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会留下“试用”的产品?(1 / 1)

无论是走出门去逛街,还是足不出户在网上淘宝,都会经常遇到“免费试用”这样的“好事”,犹如天上掉馅饼一样。但只要是掉馅饼,就一定会有陷阱,这是百试不爽的规律。那些免费“试用”的产品,最后往往都被我们留下,不管对我们有用还是没用,我们都为它们买单了。这其中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上大学的时候,我就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圣诞节与室友去逛街,两个人刚进一个商场,就被一帅哥拦下,帅哥面带微笑,巧舌如簧,说他们公司在搞活动,回馈客户,可以免费试用他们的化妆品,还可以免费做一个面部美容。于是乎,在免费的**下,两个缺乏社会经验的单纯学生妹就这样走进了圈套。

进入他们的店内后,有两个姐姐来给我们做面部美容,两个姐姐时尚漂亮,亲切热情,一边夸奖我们漂亮、皮肤好,一边指出我们皮肤存在的一些问题,留下好感的同时激发起我们想改善皮肤问题的兴趣,而后自然而然开始推荐给我们试用的这些产品,说一些效果好、无副作用物美价廉之类的话,最后,我们两个人都对产品很心动,觉得这就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必须买下来。于是,那天,我们两个人满心欢喜满载而归,各自买了一大包的化妆品,花光身上的所有钱。

结果是,买来的这些化妆品效果都很一般,价格却不菲,而且有的根本不适合当时的我们使用,于是大呼上当。要知道,这浪费的可都是父母的血汗钱啊!

其实,冷静下来看,商家的手段主要就在“免费”这两个字上,在“免费”这个面具的掩盖下,消费者会失去原有的理性。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曝光效应”,即熟悉能导致好感,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见面越多,好感也就越多。人对自我是会维护、提高的,对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也会比较积极地关注,而商家推行免费试用品,使得消费者对该产品产生熟悉的心理,由此激发购买欲,最终导致冲动消费。“免费试用”就是利用了“曙光效应”这一原理,突破了人们的心理防线。而且,经常试用某一厂商的产品后,消费者对这一品牌会变得越来越熟悉、也会随之越看越顺眼。

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斥着“免费试用”,上面所说的对于化妆品的试用只是冰山一角。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杀毒软件金山、卡巴斯基等等,最初都是让用户免费试用,走一种“零付费”的模式,等用户习惯使用这些软件后,企业就开始收费,用户自然而然就留下了这些软件接着使用。还比如现在的大型超市时,一些食品柜台前常能看到免费品尝”的场景。

商家除了有效利用了曙光效应外,还设下了其他一些陷阱。比如,移动联通也经常推出这样的活动,什么手机报,彩铃免费试用两个月,等你习惯试用后,就开始收费了。这些做法真的是屡试不爽,化妆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化妆品DHC,其进入中国的“王牌”法则就是让女孩们蜂拥上网注册,获得其免费小样。

随着电商的强劲发展,网上的“免费试用”营销模式更是随处而见,目前已经有很多网站为网民提供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免费试用商品,比如,淘宝就凭借庞大的用户规模与国内知名厂商等合作,从而迅速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厂商推广“试客”服务的主要基地,为“试客”提供涵盖吃、穿、用、玩等各个方面数十个品牌的商品。一些网友对享用这种“免费大餐”乐此不疲,成为了“试客达人”。

纵观网上的“免费试用”模式,试用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免费免邮试用,但需要提交试用报告;第二种是免费不免费邮,可不提供试用报告。

所谓无利不起早,商家从来不会做亏本的买卖,那这些“免费使用”中又有什么猫腻呢?

对于第一种方式,一般很难申请到,试客必须提供自己的真实资料和一份试用报告。商家的目的就是试客们的资料和试用报告,有的试客申请了免费试用产品后,手机上就常常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短信和电话。这可能是其个人资料被网站给出售了。应验了那句话“凡事都有代价的。”

对于第二种方法,一些免费不免邮的试用产品,不要求你提供试用报告,但是邮费相比正常快递和物流要稍高。但胜在免费试用,于是觉得邮费稍微贵点也可以接受。但这些试用中心很可能是以假冒伪劣产品冒称名牌,以赚取运费为目的。例如,一件试用产品他们花了5元,冒称市场价100的名牌小号装,然后运费用了10元,寄到你手里,而他们却收了你20元的运费,这样一个试用品发出去,他们就可以赚5元。

还有一些情况,有些试客没能申请拿到免费商品,他们反而会到商家的网站上去订购一件。于是商家还是赚了。

这两年,家电厂商促销战也打得火热,各种电器的“免费试用”促销活动也越来越多。比如,有些家电连锁店承诺某洗衣机购买后可以“试用30天,不满意退款”,并签订协议。这种促销模式也暗藏种种风险,有些是试用协议陷阱,协议中约定了严苛的退货条件。有些是法律风险陷阱,根据合同法规定,如果商品在免费试用期间发生了毁损或灭失,其风险要由买受人即消费者承担。还有些是增值服务陷阱,比如商品虽免费试用,也可退货,但安装、拆卸费用均需消费者承担。

总之,“免费试用”大多都是一个幌子,商家是逐利而生的,实际上任何的“免费试用”都是利用消费者心理的一种营销手段,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小便宜,按需消费,保持理智,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