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打工仔”(1 / 1)

父母对待孩子不应当过分无条件地奉献,应当让孩子明白,家庭也需要让孩子做些什么。这种意识先是从培养孩子尊重父母的劳动,懂得回报父母的爱开始,而不是让父母的爱“有去无回”。让孩子做一些社会工作,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从而培养孩子的社会价值观和使命感,这也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滋养。

朱丽叶和安德鲁夫妇是一对在读博士,在攻读博士学位前他们已经有了一个8岁的儿子鲁克。鲁克聪明伶俐,唯一的“毛病”就是喜欢吃零食。在他还不满3岁的时候就知道拉着爸爸妈妈到不远处的百货店。

每次遭到爸爸妈妈的拒绝,小鲁克就哭闹不止,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势头,朱丽叶和安德鲁夫妇纵然是满腹经纶也奈何不得3岁小儿。有一次,小鲁克又要让爸爸给他买糖果,爸爸说:“亲爱的鲁克,爸爸可以答应你的要求,但是你也要答应爸爸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小鲁克满脸疑惑。

“你现在买糖果的钱和你在幼儿园上学的钱都是属于爸爸妈妈的,你每花费一分钱爸爸都会记在一个小本子上,等你长大后也要还给我们,供爸爸妈妈上学。”爸爸说。

小鲁克似懂非懂地答应了。从此,鲁克每花费一分钱爸爸就提醒他一次“这些钱以后你要还给我们”。6岁的时候,小鲁克已经不再乱花钱了,他的小脑袋里除了功课外,已经开始琢磨怎样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挣钱,将来供爸爸妈妈读书了。

转眼间,小鲁克8岁了,朱丽叶和安德鲁夫妇开始攻读博士学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小鲁克的思维也开阔起来,有一天,他忽然想起老师曾经说过“小孩子到了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后,就可以找寻打零工的机会了,诸如帮社区邻居的花园除草、送报纸、铲除车道上的积雪等”。鲁克想到这里兴奋不已,因为这里刚刚下过一场大雪,而且他已经会使用铁锹了。

第二天一早,小鲁克就按响了一对老夫妇家的门铃。

老太太打开门后,发现门口站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

“你好,”小男孩说,“我叫鲁克,我来帮你们铲雪好吗?”

“你起得真早,怎么在这附近没有见过你?”老太太说。

鲁克很有礼貌地回答道:“我是新来的,我家搬到这个社区才只有一周。这么早就过来,会不会打扰到你们?”

老太太亲切地说:“不会!我们也是很早就起来了……”说着,对着屋内喊道,“亲爱的!我们的车道铲雪工作,就决定交给这位小绅士喽!”

“你年纪这么小,就这么积极地打工,将来长大一定很有成就。”老太太说,“你怎么利用自己赚来的钱?是要把他们存起来?还是拿去买糖果,吃个痛快?”

小鲁克兴奋地说道:“我赚钱不是要买糖果用的。我爸妈都还在念大学,我赚的钱,先赞助他们交学费!等我将来长大,他们答应也会帮助我读大学。”

小鲁克工作结束后得到了10美元报酬。

孩子的爱要靠学习和指导来开发。在孩子享受被爱的同时,要教会他奉献自己的爱心,即以同样的爱回报父母,形成健康、完整的爱之流。只有让孩子由被爱向施爱转化,使孩子在父母之爱的熏陶下,由感激父母、牵挂父母,到想为父母做事、回爱父母,才能形成健康、热情、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在爱与被爱的环境中成长,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格,成为孝敬父母、尊重他人、富有同情心、善于帮助别人的人。

然而,通常情况下,父母往往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对孩子的爱只知道给予,不讲回报,不培养孩子施爱的能力,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孩子,这种境界固然高尚,但不是一种正确的家教方法,甚至是一种误导,其结果常常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因为这种单向的爱会造成孩子情感畸形。久而久之,孩子就习惯于父母关心自己,不知道自己应该关心父母,更不知道关心别人,唯我独尊,成为名副其实的“小皇帝”。

很多时候,不求回报的爱非但没能使孩子朝着父母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反而使孩子养成了许多诸如好吃懒做、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等不良习气,缺少价值观和责任感。这不仅不是爱,反而会害了孩子,因为没有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会产生精神上的迷茫和无所适从,他们容易失去上进的动力,也容易为一些物质性的轻浮事物而吸引并沉溺其中。因此,在光怪陆离的社会里,从小就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