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 1)

司马烈人

孔子是中国人推崇的文化大师,他的智慧像钻石一样成为后人最珍爱的宝物。可以讲,一座孔庙,乃为国人精神的殿堂。

孔子有《论语》一书。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其意思不用多解,充分体现了孔子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什么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最通俗的话解释即为:一个人必须为己为国做大事;或者说,一个人必须用积极的人世态度,去强力实现自己人生的目标。

谈到“做大事”这个问题,并非像喝一杯清茶那样轻松,而是需要像研究人生战术一样深思。自然,世界上欲成大事者比比皆是,成功者有之,失败者亦有之。问题出在何处?毫无疑问,出在人本身上!

写到这里,我们不禁想,为什么千百年来国人以孔子为圣人,对其做人之道广为流传和运用呢?显然,孔子在《论语》中教会了人们成大事的各种道理和技巧。

接下来的问题是:孔子在《论语》中有哪些最为精妙的做人之道呢?这一点在本书中都有详细说明,在此不再重复。但有两点,却是想要说一说的。

孔子讲“君子坦****,小人常戚戚”。这里区分了“君子”与“小人”两类人。君子为人坦**,真心实意,没有“弯弯绕”,人品如岁寒之松柏;而小人则不一样,他们私欲缠身,为自己的得失精打细算,结果像背负着一座大山一样活着。更令人厌恶的是:小人的强项是嘀咕人,无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他们都是如此,而且常三五一伙,四六一堆,把是变为非,把正变为反,一句话,把纯正透明的人际关系搅成了一潭泥水。孔子讲的“君子”与“小人”之别应该是做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的确,在我们周围,总有一些人不是以君子而是以小人之道待人接物,弄得左右不快,而自己却偷偷发笑。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成大事,信守君子之道,把做人摆在第一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成大事,否则即使你偶尔有收获,也是不成什么大气候的。

另外,孔子讲“学而时习之”,强调求知的重要性。显然,一个人缺乏知识,一定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丧失成大事的能力。这一点常是许多人失败的一大原因。有些人对此不明白,认为凭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小道道,同样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有时效果还不错。但这仅属一点小事,绝非大事。在孔子看来,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永远是成功最重要的资本。他所谓“学”与“习”,恰好表明了一个人做成大事的两个关键点。为此,孔子讲“道”——做人与成事之间的关系,洞悉了一个人想实现人生目标的两个方面,可谓透辟。

当然,孔子给人们留下的做人与成事之道是多方面的,可以讲是智慧之库,令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无穷的智慧,也许正是孔子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主要原因。

面对孔子,常令人产生敬畏感,因为他是站在千万人之上的思想巨人,他的智慧就像阳光一样照射到人们的心头。这是孔子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幸运。

本书作者王少农,以《论语》为基本去观察孔子做人之道,融注着真意实感,文笔挥洒,是一部可读之书,对大家提升自己的做人之道,大有益处。

最后让我们一起记住孔子极其深刻的一句话: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说仁与做人

“仁”就是人。“仁”字表示是两个人,二人为“仁”。一个人不是人,两个人才是人。只有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只能自己说自己是人;当两个人在一起时,就可以由对方来说“你是人”,也可能互相说“我是人”。两个人比一个人更有人的感觉。“仁”字表示人不是自己说了算,需要别人来证实你是“人”。

“仁”就是爱人。孔子说:“仁者,爱人。”人只有去爱别人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才是人。“仁”就是去爱别人。一个人爱自己只能是自恋,爱别人才是真正的爱心。成就人的不是自私,是无私。“仁”字表示两个人都好,大家都好。

“仁”就是爱自己。世上没有只爱别人不爱自己的人,连自己都不爱,必然不懂得爱别人。爱自己的人会珍惜自己,但不会珍藏自己,他(她)若把自己开放出来,必与世界交流,在爱自己的前提下尽量爱别人。人想要什么?一就是成功,二就是快乐。

“仁”就是快乐。既然大家都好,那一定是快乐的。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就是说人想要对谁好,就会对谁好;想要快乐,就会快乐。仁义必须是快乐的,否则必将与人性背道而驰,不会是真仁义。真仁义出自真心,所以会有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