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回顾
当你问一个美国人“历史上哪一天最令人难忘?”相信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2001 年9 月11 日。”没错,这是令所有美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他们失去了原本平静的生活。
2001 年9 月11 日,早在好几个月之前就已混入美国的19 名恐怖分子分别搭乘了飞往各地的四架美国民用飞机。上飞机没有多久,这些恐怖分子就劫持了飞机,他们用刀杀死了飞机上的机组人员,并一直威胁着飞机上的乘客。
根据被劫持飞机上的乘客偷偷利用电子设备与外界取得的联系显示,被劫持的四架飞机上都有好几名劫机者,他们在劫机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是锋利的刀具以及有毒的化学喷雾器,如果有人反抗,这些劫机者会立马杀死他们。
劫机成功之后,恐怖分子按照提前制定的计划驾驶着被劫持的飞机,朝着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的方向飞去。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位于曼哈顿闹市区的南端,雄踞纽约海港旁,是美国纽约市最高、楼层最多的摩天大楼。因为这座大楼的墙面由铝板和玻璃窗组成,所以被誉为“世界之窗”,同时,这座大楼里的一切机器设备都是由电脑控制的,所以这里也被称为“现代技术精华的汇集”。
可是,这样一座标志性建筑,却在9·11 事件之后成为了人们最害怕谈起以及前往的地方。昔日繁花似锦的街道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失魂落魄的人们穿梭于这里的角角落落,呼唤着那些失联的亲人们。
2001 年9 月11 日8 时46 分,恐怖分子驾驶着第一架被劫持来的、满载燃料的波音767 型飞机,以大约每小时490 英里的速度撞向了世界贸易中心的一号楼,随即,世贸大楼一号楼坍塌。
就在人们哭天抢地,还没有反应过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9时2 分,又有一架波音767 型的飞机以非常快的速度撞向了世界贸易中心的二号楼,这次引起了巨大的爆炸。
在这次恐怖的撞击事件中,人们看到了一幅幅万分惊险的画面,很多在世界贸易中心工作的人纷纷从大楼的顶层跳下。那时的他们恐怕没有任何其他选择,因为他们所在的整个楼层都被滚滚大火和浓烟包围着。
同时,随着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和二号楼的坍塌,造成的震动还祸及了旁边的几幢大楼,它们也因为受到震动而坍塌损毁,整个场面惨不忍睹。
可是,噩梦并未因此而终结。在9 时37 分的时候,恐怖分子驾驶的另外一架波音757 型的飞机又撞上了华盛顿的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随即,这座大楼里面的百余人丧命。
连续三次恐怖袭击使得美国白宫极其恐惧,他们立即下令关闭了领空,禁止任何民航班机起飞,并且命令所有在飞行的班机必须立即在距离最近的机场降落,所有飞往美国的航班即刻改飞加拿大。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未经计划就采取的停止所有民用航班的紧急措施。
对于这起重大的恐怖袭击事件,我们暂且不论它给美国造成了多么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仅仅统计一下因为“9·11”而失去性命的那些人,这个数字恐怕就会令人们难以忘怀。
据美国政府的相关统计,“9·11”事件的遇难者涉及美国43 个州的近800 个城镇。除了当场遇难的人之外,还有多达三千的救援人员在事后患上了癌症。
在遇难的人中,除了美国本土的人之外,还有一些遇难者来自中国、圭亚那、澳大利亚等14 个国家,其中华裔美国青年曾喆就是其中一员。
他的出事以及带给家庭的痛苦仅仅是美国无数破碎家庭的一个缩影。
曾喆于1973 年出生于中国广州,在他十五岁的时候,随父母移民美国。
在父母的眼里,曾喆是一个懂事和有爱心的孩子,刚去美国的曾喆一家人生活并不宽裕,曾喆从不给父母添麻烦,还经常帮助同学。
大学毕业之后,曾喆顺利进入了纽约一家银行上班,在曾妈妈看来,自己幸福的日子就要来临了,可是没有想到“9·11”改变了这一切。
那天早晨,曾妈妈跟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帮儿子做好了早餐,看着儿子吃完了早餐,再亲眼目送着儿子去上班,这是曾妈妈最快乐的时光了。
只是曾妈妈不知道,这是她最后一次看到儿子了。
当曾喆走出地铁的时候,第一架飞机已经撞向了世贸中心的一号楼,看着滚滚而起的浓烟,曾喆没有犹豫,他立马朝着世贸中心的方向飞奔而去。曾喆在大学时期曾经学过急救措施,他当时的念头就是赶紧过去救人。
可是,救人的曾喆却再也没能回来。尽管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凶多吉少,可是曾妈妈从来没有放弃希望,在“9·11”事件之后,她一直奔波于各大医院寻找自己的儿子,直到2002 年5 月13 日,美国政府通知曾妈妈找到了曾喆的部分遗体,这次曾妈妈才彻底死心了。
失去儿子成为了曾妈妈永远的痛,她说:“9·11”事件给我带来的伤痛是永远无法消失的,这起恐怖袭击事件已经成为了我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心病,我将永远铭记这一天。
跟曾妈妈一样,在“9·11”事件中失去亲人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的痛苦和绝望其他人根本无法想象。美国专栏作家罗伯·萨默森说,“9·11”
恐怖事件炸毁的不仅仅是世贸中心大楼和五角大楼的一部分,而是所有美国人的平静和安全感。
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第二天,美国国务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本·拉登被锁定为制造“9·11”事件的头号嫌疑犯,美国众议院当即同意美国总统布什对以本·拉登为首的恐怖分子使用武力。
本·拉登于1957 年3 月10 出生于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一个建筑业富商之家。本·拉登的家族有权有势,并且子孙众多,和本·拉登同辈的兄弟姐妹有52 个人,本·拉登排行第17。
本·拉登的小学和初中是在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渡过的,这段日子对本·拉登今后的人生有着很大影响。因为吉达是穆斯林圣城麦加的门户,当地宗教研究的气氛十分深厚,因为自小熟读教义,所以本·拉登萌生了复兴阿拉伯王朝的志愿。
同时,在本·拉登少年的时候,世界爆发了因为石油价格暴涨而导致西方经济危机的事件,这一事件让本·拉登开始轻视西方社会的信仰,并且因为阿拉伯国家的一些社会问题,让本·拉登感到了社会的不公。
在本·拉登的亲戚和朋友眼中,年少的本·拉登就是一个阿拉伯的理想主义者,当他看到身边的朋友违反教义不穿长袍的时候,本·拉登会愤怒地指责他们。还有,本·拉登自小和哥哥姐姐谈论的话题就是如何将手里的金钱用来服务于一个传统的阿拉伯社会。
曾经见过本·拉登真人的西方记者评论,本·拉登是一个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的男人,他身材消瘦,留着浓密的络腮胡子,像一个文弱书生,讲起话来轻声细语,很有礼貌。他最常见的装扮就是身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长袍。
可是,谁也没想到,如此一个“书生气”的本·拉登却成为了美国的头号“眼中钉”和“肉中刺”。其实对于本·拉登来说,他的人生有三次重大的转折,而正是这三次重大转折,致使本·拉登成为了世界头号恐怖分子。
第一次转折是1967 年当本·拉登仅仅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死于一场意外的坠机事件。其实,本·拉登的父亲由于子女众多,并没有花太多精力在本·拉登的身上,可是,本·拉登却自小对自己的父亲非常崇拜。
父亲的突然离开让本·拉登变得不知所措,并迅速早熟起来。在当时的本·拉登看来,父亲是整个家族的纽带,没有了父亲,他就好像失去了支撑与力量,本·拉登逐渐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第二次转折是1979 年的阿富汗战争,这是本·拉登事业的开始。当时,前苏联大举入侵阿富汗,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股反对苏联入侵的浪潮。在这个大背景下,本·拉登也带着一伙有同样信仰的人去阿富汗抗击苏联入侵者。
在阿富汗,本·拉登成立了一个名为“服务营”的组织(这个组织后来发展成为让世人谈之色变的“基地”组织),并且大肆招募志愿者,帮助阿富汗难民以及和苏联侵略者作战。在阿富汗,本·拉登和自创的组织呆了长达十年之久,直到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在阿富汗反抗苏联侵略者的经历无疑给了本·拉登接触实战的机会,同时,也让本·拉登深刻体会到了“西方霸权主义世界”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本·拉登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并且还结识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塔利班。
第三次转折是1991 年的海湾战争,这次战争使本·拉登对沙特政府的表现非常失望。海湾战争爆发之后,本·拉登曾经向沙特政府提出利用自己的“基地”组织来保护国家。但是,沙特政府回绝了本·拉登的这个建议,并且还同意美军在沙特设立军事基地的要求。这个做法让本·拉登十分不满。
有资料显示,本·拉登曾经给沙特政府写过一封信,谴责沙特政府“引狼入室”的行为。当时,本·拉登十分气愤,他认为自己代表了贫困和正义的穆斯林,而那些欢迎美军进驻阿拉伯国家的政府是叛徒以及美国的帮凶。
正是海湾战争这一事件成为了本·拉登反美历程的开始。虽然沙特政府因为本·拉登的做法而取消了他的国籍,但是,本·拉登带着自己“基地”组织的骨干成员来到了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并准备在那里实现自己的梦想。
9·11 事件爆发之后,美国政府曾多次向阿富汗塔利班当局提出交出本·拉登,他们要将其绳之以法。但是,阿富汗塔利班当局拒绝了美国的这个要求,他们表示美国并无充分证据证明9·11 事件就是本·拉登所为,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本·拉登。为此,美国针对阿富汗发动了反恐战争。
美国和阿富汗的战争开始之后,本·拉登再次开始了自己的逃亡生涯。
2011 年5 月1 日,本. 拉登在一次军事行动中被美军海豹第六分队当场击毙。“9·11”事件十年之后,本·拉登彻底结束了自己到处逃亡以及策划恐怖袭击的一生。
犯罪心理分析
根据本·拉登以及他成立的“基地”组织的所作所为,世界各国将其称之为恐怖主义组织。犯罪心理学家指出,恐怖分子犯罪心理的形成和他的外部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比如,本·拉登就成长在一个信仰虔诚的穆斯林圣地,他的思想受到穆斯林教义的深深影响,再加上后来发生的阿富汗战争以及海湾战争,让本·拉登彻底成为了一个崇尚暴力的人。
除了本·拉登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出,恐怖主义组织作为特殊的犯罪群体,对加入其中的组织成员有很强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组织里面的成员有共同的反社会信仰和价值观。毫无疑问,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的信仰就是消灭全世界入侵伊斯兰世界的西方势力,建立一个纯正的伊斯兰国家。
第二,组织里面的成员对政府以及强权力量有强烈的仇恨情绪,正是这种仇恨情绪将组织里面的成员个体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本·拉登以及基地组织因为沙特政府对美国的妥协,对政府充满着仇恨心理,他们的立场和沙特政府的立场截然相反。
第三,组织里面的成员在应对内外方面的压力以及危险的时候,能够相互鼓励和安慰,这致使他们建立了牢固和稳定的情感关系。由于基地组织策划实施了多起恐怖袭击事件,多国对他们进行武力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基地组织的成员不得不抱成团。
正是因为这种很强的凝聚力,个体一旦加入恐怖主义犯罪组织,个体的一切就融入了恐怖主义群体,他们的个人情感不再重要。也正是这样“去个性化”的聚众效应,加速了恐怖主义犯罪组织的发展。
犯罪心理学家指出,恐怖主义群体的犯罪心理有如下特点:第一,相似性。恐怖主义犯罪分子之所以汇集到恐怖犯罪组织中,是因为他们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恐怖主义分子的认识扭曲,崇尚暴力,他们痛恨并斥责强者,美化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他们的情绪体验和反社会的特性是一致的。
第二,互补性。恐怖主义犯罪分子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他们的个体能力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性会导致恐怖主义犯罪分子之间相互学习和相互模仿。学习和模仿之后的恐怖分子自信心和能量会增强,他们会更有勇气去实施个体不敢想和不敢做的事情。
第三,互动性。一般来说,加入恐怖主义犯罪组织的人员,必须接受恐怖主义组织首领洗脑式的精神灌输,这种人际互动具有强制性。同时,在组织中有经验的和年长的恐怖分子还要向年轻的、缺乏经验的个体传授经验以及进行心理辅导,这样,恐怖主义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的时候会配合得更加协调和默契。
通过对上面三个恐怖主义犯罪分子共同的心理特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恐怖主义犯罪分子的暴力行为和报复情绪更加强烈,他们对社会以及民众的危害更大,打击和防范恐怖主义犯罪分子将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