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不是滔滔不绝地自夸,不是贬低他人抬高自己,不是将别人的过失拿出来羞辱别人,不是掩饰自己的过失,智慧在人的心里,不在这些愚蠢的表面行为中。
听弘一法师讲佛法的信徒们问大师如何评定一个人的品行和智慧,大师直言:
“寡言,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不说人过。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工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不文己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
“不覆己过。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人的聪慧在于人的头脑,而不在于舌头。元琏禅师最初拜在真觉禅师门下,负责厨房日常清理工作,但是他很用功,晚上经常会诵读一些经书。
一天,真觉禅师问他:“你晚上都在做些什么?”
元琏回答道:“诵读《维摩经》。”
真觉禅师又问道:“经在这里,维摩居士在哪里?”
元琏无从回答,于是反问道:“那您能不能告诉我,维摩在哪里?”
真觉回答道:“不论我是否知道,都不会告诉你!”
元琏听后知道师父是让他自己寻找答案,于是就辞别真觉禅师到处云游行脚,先后和五十余名禅师亲近过,但是仍然没有开悟。
一天,他云游到了河南,于是顺路去拜访首山省念禅师,问道:“学人亲到宝山,空手回去之时如何?”
首山省念禅师道:“拾取自定宝藏!”
元琏禅师顿悟,于是说道:“我不怀疑禅师们的舌头。”
首山省念禅师问道:“此言何意?”
元琏回答道:“我也有舌头。”
首山省念禅师听后高兴地说道:“你已经悟出了禅的心要了。”
舌头人人都有,但是有几个人能真正懂得舌头的妙用呢?不要忽视语言的能量,语言的能量是无限的。
人们喜欢与熟练掌握说话艺术的人交往,因为与这种人交谈,是一种惬意的享受。所以掌握说话的艺术,做一个“会说话”的人,无论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都会应对自如。
智慧在人的内心,而不在文字,文字只是一种表达智慧的工具,真正的智慧在于自己的领悟、创造和实践。证悟禅师在与庵元禅师闲谈时提到了苏东坡的诗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并赞叹道:“我觉得这首诗的前两句很有气势,能写出这首诗的人应该在禅理上颇有造诣。”
庵元禅师摇摇头说:“禅师的见解贫僧并不同意,在我看来他只是个门外汉,装腔作势罢了!”
证悟禅师道:“我不明白禅师的意思,能否讲解一下?”
庵元禅师说:“他离道还很远呢!你还是在这待上一晚吧,也许可以明白其中的内涵。”说完之后,庵元禅师起身离去了。
证悟一夜未眠,辗转反侧,可是怎么也想不透庵元禅师的话,不知不觉天已亮了,于是他起身走到窗边,希望新鲜的空气可以排解他心中的闷气。这时,远处传来了钟声,他恍然大悟道:“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证悟禅师终于明白,很多事物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而是要用心去体会。如果有一点所得就用文字记录下来,只会把自己门外汉的身份暴露。
淡定小语
任何人的思想或者觉悟都有可能是片面或者错误的,所以不要相信别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感悟,那也许只是拿来卖弄的工具,真正的道理是需要自己去领悟、创造和实践的。