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天真无邪之人是一种纯真,这样的人最让人有安全感,因为他们不是那些嘀咕人又要出击的人。天下的难题是: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对方天真无邪,可自己却难以做到天真无邪。
智者为人的心境
诗经三百首,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那就是纯洁无瑕。无瑕就是无邪,无邪的人没有心机。慧水游鱼,慧田种花,以慧心发慧力,所以能收获智慧果。
孔子是个有趣的人。证明之一就是他把《关雎》这首情诗放进了《诗经》,并且还是开篇第一首。《关雎》是首标准的情诗,孔子把它作为《诗经》的开篇第一首,显然在暗示:这就是整部《诗经》要说的重要内容,这就是《诗经》的总纲与灵魂。
很多人渴望从《诗经》这部神圣经典里一开头就看到高尚得不得了的文字,显然他们再次绝望了,不理解孔圣人为什么要愚弄苍生?
其实他们不懂圣人用意,不理解《诗经》的妙处。
很多人曲解《关雎》,说是什么歌颂“后妃之德”,歌颂后妃之德就是歌颂皇帝。于是好好的一首情诗又被扯到政治上去了,真让人恶心,完全糟踏了圣贤。
情诗就是情诗。
连孔子都说《关雎》是情诗,那些自诩是孔子传人的汉儒、宋明理学家们却说《关雎》有什么微言大义,这些人完全不懂诗,完全不懂孔子。
说情诗是情诗的人是真正的人,是孔子的真正传人。
说情诗不是情诗的人不能得孔子真谛。
情诗就是情诗,这不很简单吗?夫情诗者,为情所作也,为情人所作也。有人一听见“情人”两个字就“啊呀呀”跳起来,指着我的鼻子说“腐败分子”,其实孔夫子并不是迂夫子。
《诗经》中除了《关雎》,还有大量情诗,如《河广》、《有女同车》诸篇。《诗经》中甚至有直接描写幽会野合的诗篇,如《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关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臧”通“藏”。“解逅相遇,与子偕臧”意思就是说,今天碰到你,我们一起藏起来玩吧。和美女藏起来玩,这是什么意思?傻瓜也知道这是野合。这不是暗示,而是明示。
《诗经》里还有直接歌颂**的诗篇,如《野有死□》:
野有死棠,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悦兮!无使庬也吠!
最后一段最精彩,意思是:轻轻地过来吧,不要碰我的头巾,不要让狗儿狂叫。
前两段是男的说的,后一段是女的说的。这个女的让男的轻轻过来,说“不要碰我的头巾”。又让人家过来,又不让人家碰,这是怎么回事?明眼人可以看出这个女的在逗男的,嘴巴里说“不”,心里在说“快”。不让狗叫,这是为了营造安宁的环境。
从《关雎》的求爱,到《野有蔓草》的野合,再到《野有死鹿》的直接性描写,这就是《诗经》所要表达的。
大家不要忘了,《诗经》正是孔子亲自编定。孔子集一生的学力与智慧,编了这部“情诗大全”,用意何在?
孔子在此处告诉我们: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既不禁欲,也不纵欲,情之所动,随意为之,这是人性的完美,这就是“无邪”。
“无邪”是人性的完美,当然不是残缺与变态。
孔子借诗说人,揭示了:
我们既不能禁欲,也不能纵欲,要因情生欲,因欲生爱,因爱而爱人。孔子一生强调“仁者爱人”,这里的“爱”,当然也包括了“情爱”与“**”。
孔子还揭示了:
人生要快乐,就要完美我们的人性。只有满足了我们的欲望,才能完美我们的人性。人性圆满,谓之自然。人得自然,谓之无邪。
孔子的快乐主义显然也包括这层意思,我把它叫做“畅情论”。
所谓“畅情论”,就是让情欲欢畅,让情爱舒畅,最终达到人性的完美,享受天地人生,享受阴阳之道带给人类的无穷福祉,享受自然之道对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失去太多的无限补尝。
孔子是—个“畅情论”者,是—个快乐主义者。他提倡的“无邪”思想是中国人最光辉的人性传统、人道传统与人文传统。
后世嵇康继承与发扬了孔子的“无邪”思想。嵇康说:
“任心无邪。”
意思就是:“任着我们的心吧!我自会纯洁无邪。”你看多爽!
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领袖,作为魏晋名士的导师,作为中国魏晋文化的灵魂人物与发言人,他最伟大的文化思想就是这句“任心无邪”。这句话与阮籍说的“礼岂为我辈设也”相映衬,都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人对人性的最高认识,是中国人心路历程与社会进步的一大里程碑。
魏晋文化继承了春秋文化,嵇康思想继承了孔子思想,所以才有了当时名士们的绝代风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我写的小说《竹林七贤》。
再后来,一代情圣曹雪芹也因为继承了孔子的“无邪”思想,超凡脱俗,诞生出了一部足以代表中华五千年人性光辉的人文巨著《红楼梦》。曹圣在书中歌唱道: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歌中所唱的“美玉无瑕”就是“美玉无邪”,纯洁完好,完美无缺。世上真有这样的人,真有这样的事吗?
有的,在我们心中。
现实不可能完美,我们让它完美。
我们将红尘收集起来高温消毒,蒸馏过滤,就可以用红尘酿造出天地间、人世间最洁净的清清眼泪。庄子叫它“玄珠”,老子叫它“甘露”(老子曰:“天地相合,以俞甘露。”“俞”就是降的意思。),孔子叫“思无邪”。
有了“思无邪”作为法宝,我们就不畏一切生离死别,不畏一切月缺花残,不畏一切空想怀念,就不会抱恨终生,就可以快乐终生。
一个快乐主义者必是一个自然主义者,他会让自己的心顺应自然,同时又在天地洪流中坚定地立住身,巧妙地从身边抓住更多的东西。会游泳的人在洪水中可以抓住浮在水面的东西,不会游泳的人就会被洪水冲走,什么也抓不到。趁现在洪水还不大,赶紧学游泳吧。
孔子说:“游于艺。”就是让我们在艺术中学会游泳。人生就是最大的艺术,学好这门艺术,我们就可以在生活的大河里游好泳。
孔子怜悯世人痛苦,给我们开出了“思无邪”这一副完美的方子,它确实可以保证我们快乐终生。为什么不要呢?这并非嗟来之食,而是我们自己就有的丰盛美食。
人一生下来就“思无邪”,所以婴儿都很快乐。后来人渐渐地邪起来,所以就会不爽。现在我们如果能复古为“思无邪”,就可以品味初为人身的完美境界!
西瓜最甜的是第一口,**最爽的是最后一下。我们如果能巧妙把握这第一口与最后一下,做人就会永远新鲜、永远最**,从而达到永远快乐的伟大使命。
《圣经》里基督耶稣告诉我们:
盗贼来,无非要偷窃、杀害、毁坏;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若是雇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看见狼来,就撇下羊逃走。狼抓住羊,赶散了羊群。雇工逃走,因他是雇工,并不顾念羊。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
耶稣这段话有两个重点:
一是要我们自己找自己的羊,别人的羊是别人的,自己的羊才好。要认识自己的羊,要让羊认识自己。正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所歌唱的那样:
我愿做一只羔羊,守卫在她身旁。让她举起灵巧的皮鞭,轻轻敲打在我身上。
二是要我们做牧羊人,不要做雇工。雇工放羊是为了钱,牧羊人放羊是因为爱羊。
我们如果把自己的身体比作羊,那么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灵魂要做雇工呢,还是做牧羊人?当然是做牧羊人。
牧羊人全心全意爱他的羊,这就叫“思无邪”。
狼要吃羊,牧羊人也要吃羊,但这是没办法的。爱他所以要吃他,这是天地间最大的悖论。
孟子说:“君子远庖厨也。”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脍”就是肉丁。圣人一面说要离血腥之地远点,一面又说肉宰得越细越好,这岂不矛盾?
是的,这很矛盾,但这就是事实。
如果我们问自己:
你愿意被别人杀死,还是被自己杀死?
当然是被自己杀死好于被别人杀死。人都是会死的,这是让人黯然伤神的大问题。
快乐主义者当然也会怕死,但我们不怕生。
很多人又怕死,又怕生,这才叫失败。
快乐主义者“思无邪”,让自己做一个纯洁的羔羊,同时做一个纯洁的牧羊人。纯洁的牧羊人手挥纯洁的皮鞭,赶着羊儿去吃草。
难道草命中注定要被羊吃吗?草也是生命,如果羊不吃草,羊就会死。所谓“思无邪”并不是什么也不做,它也是允许去做事的,甚至允许去做适当的“坏事”。牧羊人允许羊吃草。谁也没给我们这项权利,我们自己给自己的。
孔子说“思无邪”有三层意思:
一是“本来无邪”。如婴儿。
二是“最后无邪”。如老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三是“邪极故无邪”。
“本来无邪”与“最后无邪”都是自然之力,真正反映人类伟大的是“邪极故无邪”。
“邪极故无邪”意思是因为太邪了,所以邪到极点就会纯洁无邪。这也是个物极必反的简单道理。
人类发展到今天,可谓邪极了。一方面对大自然赶尽杀绝,肆意破坏;一方面对同类自相残杀,奴役弱者。真是邪到了极点。但正因为人类已经邪到了极点,没法再邪了,所以自然之道就使他有所收敛,当然靠的也是自身觉悟。人类认识到要遵循自然规律,要保护大自然;同时认识到要建立真正平等自由的富足社会。这一切来之不易,但无疑是一个真实的转变,这就印证了“邪极故无邪”的道理。
一些无恶不作的恶人最终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这个简单道理。
我们当然不是鼓励为恶,而是建议人们:OK!够了!一切到此为止!
如能及时收手,就还可以过正常生活,甚至可以当圣人。
如果不能,牧羊人就会像狼一样吃掉他自己的羊。《圣经》最后的启示录也许不是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