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布通之战(1 / 1)

康熙大帝传 徐苑琳 1254 字 1个月前

早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尔丹以和硕特是卫拉特蒙古一部,理应归他统辖为理由,准备进军青海,这一消息很快被康熙知晓,康熙马上下令甘肃提督张勇敕军队严加防范,同时对噶尔丹发出警告,让他立誓永远不可骚扰百姓,彼时的噶尔丹实力还不足,不敢贸然出兵,不过他从这次清廷的表现中明白一点,青海和硕特与清廷之间关系密切,甚至应该是依附的关系,噶尔丹如果出兵,清廷绝不会坐视不理,所以,噶尔丹也就暂时放弃了进军青海的计划。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率领3万大军,越过杭爱山,向漠北喀尔喀蒙古地区进攻。由于噶尔丹派遣的千余名喇嘛作内应,土谢图汗仓促迎战,初战即失利,噶尔丹的骑兵乘势击溃车臣汗和扎萨克图汗两部,大肆掠夺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牧地,致使喀尔喀蒙古诸部蒙受空前浩劫,举部内迁,“溃卒布满山谷,行五昼夜不绝”。此时的康熙仍然希望通过调停的方式和平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可以在清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一次和谈,和谈会邀请达赖喇嘛的代表、使噶尔丹和喀尔喀蒙古坐在一起,土谢图汗谢罪,准噶尔撤兵,归还喀尔喀蒙古土地人民。

然而,康熙的努力也是徒劳的,噶尔丹根本不听劝阻,而是继续南犯,在鄂罗会诺尔击溃了土谢图汗主力,无奈,土谢图汗与喀尔喀蒙古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带领一众参与内附清廷,请求清廷的保护。

噶尔丹则坚持要惩处挑衅者。康熙遣使的目的,就是要准噶尔放弃惩处,与喀尔喀达成和平。阿喇尼随身带去了康熙给噶尔丹的信,在信中,康熙先是表示统御寰宇,率土生民,“皆朕赤子”,要一体同仁,而蒙古内部也应彼此和好,共享安乐,然后是对于责任的认定与提出化解冲突的办法:

“喀尔喀为尔所败,其汗、济农、台吉等率举国之人,前来归朕,朕矜其流离穷困,虽向非属国,而随属国之列,诚心职贡。且追念彼为元之苗裔,穷而来归,即以所属待之。朕统御天下,来归之人,若不收抚,谁抚之乎。故受而安插于汛界之外,其穷困人民,赈以米粮,而严责其兴戎之罪……战争非美事,辗转报复,将无己时。仇雠愈多,亦不能保其常胜。是以朕欲尔等解释前雠,互市交易,安居揖睦,永息战争。特遣使赉旨前来,汝果遵朕谕旨,自今以后,各守疆界,不兴兵戎,既不失揖睦之道,而两国人民,亦免涂炭。”

然而,噶尔丹非但不听劝,气焰反而更嚣张,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依仗沙俄的支援,接口追击喀尔喀蒙古,举兵南下,深入内蒙,大肆屠戮当地人民、劫掠人畜物资。清朝理藩院尚书阿喇尼汀知晓后违令请战,但在乌尔会河被噶尔丹打败,战事甚至逼近乌兰布通,据北京只有700里,城内人心惶惶。

此时的康熙,刚刚完成了《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加上三藩已平、台湾也已统一,37岁的康熙俨然已成为一名老练的政治家,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开始解决准格尔部的问题。

康熙很明白,噶尔丹之所以有一步步扩张的“动作”,很大程度上是仰仗于沙俄的支持,如果要解决噶尔丹的问题,首先要和沙俄交涉,稳住沙俄,避免沙俄干涉。而俄方经过前几年和清廷的多次交战,已了解大清实力不可小觑,所以在几次交涉后,俄方开始有所顾虑,也逐渐不再向噶尔丹提供任何兵力上的协助,在经济、武器等当面也只给一些有限的援助,而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沙俄临时取消了原本打算卖给噶尔丹的三千支滑膛枪的决定,这对后面的战事结果起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稳住沙俄,无疑是切断了噶尔丹的后方支援,在此之后,康熙寻找一切可以削弱噶尔丹势力的方法,比如,清方成功策反了随军出征的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这样,策妄阿拉布坦趁着噶尔丹战于乌兰布通时,独自率五千人返回了准噶尔部根据地伊犁河领域,并将噶尔丹派来的追兵击杀,噶尔丹后勤补给来源也被大幅限制了,这都给了嘎尔丹极大的打击。

另外,康熙迅速调兵遣将,力图平定噶尔丹。为此,康熙动员十万大军,不过,其实颇有辅兵、后勤军队,战兵仅五万而已。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康熙还要求东北方向进行动员,盛京和科尔沁蒙古出兵两万(战兵1万,辅兵1万)参与夹击。但实际上,因为路途遥远,东北方向的军队压根没能来得及赶到战地附近。

5万大军分两路出塞,皇兄和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长子胤褆为副将,率兵3万为左路军,出古北口;命皇弟和硕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简亲王雅布、信郡王鄂札为副将,出喜峰口,率兵2万为右路军。

陪同出征的,还有皇帝的舅舅、内大臣佟国纲、佟国维,内大臣索额图、明珠等朝廷重臣。临行前,康熙帝还作壮行诗一首:“获丑宁遗类,筹边重此行。据鞍军令奏,横槊凯书成。烟火疆隅堠,牛羊塞上耕。遐荒安一体,归奏慰予情。”

清军方面,福全率军在乌兰布通40里开外扎营,营盘四十座,连营六十余里,阔二十余里,“首尾联络,屹如山立”。清军各路参战部队,除科尔沁方向部队和盛京部队外,于七月下旬先后到齐,清军加上厮役在内,大约10万人。

八月下旬,阿尔尼也率领残部3000人与福全会合。

至于康熙大帝本人,本来想要御驾亲征,但八月二十二日因为遭受风寒,身体发烧,一直到二十七日也未痊愈,加上诸大臣的请愿,只好回朝养病。

两军交战,噶尔丹自恃背靠沙俄,十分狂妄,根本不把清军放在眼里,他将万余骆驼缚蹄卧地,背负木箱,蒙以湿毡,环列为营,名为“驼城”,自以为十分坚固,无法攻破。

决战时,清军以炮火为前锋,对着敌军阵地,进行炮火猛攻,杀声震天,战斗从下午一直打到晚上。据传教士张诚的记载,双方当日以大炮火枪互轰开始,激战竟日,以双方士卒肉搏为止。

清国舅、都统佟国纲率左翼兵,绕过湖泊,沿河冲锋,身先士卒,冲击驼城,被准噶尔军以俄国滑膛枪击毙。其弟佟国维由山腰冲入,炮击驼城,驼惊,准军大败。噶尔丹兵奔往山顶大营,当夜逃遁,同时派人议和。福全中计,令各路领兵大臣“暂止追击”。噶尔丹仅率数千人得以逃回科布多。

噶尔丹回撤的路上不幸暴发了瘟疫,损失了几千人,比被清军打死的还多。此战,清军同样也损失惨重。康熙在回京后思量,他认为没有充足的物力、财力保障,噶尔丹的问题都无法彻底解决,所以他一面积极做物质上的准备,一面继续对噶尔丹进行剿抚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