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 活出本色(1 / 1)

《四十二章经》中说:“人随情欲求华名,譬如烧香,众人闻其香,然香以熏自烧。”佛教对人们追求的诸如名声那些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行为一向是贬斥的。日莲和尚曾经说道:“被愚人所称赞乃是最大的耻辱。”

人们不懂得名声就是虚名,时常有人稍有名气就到处扬扬得意地自夸,喜欢被一些人奉承。作为一个聪明人,你应该知道,名声没有实体,它不过是偶尔因人们的喧嚷与传播而被人们谈论的话柄。一个能淡泊名利的人,一定会被那些热衷名利的人所怀疑;一个言行谨慎处处检点的真君子,常常会遭到那些肆无忌惮的人的忌妒。所以,当你不幸处在这种既被猜疑又遭忌恨的恶劣环境中时,最好不要哗众取宠,而应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节操创造立世的根基。

我们应该知道,无论是官场、生意场,还是其他社会圈子,成功者、青云直上者、名利双收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为名利所困扰、因过分追求名利而落败的悲剧。既然现实生活如此之严酷,那我们为什么不把名利看淡一些,为什么不能视名利如过眼烟云呢?其实生活的道路是很宽阔的,人生的价值并不全是能用名和利来衡量的,因此,如果想活得有滋有味,就应该在名利的砝码上减轻几分,看淡名利,活出生活的本色来。

许多人知道北京故宫有个“养心殿”,养心是什么?其实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最易疲劳的是心,如果心灵得不到解脱,终日为名为利,终会有心力交瘁的时候;如果能淡化世间的名利,时常保持一种宁静的心态,那么我们就会有更充沛的精力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就不会被外物所役而中断了自己的前程。

鲁迅先生有一句警世恒言:“毁或无妨,誉则可怕。”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名和利,那么已有的名利的反面效应也是相当危险的,尤其是那些人生观不太牢靠、在事业上浅尝辄止的人,很容易被捧杀,造成了他的事业与人生的昙花一现。

所以,我们要把名利看淡一些,当名利场中的过客。如何才能做到呢?首先,对不属于自己应得的名和利,绝不可要。如果做一个沽名钓誉者,即使能暂时获得某些大红大紫的虚荣,日后真相大白时,也必然会有无穷无尽的烦恼接踵而来。其次,对于那些勉强可以得的名和利,要有一种谦让的精神,推让给他人,这既会增加同事间友好的关系,又是个人具有自知之明的一种表现。最后,即使是自己应得的名和利,也要善于把它化为前进的动力,绝不能使之成为人生的负累、前进的阻力,绝对不能把名利当作炫耀的资本。我们知道,满桶水不响,半桶水晃**,我们绝不能做“半桶水”。须知人外有人,对待功成名就能有一种谦逊的态度,自觉地在名利场中做看客,说明他有一种广阔的心境,自然能自得其乐。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名人总是受到人群的围观骚扰,连散步、购物之类的基本行动自由都很难保证;至于因名声引来的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麻烦事乃至灾祸,在报刊上也比比皆是。

“我的上帝,我此后的生活又将怎样呢?”这是李政道知道自己荣获诺贝尔奖时发出的一声感叹。他当时的心情并不是和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全是被欢欣与高兴所充斥,而是更长远地考虑到了自己获奖之后的人生道路该怎么走。众多的事实表明,获奖,尤其是获诺贝尔奖那样举世瞩目的大奖,能使获奖的科学家在一夜之间成为人人皆知的名人,而这对他们日后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各项人生抉择,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负面上至少有这么几项:在获奖者与自己以往亲密的同事之间划出一道鸿沟,造成了一定的距离;少数获奖后的科学家将主要精力放在社会领域与政治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贤明的社会角色;因为公众将他们视为权威,他们也会遭受到名人所遭受的骚扰,对他们继续潜心于科学研究带来不利影响。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回忆说:“我得奖的那一年真糟糕,得奖当然是好极了,但一年内我什么工作也没做。”

《菜根谭》中说:“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

这就告诉我们,平凡的人生才是幸福的,静静地生活,静静地享受,用不着去承受大起大落,也用不着去追求大富大贵。世人为了更高的职务不辞辛苦,为了更多的利益绞尽脑汁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和妙方,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玷污了自己纯洁的心灵,即使是捞到了一丁点儿名利上的好处,却已不受人喜爱,这才是真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