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大意】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朝闻道,夕死可矣!”正是一种探索真理,献身真理的态度和精神。
夏明翰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真理比生命更重要,自然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
绝对的理想主义者是能够做到死而无憾的。
孔子的目标、原则经过深思熟虑形成之后,始终没有动摇过。他坚定的原则性,完全可以沿用“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话来形容。孔子曾做过大司寇,得到过季恒子的重用,如果孔子放弃原则,与季恒子同流合污,完全可以获得荣华富贵。但是他弃高位如敝屣,毅然地走上了周游列国寻找理想的路。在那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受到多次威胁利诱,每次都以必胜的信念、积极乐观的精神克服的困难。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使孔子明白了自己的思想不能在当时实现,他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着。
颜渊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他最理解孔子,他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痛?不容然后见君子!”天下人见识浅陋,理解孔子的人少,能追随孔子的寥若晨星,这对于孔子的形象丝毫无损,更因此显示出孔子的高风亮节。孔子的信心和实践的勇气来自对自己事业合于仁道的信念,不能凭己之力实现,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光和热来照彻后世,启迪后人。孔子是一个终其一生的积极的实行家。他的精神熏陶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国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以死殉国,不做元朝宰相,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样掷地有声的诗句;张居正在写与侄子的信中表白出自己以身许国的心志;林则徐不计个人荣辱,抗击洋人,历经磨难,死而无憾……这些历代名臣都有一颗为国家天下负责到底的心,故能如此坦然地对待荣辱生死。
与孔子的人生观不同的是接舆、长沮、桀溺等消极避世的隐士。隐士不是不关心国家天下大事,而是太过于关心,以至在时代已无可挽救时走开了,把自己置于事外。他们以另外的方式希望国家太平,希望老百姓过好日子。做隐士的人多信奉道家,以“因应顺势”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对儒家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概,他们是不以为然的,以为这样无法真正对社会有所贡献;隐士以为天下滔滔,时代到了末路,你不可能兼济天下,只有来个独善其身,保存实力,以期世风改良而有为于天下。所以他们把孔子周游列国,在不可为之世推行仁道看作是不明智之举,因为这可能行仁政不成,反遭杀身之祸,既不能平天下,造福于黎民,反而空耗了社会精英,少了将来的忠臣,这样只身不能挡滔天洪流,倒不如待潮退浪落,风平浪静时再扬帆远行。隐士们对孔子或惋惜或讽劝,正是出于这个理由。
孔子以为为人就须行仁,就得立于世间,为人类尽力,这是人之为人的责任,不可逃避。世事纷乱,纲常败坏,百姓涂炭,如果做隐士逃避时代,只显示出没有面对现实的勇气,无仁人之心,把自己混同于鸟兽。人是一个社会产物,不与社会接触,忘了社会秩序和形态,已不是真正的人了。况且,做个“避世之士”干净地抛弃这个时代,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肩负起恢复社会秩序的责任,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这才符合人之义。孔子乐意忍受磨难和别人的误解,为明知不可为之事、把自己贡献给国家天下,行的是仁人之义。
孔子乐于自我牺牲,孜孜不倦地行仁道,可以为我们立身处世作一很好的借鉴。为了自己的理想,永不惰怠,永不止息,敢于面对严峻的现实,勇敢地接受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