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的尾巴是狮子座,十一月份的频阳是量身定座。
频阳(今富平)秦属内史,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文明始祖黄帝就曾采首山之铜,铸鼎于频阳南荆山,当大禹统治天下后,又浇铸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在此。
故频阳自古在关中是名邑。
赵昆选择这个地方,除了之前提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频阳矿产十分丰富,非常适合发展。
简直是为造反,量身定座的贼窝。
此时,渭河边的千口村,几个务农佃户在田间耕作,低矮的民房外,小孩蹲在墙角喝粟米粥。
村口忽然出现几道人影,惹得大黄狗龇牙咧嘴,犬吠不停。
小孩惊奇的探头张望,一个不小心将泥碗打翻,一旁缝补衣袍的妇人见状怒不可遏,直接一个巴掌甩了过去。
忽然间,小孩仰天大哭。
此刻,赵昆正坐在一颗树下,吃着牛肉干,沉寂在孩子哭闹,女人责骂的氛围中,津津有味。
当然,他不是变态,只是喜欢这种充满市井的气息。
穿越来秦朝之前,他也只是个普通人。
没那种什么贵族格调,就算成了皇子,心态也并没改变多少。
虽然他很享受现在,可惜并非人人都有他这种境界,就好比他身边的几个陶工。
不仅没心思跟他一起聆听市井,还一脸难为情的望着他,让他不得不停止聆听。
“有什么问题吗?”
赵昆扭头问道。
他所在的这个千口村,是王家的封地。
而封地内有一家陶坊,也是王家人置办的陶坊。
比起刘家陶坊的规模和产量,王家陶坊只能算小作坊。
烧制的陶器,也顶多供封地内的各村村民使用。
本来,听说要为始皇帝的儿子烧制陶器,几位陶工都很热情,但当赵昆拿出自己的工艺流程后,几位陶工一看便露出了为难的表情。
旁边的王离见状,也皱起了眉头:“有什么话就直说,公子不是外人。”
“小侯爷,公子!”
几位陶工中,年纪稍大的,听到王离发话后,连忙行礼,然后小心翼翼的道:“不是我们不愿烧制陶器,只是这竹简上记录的工艺章程,我们闻所未闻,怕有差池……”
剩下的话,他没说完。
但王离和赵昆对视一眼,也理解了他的意思。
说白了,你们让我烧,可以。
但烧不好,我可不负责。
“让你烧制,你就大胆的烧制,烧坏了,烧不出来,公子和我也不会怪你!”
王离扫了眼年长陶工,淡淡说道。
年长陶工再次施礼道:“公子和小侯爷有吩咐,就算再难,我们也会尽量做好,只是这烧陶是有固定章程的,可不能胡来;
就连那刘家陶坊,也是按照固有的章程烧制陶器的。”
他的话音刚落,身后几名陶工附和。
“是啊,这事可不能胡来啊……”
“别的不说,这烧制陶器的原材料就不对!”
“没错,为什么要用白泥?这东西虽然不常见,但也只能灾荒年拿来吃……”
站在一旁的姜潮听到这话,也跟着点头附和道:“嗯,可以吃。”
赵昆:“………”
王离:“………”
赵昆尴尬的瞪了眼姜潮,随即摆手道:“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继续说。”
年长陶工见这位年轻公子没有放弃的想法,不由暗叹了口气,心说始皇帝的儿子都很闲吗?怎么跑到山野乡村来折腾自己这些讨生活的工人?
尽管心中百般不情愿,但面上还是非常恭敬的行礼道:“原材料的问题抛开不谈,就这温度一词,我等也不是很明白!”
“温度?”
赵昆一愣,恍然想起,古人好像没有定量温度的概念。
他们都是通过体感和气候变化,来判断温度高低的。
至于烧制陶器的陶工,大多时候都是靠经验判断温度的。
烧制陶器的温度,大概在1000度左右,而烧制瓷器的温度,却在1200度以上。
若控制不了温度,就算掌握了制瓷工艺,失败的几率也很大。
但这种事,只能通过试验,不断摸索,赵昆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沉吟了片刻,他便皱眉道:“温度的事无需在意,你们就按照我的工艺章程烧制,若是失败了,就多加柴火多试验几次。”
“可是……”
年长陶工闻言,脸皱成了**,有些犹豫。
王离瞥了他一眼,语气严厉起来:“公子怎么吩咐,你们就怎么做,还不快去准备材料干活?”
“不是小侯爷,我觉得……”
“本侯爷不要你觉得,做好你自己份内的事便可。”
说着,他又扫了眼其余的陶工,冷冷道:“从今日起,你们吃喝拉撒睡,都在陶坊,但有懈怠,本侯爷家法处置!”
所有人闻言,心里一咯噔,连忙应诺,随后苦着脸,回到陶坊。
很快,几名陶工便按照竹简上的工序,开始选料,洗泥,制胚。
而赵昆和王离则坐在树下,开始监工。
陶工们有这种抗拒反应是很正常的,毕竟抛开旧的换新的,相当于一切重头开始。
而重头开始,意味着大量浪费。
这些陶工很明显不喜欢浪费一窑陶器。
但迫于王离的**威下,他们又不得不硬着头皮重头开始。
看了眼忙碌的陶工,赵昆忽然朝王离开口道:“等陶瓷烧制出来后,这千口村的保密工作,也要跟上了,至少在我们赚够钱之前,制瓷工艺绝不能泄漏。”
“这个公子请放心,千口村是我们王家的封地之一,外人很难进来。”
“很难进来,不代表不能进来。”
王离一呆,难以置信的看着赵昆:“公子莫非要让我派亲兵把守?”
赵昆眯眼:“有问题吗?”
“这会不会太小题大做了?只是一座陶坊而已!”
王离有些犹豫,却见赵昆摇头道:“如果你真正了解瓷器的价值,恐怕就不会说出这种话……”
“那公子的意思是?”
赵昆看了眼王离,然后面无表情的说道:“不仅要派亲兵把守,禁止外人靠近,而且几位陶工的家室,也要特别照顾,最好是安排她们到侯府伺候。”
听到这话,王离目瞪口呆。
这哪是特别照顾啊!这分明是扣押人质好嘛!
公子做事,果然一点也不心软啊!
不过想想也是,为了替姜潮出口气,赵高的女婿说杀就杀。
既然公子如此看重这瓷器,那扣押陶工的家室也能理解,毕竟制瓷技术是公子的,那些陶工学会了,表面不敢违逆王家,暗地里难免不被引诱,偷偷泄露出去。
如此一来,扣押家室就很有必要,只有忌惮,才能杜绝其他想法。
想到这里,王离拱手说道:“一切全听公子吩咐。”
说完,便转身下去安排了。
赵昆看着他离开的背影,有些欣慰。
这段时间的相处,赵昆对王离的表现越来越满意,想着是时候找机会跟他摊牌了。
“有点舍不得啊……”
半响,赵昆感慨了一句,恍然想起王雅小妹妹让自己放过王离的话来。
说真的,他现在什么都不缺,最缺的就是人。
王离和姜潮,相当于他的左膀右臂,怎么可能轻易放过?
有喜欢的人又怎样?
女人只会影响拔剑的速度!
只要王离不主动离开,赵昆是不会赶他走的
第一百一十二章养猪侯和红土豆将军(为随风追逐梦加更1/2)
“哎!太慢了!”
树下的赵昆看着陶坊内忙碌的陶工,摇头叹息了一声。
瓷器烧制计划已经整整五天了!
五天!
知道他这五天是怎么过的吗!
他!
“公子,土豆炖熊掌熟了没?”
一旁的姜潮突然问道。
听到这话,王离二话不说,直接扔掉手中的白泥,疯狗一般跑了过来。
“可以吃了吗公子?”
赵昆无奈的摇了摇头,有气无力地回了句:“天天吃熊肉,你们也不腻得慌!”
“嘿嘿,主要是公子的烹饪方法太独特了,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熊肉!”
王离搓了搓手,嘿嘿笑道。
姜潮点头附和道:“嗯,确实好吃,明天我再去杀一只。”
赵昆抬手扶额,忍不住叹息:“你还是做个人吧!”
姜潮歪头,有些不解的问道:“公子不喜欢吃熊肉吗?”
“再喜欢也不能天天杀啊!”
“那公子喜欢吃什么肉,我马上去杀!”
赵昆:“………”
王离:“………”
“怎么了?”
见赵昆和王离一脸古怪的望着自己,姜潮下意识挠了挠头。
赵昆:“没怎么,就是想你在山里,是不是想吃什么就杀什么?”
姜潮:“山里能吃的东西不多,只能简单吃点烤野猪肉、烤人熊肉、烤鹿肉什么的……”
王离闻言,嘴角一抽,实在忍不住转头望向赵昆,眼神中流露出‘公子,我可以打死他吗?’这句话。
赵昆有些哭笑不得的摇了摇头,然后转移话题道:“常年吃肉,对身体也不好,应该营养均衡点……”
王离一愣:“何为营养均衡?”
赵昆还没回答,姜潮便抢先开口:“这个我知道,就是吃了红薯,吃牛肉干!”
“???”
王离懵逼。
赵昆朝他笑着摆手:“不是,别听姜娃儿胡说,营养均衡可不是这样。”
“那是怎样?”
王离好奇的追问。
赵昆解释道:“营养均衡,与身体素质有关,比如吃肉会让身体变得更强壮,而吃五谷杂粮,则能增强身体免疫力,少生病。”
“两者综合起来,便是营养均衡。”
王离一头雾水:“这有什么用?”
“用处很大啊!”
赵昆继续解释:“你以后带兵打仗,军粮这关就得把握好,比如多少人带多少粮食,多少肉食,才能发挥士兵最大潜力!”
“这又是为何?”
王离越听越糊涂。
他感觉这些好像都无关紧要,但赵昆却一脸严肃,使得他不得不认真对待。
却听赵昆又道:“就比如五谷杂粮,虽然能填饱肚子,但对士兵的战斗素养影响很大。”
“可我秦军一直食五谷杂粮,也没降低战斗能力啊?”
“那看你跟谁比,若是跟匈奴比,秦军单兵作战能力,有匈奴强吗?”
“当然啊!”
王离想都没想的答道:“匈奴根本不是大秦的对手!”
“你听清楚,我说的是单兵作战能力!”
赵昆白了王离一眼,道:“所谓单兵作战能力,就是一对一情况下,你觉得秦军能战胜匈奴兵?”
“这……”
王离有些犹豫。
这个他没亲眼见过,也不知该怎么回答。
赵昆瞥了他一眼,道:“秦军的优势,体现在军备上,但论身体素质,是比不过匈奴兵的,究其原因,便与饮食习惯有关。”
无论是春秋战国,还是秦朝,吊打匈奴是很正常的,但之所以吊打匈奴,完全是军备和战术上的优势。
要论单兵作战,匈奴骑兵可是很强的。
如果秦军单兵作战能力超过匈奴兵,也不用忌惮什么东胡,大月氏了,直接横推。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王离想了片刻,随即追问道:“那他们的饮食习惯是什么?”
“吃肉啊!”
“吃肉?”
赵昆点头道:“匈奴兵以肉食为主,所以他们的身体强壮,而我们秦军大多都以五谷杂粮为食,这就造成了个体化差异!”
“嗯?”
听到这话,王离皱眉:“匈奴兵怎么可能有那么多肉吃?”
赵昆笑道:“这就牵扯到文化差异了!”
“文化差异?”
“匈奴这个种族是奴隶制,他们的食物架构,先满足王族,再满足士兵,其次是牧民,最后才是奴隶。”
“而我们自从商君变法后,基本没有奴隶了,所以我们的食物架构则是均分制,这样就会造成人多,肉少。”
听到这话,王离恍然点头,随即又问道:“那照公子的说法,只要秦军吃肉,就可以变得更强?”
“吃肉确实可以变强。”
赵昆点头表示认可,忽又话锋一转,似笑非笑的道:“但肉从哪里来?”
秦朝的肉食,因为文化原因,明显不够秦军分配,所以有肉跟没肉差不多。
王离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想了想,然后望向赵昆:“公子可有办法解决肉食?”
“办法当然有,但你敢做吗?”
赵昆耸了耸肩。
身为将门之后,在意识到肉食的重要性后,自然义不容辞。
于是王离立刻正色道:“只要能帮我秦军增强战斗力,任何事,我王离都干做!”
“哈哈!说得好!”
赵昆闻言,畅然大笑,紧接着又打趣道:“希望你爹不会将你打死!”
“我爹干嘛打我?”
王离一脸无语。
但隐隐有种不好的感觉。
却见赵昆一脸玩味的问道:“小侯爷可愿养猪?”
“!!!”
王离一个踉跄,差点摔倒,然后猛地抬头,满脸诧异的望向赵昆。
“公子此话何意?”
赵昆挤眉弄眼道:“养猪啊!”
王离:“………”
“要致富先修路,养好猪又致富。”
王离:“………”
“反正你无官无职,不如去养猪,猪肉虽然低贱,但也是肉食,而且我有秘诀传授给你,保证你能做个专业的养猪侯!”
“养猪侯……”
王离傻了。
心说这特么是养不养猪的问题吗?这是尊严啊!尊严!
我堂堂通武侯之子!
世袭罔替的武成侯!
你居然让我去养猪?
还做那个什么……专业的养猪侯?
玩呢!
赵昆见王离一脸幽怨,忍不住嘿嘿直笑,随后安慰道:“我知道你一时半会接受不了,不过没关系,姨娘生辰我做一道红烧肉给你尝尝,保证你食髓知味!”
“呵呵……”
王离嘴角一抽,心说我信你个鬼。
然而,还没等他再开口,陶坊内就传来一阵惊呼声。
“出来了!出来了啊!”
赵昆三人对视一眼,姜潮心领神会,立刻朝陶坊跑去。
很快,他又跑了回来:“公子,白瓷烧出来了!”
“真的?”赵昆一怔。
姜潮郑重点头:“刚刚的惊呼声,就是陶工们发出来的!”
听到这话,赵昆和王离,迟疑了一瞬,紧接着,撒腿就往陶坊跑去。
姜潮看着他们的背影,瘪了瘪嘴,然后淡定的将手伸进了锅里。
片刻,意犹未尽的舔了舔嘴唇,嘀咕道:“猪肉好像也没土豆好吃啊?干嘛要养猪?种土豆多好!”
说着,他又捏起一块土豆放嘴里,歪头想了想:“以后叫红薯将军……还是土豆将军好呢?”
半响,他忽然眼睛一亮:“有了!以后就叫红土豆将军!”
似乎很满意自己这个称谓,他叒捏了一块放嘴里,美滋滋地吃着土豆,听着陶坊的喧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