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己动手吧!(1 / 1)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例如人们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等。常言道: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可见,习惯是由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

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幼儿期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期,在这段时期内,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更为容易。古代家教思想中提出了“教子婴孩”“早谕教”,这表明,在孩子无所知、无所疑时,进行教育是容易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的关系更为密切、长久,因此,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更多更大。父母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就更为重要和有意义。

豆豆的爸妈在外地工作,豆豆自小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倍受宠爱。就算豆豆上幼儿园的时候,两位老人也天天抱着孙子来幼儿园,一步不离孙子,做孙子的“保护神”,为孙子服务:帮上厕所的孙子脱裤子;帮孙子冲奶粉,一勺一勺地舀给孙子喝;中午吃饭,爷爷奶奶一个喂菜一个喂饭,数着米粒往孙子的嘴里添;睡午觉时爷爷奶奶要给孙子脱下衣服、鞋子,盖上被子,哄孙子睡着后,才轮着打个盹……

直到有一天,幼儿园组织了家长开放活动,看到豆豆不会洗手,不会用杯子接水喝,不会脱鞋子,不会擦鼻涕……总跟着别人后面拖拖拉拉,老人才真正意识到娇惯对孩子的危害。

可见,作为儿童第一任教师的父母,更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通过日积月累,让儿童的良好生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脉相承的,一些学习习惯不良的孩子,往往在生活上也有许多不良习惯。因此,培养习惯应该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辈子受用不尽。

美国学者特尔曼从1928年起对1500名儿童进行了长期的追踪研究,发现这些“天才”儿童平均年龄为7岁,平均智商为130。成年之后,又对其中最有成就的20%和没有什么成就的20%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他们成年后之所以产生明显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前者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毅力,而后者则缺乏。

在现实中,有的父母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孩子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认为“树大自然直”,这种“自发论”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