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好朋友,马在外面拉东西,驴子在屋里推磨。贞观3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经西域前往印度取经。
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到磨坊会见驴子朋友。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入云霄的山岭,凌峰的冰雪,大海的波澜……那些神话般的境界,使驴子听了大为惊异。驴子惊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其实,”老马说,“我们跨过的距离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不同的是,我同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这是一个简洁的寓言故事,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到一些生活的本质。研究表明,芸芸众生中,真正的天才与白痴都是极少数的,绝大多数人的智力都相差不多。然而,这些人在走过漫长的人生之路后,有的功盖天下,有的却碌碌无为。这本是智力相近的一群人,为何他们的成就却有天壤之别呢?答案就在于人们的目标的不同。有的人有一生追求的梦想,他们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即使遇到挫折与失败也不会改变人生的方向,这样的人最终将赢得辉煌的成就;有的人虽然定了一大堆目标要去实现,却苦于没有毅力坚持下来,成天许愿不如没有许愿,目标不明确是成功的大忌;有的人更是不知目标为何物,成天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人当然无法获得人生的成功。以《乐在工作》一书闻名的行为学专家伟特利博士曾指出,一个人要想成功,通常必须具备下列3个条件:第一,先要拥有梦想,并把梦想写成明确的目标与计划;第二,融入知识,放进技术、经验与知识;第三,全力以赴,不要犹疑,立即行动。缺乏明确目标和动机的人,由于背后没有强大的信念支撑,每当困境来临的时候很容易就被瓦解。
计划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力,它可以让你集中心力专注于目标上,避免外力干扰。也许你给自己定下了许多的目标,但你不知道什么样的目标才代表你拥有了一个成功的人生,下面的27个问题帮助你理清头绪,看看你离成功的最后目标还差几步。
(1)我有没有达到今年设定的目标?
(2)我有没有全力以赴,尽可能的提供最完善的服务?
(3)我是否全力以赴尽可能做最多的服务?
(4)我有没有允许自己拖延,降低工作效率?
(5)我的言行举止是否和悦怡人,并且随时乐于与人合作?
(6)我有没有改进自己的个性?
(7)我有没有贯彻始终,执行计划直至达到目的?
(8)我是否在所有场合都能当机立断?
(9)我是否允许恐惧来降低我的效率?
(10)我是否过度小心,或者是否不够小心?
(11)我和合伙人在工作上是否相处融洽?
(12)我是否因精力不集中而平白耗掉不少精力?
(13)我是否对所有事物都心胸开放,大肚能容?
(14)在哪方面,我可以改进自己提供服务的能力?
(15)我是否有不加节制的癖性?
(16)我有没有明白地或暗地摆出惟我独尊的姿态?
(17)我对待共事者的行为表现是否能使他们敬重我?
(18)我的看法和决定,是胡乱瞎猜的天马行空,还是有凭有据的分析思考?
(19)我是否习惯预估时间和收支,并遵守预算?
(20)我有多少心力是用在没有建树的用途上,而本来可以好好利用的?
(21)未来一年中,我应该怎么重新分析时间、改变习惯,才能让自己更有效率?
(22)我是否有违良心,行为是否不轨?
(23)在哪些方面,我的付出比所得多?
(24)我是否有对人不公?
(25)如果我是买主,会不会满意自己买到的服务?
(26)我是否入对了行业?接受我服务的买主,是否满意我所提供的服务;如果不满意,原因何在?
(27)我能拿捏得到几分成功准则?
杰出的企业家之所以在奋斗中干劲十足,因为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深深感悟到上述27个问题在奋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如果能够明确这27个问题的指导意义,那么,在奋斗中就会有的放矢。
计划和行动两者都要兼顾
古时候有一个财主,找一个部落首领讨要一块土地。部落首领给他一个标杆,让他把标杆插到一个适当的地方,并答应他说:如果日落之前能返回来,就把首领驻地到标杆之间的土地都送给他。财主因为贪心,走得太远,不但日落之前没有赶回来,而且还累死在半路上。这个财主有目标、有行动,但因为没有合理的计划,所以落了个如此的结局。
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有了目标,努力便有了方向。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精力集中,每天想的、做的基本上都与之所要实现的目标相吻合,避免做无用功。为了实现目标,他能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求发展的竞技状态,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能够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和工作,能够脱离低级趣味的影响,而且为达到目标能够有所弃,一心向学,因此,能够尽快地实现优势积累。
从实践来看,往往是奋斗目标越鲜明、越具体,越有益于成功。正如作家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公元前300多年,雅典有个叫台摩斯顿的人,年轻时立志做一个演说家。于是,四处拜师学习演说术。为了练好演说,他建造了一间地下室,每天在那里练嗓音;为了迫使自己不能外出,一心训练,他把头发剪一半留一半;为了克服口吃、发音困难的缺陷,他口中衔着石子朗诵长诗;为了矫正身体某些不适当的动作,他坐在利剑下;为了修正自己的面部表情,他对着镜子演讲。经过苦练,他终于成为当时“最伟大的演说家”。计划使你的行动有步骤,按步骤完成计划便是为成功做量的积累,按时全面完成计划,才能够获得成功。构建高楼大厦要有蓝图,计划便是实现目标的蓝图。计划对于实现目标主要有以下4方面的作用:一是把实现目标的任务分解量化,使每周、每日、每时都有压力、有动力,有对目标的追求,也有成功的喜悦;二是使实现目标的行动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使它成为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行为;三是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使目标自然而然地成为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成为乐趣;四是有利于科学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向着目标所在一步一步地前进。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说:“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于能知,乃在于能行。”没有行动,一切目标、计划都将是空洞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行动是完成计划奔向目标获得成功的保证。什么是行动的保证呢?行动主要靠自己来保证,任何外界的压力只能是暂时的。与人的自觉行动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兴趣,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二是习惯;三是意志,它是人的理想、信念、情感、需要的合金,坚强持久的意志便是毅力。兴趣、习惯和意志三者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
为了保证自己的行动有益有效,有始有终,应该注意以下3点:
(1)迈出第一步。凡事开头难,迈出第一步便是行动的开始。眼是懒蛋,手是好汉,一些看似很难的事,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难了。因而,迈出第一步很重要。美国的希尔博士在他所著的《人人都能成功》一书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63岁的老太婆菲莉皮亚夫人,决定从纽约市步行到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去,这段路程大约相当于从北京至香港的距离。当她到达迈阿密时,记者问她是怎样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她回答说:“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我就是迈出一步,再迈一步,不停地迈,就到这里了。”在这段故事中,从纽约徒步到迈阿密是菲莉皮亚夫人的目标,一步接一步地走是她的计划,然后迈出第一步,再迈第二步、第三步……这就是她的行动。如果她不去“迈步”,她就永远也不能到达迈阿密。
(2)立即行动。许多人有一种惰性,做什么事情缺乏一种只争朝夕的精神。结果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为了克服这种惰性,做事情应该雷厉风行,凡属看准了的事就立即行动。大家都熟悉并敬佩的美国那位使黑奴获得解放的林肯总统,他就是一个典型的雷厉风行的人。青年时期的林肯,在同别人合伙开店铺时意外地从废物堆里捡到一本《足本法律评注》。读完这本书以后,林肯受到了启发,他给自己确定了目标———当一名律师。为此,他穿越草原,到20英里外的春田镇向一位律师借阅其他法律书籍。他刻苦钻研,心无旁骛。白天,他在小店的榆树下看书;晚上,他用废料点灯,在店里读书。不管何时何地,他的手中或腋下总有一本法律书籍。有一天,一位叫曼塔·葛拉罕的人对林肯说:“若想在政界和法律界发迹,非懂文法不可。”林肯便立即询问到哪儿去借这类书。当他听说6英里外的农夫约翰·凡斯有一本《科克罕文法》之后,便立刻戴上帽子去借书。就是靠这种立即行动,林肯很快成为一名十分出色的律师。
(3)雷打不动。人的行动容易受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或中断、或放弃,造成前功尽弃。要使目标能得以实现,必须确保自己的行动雷打不动,天天如此。古人云:“苟有恒,何须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齐白石画的虾,栩栩如生,清润透明。他曾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三变也……几十年才得其神。”正是雷打不动的行动准则才造就了他那炉火纯青的画艺。齐白石给自己制定的规矩是每天作一幅画。在他过90岁生日的时候,因为客人多,没有腾出时间作画,就第二天多画一幅补上。如果你不想做一个庸人,不想做一个被别人轻视、歧视、压迫的人,不想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都是累赘的人,那么,你就应该给自己确立发展目标,制定达到这些目标的计划,并且用实际行动来保证计划的完成,目标的实现。
杰出的企业家都能够把计划圆满地付诸于行动,而不是使计划与行动相脱节,而造成计划的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