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犯罪心理学中,盗窃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地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盗窃行为使得社会和个人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本章介绍的三个案例都是举世闻名的。
在“《蒙娜丽莎》画像失窃案”中,《蒙娜丽莎》画像的失窃使得整个法国都震惊了,法国官方不惜花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甚至动员法国人民来寻找这幅画,最后当这幅画被找到的时候,法国政府禁止对它再做任何移动,并极少送往国外展览。
在“‘钻石之都’金库被盗案”中,钻石金库123 个保险箱被盗,造成了钻石中心高达一亿美元的损失。这起案件成为了比利时历史上第一大钻石被盗案,损失惨重。
在“盗窃天才——阿尔伯特·史帕盖里”案中,法国通用银行的失窃,使得法国银行方面遭受了重大的损失。盗窃发生之后,法国银行面临着巨大压力,因为有许多通用银行的客户堵在银行的门口挤兑存款,同时,舆论也给了警察机构很大的压力。
一般来说,盗窃犯罪有如下特点:第一,被盗的物品由小到大发展。在“‘钻石之都’金库被盗案”中,罪犯雷纳德之前是一个有着小偷小摸行为的人,他最开始偷盗的物品只是一些小东西,可是之后随着他欲望的膨胀,他竟然将自己的魔爪伸向了钻石金库,最终盗走了123 个保险箱;“盗窃天才”阿尔伯特同样是从小偷小摸开始,最后决定“干一票大的”。
第二,作案人员由单个向团伙发展。在“《蒙娜丽莎》画像失窃案”、“‘钻石之都’金库被盗案”以及“盗窃天才——阿尔伯特·史帕盖里”
这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犯罪分子采取的都是团体作案的方式,毕竟这种规模巨大的盗窃行为,单靠一个人根本完成不了。尤其是在“盗窃天才——阿尔伯特·史帕盖里”这个案例中,当阿尔伯特计划盗窃银行的时候,第一个任务就是去寻找自己的同伙,在当地的流氓团体拒绝他的情况下,他最终创建了自己的团队。
第三,盗窃的方式由简单向复杂发展。在“‘钻石之都’金库被盗案”
中,钻石金库周围有着十分严密的防卫措施,为了达到自己盗窃的目的,雷纳德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首先熟悉金库的环境,再想方设法躲过监控,阻断金库门上警报,最后再安全离开等。由此可见,雷纳德等人盗窃的手段非常复杂、高明。
那么,产生盗窃犯罪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呢?犯罪心理学家指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拜金主义影响。当下很多人对金钱有着强烈的欲望,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和未成年人,因为家庭的宠爱,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欠缺,当感到凭借自己的能力满足不了自己的物质享受需要时,就会将手伸向别人的钱包或者社会公共财产。
第二,攀比心理作祟。在心理学上,攀比心理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单位和地区间,在各自主观设定的一条均等线上,自发地从各方面作比较而产生的差别感。个体一旦进行盲目攀比,就会因攀比之后产生落差造成失落感,为了和别人一争高低,他们不惜通过违法犯罪的方式来获得心理平衡。
第三,侥幸心理驱使。在心理学上,侥幸心理是指一种对客观事物主观、盲目的幻想。很多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前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但却抱着自己的行为不一定会被人发现的心理去干违法犯罪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偷盗的犯罪分子来说,当一些唾手可得的不义之财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四,报复心理宣泄。在心理学上,报复心理是指行为人的利益受到侵犯或挫伤后,为了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而产生的反击性对抗心理倾向。一项调查显示,有的盗窃犯进行偷盗是因为自身曾经被偷过,出于愤怒以及弥补损失,他们会采取错误的“以牙还牙”的报复方式。
第五,需求心理支配。个体的需求有生理性和社会性需要两种,如果个体的经济能力不能满足个体生理上和精神上的需求,而个体又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他们就会盲目追求需要的满足,采取偷盗的行为满足自己畸形的需要。
从犯罪心理预防的角度来说,想要防止个体盗窃犯罪行为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所以有偷盗行为的发生,就是因为个体存在“金钱至上”和“有钱就有一切”的思想。鉴于此,个体必须剖析自己错误的思想观念,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点,从生活的点滴严格要求自己。偷盗行为一般是从小到大的,对于偷盗者来说,最初他们可能是从偷一双鞋子或者偷一件衣服开始的。
所以,对于个体而言,切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日常生活中,个体要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用正确的道德规范检查和反省自己的行为。
第三点,提高自身的价值,通过诚实劳动的方式积累财富。偷盗往往是因自身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的。对于个体来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才干,提升自己的价值,采取正确的获取金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