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抱怨“不公平”,不如努力上进(1 / 1)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对于“公平”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当一个人做出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通过和他人比较来衡量自己所得的报酬是否合理、是否公平。如果他认为是合理的,就会继续努力地工作,如果他认为不合理,工作的积极性就会变小。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相对的公平,没有绝对的公平。

职场上的“公平”是由老板或上司来掌控的,如果老板比较客观、理智,就会相对公平,而如果老板是感性的,则不公平现象就会更多。生活中也是如此。

对于人生中的不公平现象,我们要学会适应和接受。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曾经说过:“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只有先适应了当下的环境,我们才有机会改变自身的处境。

陈庆刚与翟云飞是大学同学,他们学的都是美术专业。陈庆刚一直勤奋、刻苦,精益求精,他设计的作品不止一次获得省级比赛大奖,在学校时便有“才子”之称。翟云飞完全和陈庆刚相反,他因家境富裕,便不求上进,整日吊儿郎当,甚至连毕业作品都是花钱请人代笔的。

大学毕业以后,陈庆刚费了好大劲儿才进了一所中学成为美术老师,他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000多元,生活过得十分拮据。而翟云飞在亲戚的介绍下,去了当地一家知名报社做了美编,每个月的薪水有4000多元。

二人的巨大反差令陈庆刚心中窝火,慢慢地,他变得越来越偏激,每次只要在报刊上看到“翟云飞”三个字,就会喋喋不休地抱怨社会的不公。渐渐地,陈庆刚斗志全无,他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

翟云飞则截然相反,他的才华原本远不及陈庆刚,但在进入报社以后奋发上进,专业水平突飞猛进。

3年之后,陈庆刚的工作态度彻底惹怒了校领导,他丢失了维持生计的饭碗;翟云飞因为业务能力强,被提升为报社的美编主任。

人们常说“骄傲使人落后”,看来,怨天尤人、不作为一样会使人倒退。生活中很多人都犯了陈庆刚那样的错误,他们厌恶、憎恨、抱怨甚至咒骂生活中的不公,却不努力工作,导致自己的境遇越来越糟糕。其实,只要你敢于接受现实,斗志昂扬地挑战不公,必定会有所收获。

张新华是一个刚毕业的应届大学生,刚出校门的他急切地想要找到一份工作,因为他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家境贫困,他需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像大部分毕业生一样,张新华的就业之路并不平坦,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不过,张新华从未抱怨过。进入公司以后,他比任何人都努力工作。

与他同班的刘立群则恰恰相反,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从小到大,他所走的每一步父母都为他做了精心安排,就连工作也是一样。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坎坷”这个词。

机缘巧合之下,二人进入了同一家公司工作。虽然,刘立群的工作比张新华的轻松得多,但工作态度却远远不及张新华。张新华对每一次的工作机会都非常珍惜,把工作中遇到的所有难题都当成是一种历练。慢慢地,他的知识、经验越来越丰富,能力也不断地提高。而刘立群却总是利用自己的“关系”有选择性地接受工作,一段时间过去了,他非但没有进步,还退步了不少。

两年以后,张新华被提升为该部门的主管经理,而刘立群则因为能力不足、无法创造价值被淘汰出局。

由此可见,生活中的不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张新华和刘立群两个人的人生起点不同,这对于张新华而言,是一种不公平。但他并没有抱怨,而是用坚持不懈的努力赢得了自己想要的“公平”。相反,刘立群则是典型的“扶不起的阿斗”,老天对他是如此眷顾,给了他很好的起点,他却没有好好把握。二人的结局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没有绝对的不公平,关键在于你怎样将不公平变成公平,这就要看个人的毅力和能力了。

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怎样经营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回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