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课堂是由老师主宰的,学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老师讲到哪,学生就听到哪,不可越雷池半步。
后来,“政策放宽”,学生随老师所问,举手获准后可以发言。可是在课堂中,往往就有这么几个“坏”学生,激动起来喜欢接着老师的话往下说,忽视了举手这个小小的环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插嘴”。
“插嘴”让老师头疼,因为它打破了安静的课堂气氛,而且经常会突然打乱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授课次序。
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在课堂上的“插嘴”现象也是“鲇鱼效应”的一种体现。插嘴的学生大多数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情不自禁地主动发言。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主动自觉学习。这远比那些想着如何做好才能受到老师表扬,张着嘴等老师“喂知识”,甚至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生要好得多。
大家都很清楚,老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课堂上出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场面,是每个老师所追求的理想效果。而插嘴的学生正起了“鲇鱼”的作用,由于他们的情不自禁,一大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因为问题是他们发现的,解决的热情也开始升温,这要比老师给你问题,让你解决的效果好得多。如果课堂上能多几次这样的“插嘴”,气氛将会很快地活跃起来。这种“插嘴”,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老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