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1 /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这些我们从懵懂儿时就开始接触的高深而通俗的人生智慧,将会一直影响着我们的余生及后代。而她们就是世界瞩目的华人文化大师——孔子——留给我们的无穷智慧。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然而,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了解孔子,还有多少人知道“儒家”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它蕴含的厚度和深度究竟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千百年来中国人以孔子为圣人,对其做人之道广为流传和运用呢?

据史书记载,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曾祖父逃难到鲁国定居,因此孔子也就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做过鲁国陬邑的地方官。宋、鲁两国是当时保存商、周文化最多的旧国,孔子所受教育以及后来形成的儒家思想,应当说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当东周后半期,王室卑弱,大夫兼并,宗族制度在瓦解,家庭制度在兴起,社会发生大变动的时候。以孔子生长的鲁国而言,就处于新旧交替之中,孟孙、叔孙、季孙三大氏族正肆意掠夺,瓜分王室,甚至迫使国君(鲁昭公、鲁哀公)寄居国外,客死他乡。孔子的儒家思想体系正是在这种变革动**环境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论语》问世以来的两千多年间,它一方面备受推崇;一方面又屡遭非议。这与它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及社会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这些并不影响它在历史和思想上的价值,它一直被儒家奉为最高经典,两千多年来流传不息,影响深远。

关于《论语》,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赵匡胤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担任后周的殿前都点检,也就是禁军统帅。他的手下有一位足智多谋的幕僚,名叫赵普。这位赵普就是赵匡胤日后登上龙座的关键人物。在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的过程中,赵普参与策划了公元960年的陈桥驿兵变,帮助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此后北宋的统一战争、“削藩”以及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中,都显示了赵普卓越的才干。

但是北宋的统治稳定以后,国家需要的是建设和治理,“兔死狗烹”,虽然赵匡胤仍然对赵普很器重,但是已经官至宰相的赵普深知自己没有受过多少文化教育,心中忐忑不安,所以在每天下朝之后就闭门读书。时间一长,大家都发现:赵普果然比从前更不一般了!处理政务和从前打仗的时候一样得心应手,想必一定读了不少的书籍。好奇的人前去打探后却没有发现什么藏书。倒是宰相的家人透露说,其实他读来读去只一部《论语》还没有读完呢!于是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在京城传为佳话。

以《论语》为最高经典的儒家学说,不但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波及到亚洲其他地区乃至西方国家。一些西方学者曾预言:“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须到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而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里。站在历史的风头浪尖,《论语》中的某些思想始终都有超前性,其魅力是世界性的。

本书就是以《论语》为底本,运用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态度,去观察、学习孔子留给我们的“为己之学”,共同探讨做人与成事之道。所以,无论是从“大我”还是从“小我”的角度来看,她都是一本难得的可读之书。相信一定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