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管中窥豹”现象(1 / 1)

在识人问题上,管理者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多层次、多方面去考察、了解人才,不能因为一个人以前有过小过错就毫无根据地怀疑他现在有大问题。不要因一事一时的成败去评判一个人,而要全面地看待一个人。在识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管中窥豹”的现象,这会影响用人者对一个人做出总体、全面的认识。“一俊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以点概面的做法,并不能把一个人的全貌真实地反映出来。

开屏的孔雀是非常漂亮的,如果一个人不看孔雀那美丽的羽毛,只看到孔雀开屏后露出的屁股,就认为孔雀是丑陋的,那实在是有失公允了。

有的时候,有些人做了不该做的事,说了不该说的话,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看人不能一棍子打死,仅因为一点就否定他的全部成绩和品行。

有一群因重大变故不得不横穿一段荒芜地区的人,他们只剩下了一袋大米,大家就推选了一个忠厚老实的人负责保管大米和烧水做饭。这群人当中的长者在活动筋骨的时候,发现那个做饭的小伙子正在偷吃米饭。长者有点难过,认为一向诚实的人也会因身处危难之中而失去好的品格。

长者没有张扬此事,但心中对那小伙子的看法已有了彻底的转变。后来,小伙子牺牲在了战场上,长者重提此事时,有一个曾与那个小伙子随行的人告诉他,那个小伙子当时并非在偷吃米饭,而是鸟屎掉在了锅里,他不忍浪费,悄悄地捡了那团米饭吃了。长者听了以后,呆呆地坐了良久。

全面地看人就是要对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长处和短处做全面的考察,把人的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人的本质和主流。

人都是有优点和缺点的,不能因为一个人在某方面的缺点,就把他的优点全部否决了,也就是说,知人识人不能苛求。

管理专家杜拉克说:“一个聪明的经理审查候选人绝不会首先看他的缺点,选拔人才时至关重要的是要看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这和医生看病完全不同,医生是要千方百计地运用各种手段发现异常,找出病因,做出诊断,对症下药,把病治好。

三国时期的钟会是一名出色的谋士。钟会七岁时,他的父亲带着他和他的哥哥去见魏文帝曹丕。他的哥哥见到魏文帝很惶恐,汗流满面,而钟会却从容镇定。曹丕问钟会的哥哥为什么出汗,钟会的哥哥答道:“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曹丕又问钟会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曹丕和司马懿听了后,都对钟会的才华表示惊叹。如果曹丕从钟会的不流汗中看到的是钟会的野心,那么,世上就难有可用之才了。钟会非但不能脱颖而出,恐怕还会遭到打击。

实际上,人有所长,亦有所短,只要能扬长避短,天下就没有不可用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者的识人用人之道,着眼点应该是先识其长,后识其短。

唐代柳宗元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个木匠出身的人,自己的床坏了却不能修,足见他锛凿锯刨的技能是很差的。可他却自称能造房,柳宗元对此是满心的疑惑。后来,在一个大的造屋工地上柳宗元又见到了这位木匠。只见他发号施令,操持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指挥下各自奋力做事,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柳宗元大为惊叹。

对这人应当怎么看?如果见他不是一位好的工匠就不予重用,结果无疑是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这前前后后看似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其实十分重要。

这个故事说明:如果先看一个人的长处,就能让他充分施展才能,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如果先看一个人的短处,就容易掩盖和忽视他的长处和优势。因此,看人应先看他的长处,而不是千方百计地挑其毛病。

《水浒》中的时迁的短处——偷鸡摸狗成性,非常突出。然而,他也有长处——飞檐走壁的功夫。当他上了梁山,被梁山的环境所感化,经过改造后,他的短处就变成了长处。在一次次重大的军事行动中,军师吴用都对他委以重任,时迁成了促使这些军事行动成功开展的重要人物。因此,识人,即使是对毛病很多、很突出的人,首先要看到的应该是这个人的长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干。

在用人所长的同时,也要能容其所短。短处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人本身素质中的不擅长之处;第二个方面就是人所犯的某些过失。一般情况下,才能越突出的人,其缺陷也暴露得越明显。比如,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常常不拘常规;谦和的人大多胆小怕事。另外,错误和过失是每一个人都不能避免的。因此,如果不能宽恕贤才所犯的小错,就会埋没贤才,世间就几乎没有贤才可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