是约翰,而是耶稣自己。
是他的心灵成就了他。
这样看来,“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意义要高于“见贤思齐”,孔子的导师也不是老子,而是他自己。
我们的导师也不是孔子、佛陀、耶稣、穆罕默德,而是我们自己。
谁是先知先觉?我们自己。准确地说是我们的心灵。此心与彼心,同为一心;此灵与彼灵,同属圣灵。认识到自己心中的灵,也就认识到了上帝,无须外寻。固有之道亘古不变,是上帝之光,人类本真所在,孔子命之日“仁”。
世上有没有告诉学生“不要把我当老师”的老师?有的,孔子就这样。孔子告诉我们要“内自省”,他的话就到此为止了,并不是帮助我们自省。孔子的伟大也在于此,所以尽管他只对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参考与建议,我们的心灵也完全可以放心地认孔子为导师。
这样的导师不指导学生,只提建议。这样,导师就不会扼杀学生,我们蒙昧的心灵得以自由舒展,最终以认真的自省成为诗人与贤人,得以用“神看光是好的”这样的眼光来睿智地看待一切,快乐就不再是遥远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