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甚至有人提出,未成年人犯罪、环境污染和贩毒吸毒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公害。
那么,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呢?从哲学层面来说,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未成年人犯罪可以说是: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在一些未成年人的不良心理因素中所产生的能动反映;从心理学上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品性障碍和反社会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第一,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包括以下几点:家庭结构残缺、家长溺爱或者粗暴对待以及由祖辈代为抚养。家庭不当的教养因素会导致孩子脆弱、偏执和逆反心理的出现。
其一,家庭结构残缺导致孩子缺乏管理和教育,因而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离异家庭子女一般要占22% ~ 25%。而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离异家庭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多,可见,由此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可能会继续增加。
父母的离异带给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父爱或者母爱的缺席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在“震惊社会的重大杀人案——萧山杀人碎尸案”中的5名犯罪嫌疑人,有3 人来自离异的家庭。
其二,家长溺爱或者粗暴对待,容易使孩子走向极端。溺爱容易使孩子变得娇惯、任性和自私。就像本书中介绍的李某某强奸案的主人公李某某,由于父母的溺爱,使其无法无天、骄纵任性。在强奸案发生之前,李某某就曾经因为殴打他人而进过监狱,但是很显然,李某某并没有知错就改。
而父母依靠粗暴教育手段,通过打骂来管教子女的,会让子女养成冷漠和粗暴的性格,在走向社会之后,他们也会用父母曾经对待自己的粗暴和残忍手段去对待其他人。
其三,靠祖辈抚养的子女容易出事。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祖辈照顾,这样由于祖辈的过度疼爱和巨大的代沟,会使孩子长期处于缺乏管教和放任自流的状态。
就像本书案例中的重庆摔婴女孩李某一样,由于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李某被爷爷和奶奶骄纵惯了,再加上长期缺乏父母的爱和关心,李某一直以脾气暴虐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直到最后,她竟然将一个仅18 个月大的孩子从楼上扔了下去。
第二,个体因素。未成年人的盲目好奇、从众模仿和嫉妒的心理也会导致犯罪。
其一,由于心理还没有发育健全,再加上缺乏自控力,对后果没有考虑太多,未成年人会对一些神秘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有的时候,为了寻求刺激,未成年人会不惜冒险去干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很多未成年人吸毒就是因为盲目好奇而导致的。
其二,从众心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从众心理,毕竟处于庞大的群体中时,我们都想获得一种安全感,所以必须和群体保持一致。由于未成年人的抗压能力弱,一旦被周围同龄人相似的需要和行为影响,就会模仿别人实施类似的行为。
其三,嫉妒心理。适当的嫉妒会让人取得进步,可是过度的嫉妒会让人步入深渊。由于未成年人较多的“自我”因素,他们会嫉妒比自己强的人,一旦不能有效地去控制自己的嫉妒心理,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由于嫉妒而杀人和故意伤人的犯罪也不少。
由产生未成年人犯罪的以上两大因素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承担着重大的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旦父母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孩子就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为人父母,务必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给孩子做好表率。
如果一个家庭充满温暖和欢笑,那么在这个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也将是一个快乐的人。可是,如果一个家庭整天充斥着硝烟炮火,那么这个孩子常会处于紧张和害怕的情绪之中。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双方要积极营造欢乐和温馨的家庭氛围。
同时,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孩子年幼,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如果父母是自私的,那么孩子也会变得自私自利;而如果父母是友善和充满爱心的,孩子也会变得乐于助人。所以,父母应该时刻不忘给孩子充当行为的楷模。
其次,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和能力,而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实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比什么都重要。父母切记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不关注孩子的为人,德育素质才是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东西。
再次,掌握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和无休止的溺爱行为只会让孩子走向极端,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不纵容、不包庇、不忽视,要认真对待孩子身上出现的每个小问题,一旦发现问题,要立马指出来让孩子去改正;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倾诉,对正确的事情加以鼓励,对不正确的事情要立即制止;父母要争取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能让孩子有了小秘密的时候,愿意找父母去分享。
最后,多花点时间在孩子的身上。工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家和孩子,尤其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和鼓励。每逢节假日,不妨带着孩子一起去旅游或者一起参加亲子活动,这样不但能加深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也可以扩展孩子的见识,让孩子有更强的能力和适应力去面对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